1969年,珍宝岛事件之后,中苏矛盾前所未有被激化,双方关系越发紧张。一场前所未有的核战争,正在向中国逼近。为了保护在京的将领和干部,毛主席下达紧急撤离命令,决定在10月20日之前,全部离开北京,分散到各地。除此之外,全国也展开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行动,许多重要工业企业纷纷迁往偏远山区,转向军工生产......那么,我国进行这个重大行动究竟是为了什么?1969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又是什么原因,最终让苏联放弃了这一计划呢?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1969年苏联的“外科手术式核打击”一事。
在这之前希望您能动动手指头,点赞加关注给我一个支持。
自上世纪60年代起,中苏关系破裂之后,双方之间矛盾不断,直至发生珍宝岛事件,苏联边防军先后16次入侵该岛,与我国边民、边防战士发生冲突,致使人员伤亡,给我国造成重大损失。
对于苏联方面的频繁挑衅,我国始终希望能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可这样的忍让,却让对方越发猖狂。
从1964年以后,苏联不仅向中苏边界地区陆续增兵、增武器,持续制造事端。更过分的是,1969年3月2日,苏军竟直接袭击我国边防部队人员,造成6人伤亡,珍宝岛战争也就此爆发。
为了反击苏联接连不断的侵扰,捍卫我国领土主权,我军展开了自卫反击作战。最终,这场战争以毙伤苏军230多人,我军牺牲71人,中国取得胜利告终。我国边防战士用生命捍卫了国家领土的完整。
可不久之后,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却发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新闻。8月28日,美国《华盛顿明星报》的头版头条上,突然醒目地写着这样的标题:苏联欲对中国做“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在珍宝岛事件中遭受的巨大损失,令苏联极为不满,尤其是以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元帅、部长助理崔可夫元帅等人为首的军方强硬派。在这些人的煽动下,苏联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对中国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
可苏联很快就发现摆在他们面前,一个难以绕开的障碍,就是美国。自从二战结束之后,美苏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两大国都做着称霸世界的美梦。如果一旦苏联对中国实施该计划,那么美国势必会有所行动。
8月20日,苏联驻美大使受命到华盛顿,紧急约见了美国安全委员会主任基辛格,将该计划告诉了他。而这一消息也很快被放在了,刚刚再度上任的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办公桌上。尼克松陷入沉思,此时的他十分为难,他为难的不是该如何回复苏联,而是思考该如何将这个消息告诉中国。
事实上,自从尼克松上任之后,面对中苏争霸的局面,他就一直想要缓和中美的关系。而此时,摆在面前的这份苏联计划,似乎是一份不错的见面礼。但当时,两国还未建交,无法直接联系,传递消息非常困难。如何传递这一消息就成了尼克松面临的一个难题。
不过,他很快就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将该消息刊登在美国受众最广的《华盛顿明星报》,并放在报纸最显眼的位置。这才有了前面提到的那一消息。
而这个消息一出,立即轰动世界,引起世界各国强烈的反响。与此同时,我国也得知了这个消息,经过多方核实,确定为真实消息。苏联的核打击计划也就被提前曝光,以致于到最后,苏联只得放弃该计划。
1969年10月15日,听完报告的勃列日涅夫,愤怒地喊道:美国出卖了我们!
勃列日涅夫之所以如此愤怒,当然还要源自,美国透露出的,苏联对我国实施核打击计划的消息,不过这还不是令他最生气的事情,令他最为愤怒的是,尼克松在该事件上,公开支持中国的态度。
在苏联核打击计划一事上,美国表现出了什么样的态度呢?这还要从9月2日这天说起。当时,越南时任当局去世,中苏两国都派出代表出席了此次葬礼。在中苏关系如此紧张的情况下,我国代表全程避免与苏联代表团团长、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接触。
但是,鉴于实施核打击的计划已经被暴露,苏联还是通过越南外交部,转达了他们希望能和周总理见面的想法。毛主席在得知这一消息之后,经过再三考虑,同意了苏联的这一提议。
9月11日,在北京机场,周总理和柯西金进行了交谈,会谈虽然让边界问题有所缓和。然而,在柯西金回国之后,勃列日涅夫却不以为然,执意实施先前的计划。
而且,几天之后,苏联在英新闻代言人,还通过当时一家报社发消息称,将会对中国进行空中袭击。这让中苏关系再度陷入紧张之中,核打击也又一次一触即发。
而就在这时候,美国做出了非常行动。他们决定动用先前获悉的情报:将实施对苏联本土134个城市以及重要军事、交通、企业等目标进行核打击的计划。
10月15日晚,获得这一消息的柯西金,立即向勃列日涅夫汇报说:美国已经表明立场,已经拟定了同我们进行核战的具体计划,情况十万火急,他们只是通报了这个消息,正式报告还要晚些送来。
听到这样的消息,勃列日涅夫大受震惊,不敢相信美国竟然会选择站在中国那边,他立即打电话让驻美使馆人员核实这一情况。
很快,苏联驻美大使向勃列日涅夫报告说:情况确实如此,不久之前,我才同基辛格面谈,他明确告知我,在该事件上,美国同中国利益相关,不会坐视不管。如果中国遭到核打击,他们就会认为是又一次世界大战的开始,他们会首先参战。
除此之外,基辛格还告诉他,尼克松签署了实施核报复的计划。只要苏联有一枚导弹发射过去,他们就立即实施计划。此时的勃列日涅夫才意识到,苏联陷入了骑虎难下的窘境。
一旁的柯西金在这时给出了一个建议,他说:我们应该和中国谈判。
1969年10月20日,苏联方面主动向我国提出谈判。但当时,我国一直处在战备状态,对于苏联这急转弯的态度,还是持有怀疑态度的,认为他们是否是为了向中国发动突然袭击而释放的烟雾弹。
于是,毛主席建议在京的将领和重要干部,立即撤离北京,分散到各地去。20日这一天,周总理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和一致的讨论决定,先是让一部分人到京广线附近各地。
于是,王稼祥去了信阳,陶铸前往了合肥,陈毅则前往了石家庄。陈云被送到南昌,王震则被送到南昌东乡红星垦殖场,以备战时调用。对此,毛主席表示,万一打起仗来,要找的时候,还是离不开这些人的。可见,主席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准备。
这之后,邓公一家、徐向前等人,也都向后离开了北京,毛主席则按事先安排,前往了武汉。留守在北京的许多干部也大多都去了京西山区,市内只剩下周总理等人。可见,对于这场苏联的核打击,中国做好了随时应战的准备。
直到10月19日,苏联抵达北京谈判,这期间没有发现任何异动。至此,这场惊心动魄的核战争终于安全结束。
而苏联放弃核打击的原因,除了美国方面带给苏联的压力,还有我国所作的一切行动,更是尤为重要。
1969年8月底,在核实了苏联欲对我国实施核打击计划的消息之后,军委就下达了全国加强防空工作的报告。毛主席也向全国人民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口号,全国开始进入了战备状态。
一时间,国内上下展开了挖防空洞的行动。防空洞的重要性主席最深有体会,早在抗战时期,防空洞就是必不可少的,也正是它的存在,才让主席在敌人的飞机轰炸下,多次化险为夷。不仅如此,在许多大大小小的战役中,也都是因为防空洞,才得以保全指挥将领和完好保存战争物资。
所以早在这之前,毛主席就曾表示,建防空洞,这个钱决不能省。防空是群众问题。于是,那时期许多老百姓的房间里,学校里、单位的办公室旁边以及街道上,随处可见大家挖出的防空洞,而防空洞内都囤积着大量粮食、物资等。
除了挖防空洞,全国各地也正在做着群众疏散工作,尤其是大城市的群众,许多都被疏散到小城镇或偏远山区。以致到后来的在京各个重要干部的撤离。
各大在京的重要工业企业,也纷纷撤离到深山或是偏远地区,而且一些还转为了军工企业。以及各大学校也相继撤离北京,中国科技大学就是那时期,战备疏散到安徽的,从此就留在了那里。
尤其是10月1日国庆节,为了防止敌人在节日期间的突然袭击,在节日之前,我国也做出了相应的备战方案。当时,除了必要的飞机,其余飞机全部转移到了外地。
因为北京距离苏军驻地仅仅几百公里,飞机只需要一个小时就能抵达,若是导弹,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所以,这对于重地北京,是非常危险的。
除此之外,国庆当天,我军也都进入了高度戒备的状态,北方部队的雷达全部开启,时刻监视敌方动向。
国庆之后,全军也进入了一级战备状态。一时间,我国所有部队展开真枪实弹的训练。各种导弹和大型武器装备,也都处在战备状态。
即便是在苏联提出谈判时,也没有丝毫放松。留守在北京的周总理亲自叮嘱在京的守备人员:一定要做到万无一失,要时刻警惕,还要注意,我们不首先开枪。
也正是我国实施的一系列防御行动,让苏联对当初的计划有所犹豫,不过让他们放弃这一计划的关键,其实还是我国的另一个举动。
1969年9月23日之后的一周之内,我国接连试爆了一颗2到2.5万吨当量的地下原子弹,和一颗氢弹我国试爆了一颗当量为300万吨左右的氢弹。而在这之前我国的试爆都有各大媒体高调报道,但这两次几乎没有任何报道消息。
美国媒体对此称:中国进行的两次核试验,不是为了获取某项成果,而是临战前的一种检测手段。美国意识到这一举动的意义,苏联自然也明白。
早在柯西金向勃列日涅夫汇报美国核报复计划时,他就表示:美国的核报复计划有可能是假把式,但是中国的应战决心是不容忽视的。而且,早在4年前,他们就进行了导弹负载核弹头的试爆,击中率是相当精准的。更何况,他们早有防备,现在全国上下都在挖防空洞。
柯西金的话没错,要知道,早在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中国就向世界表明了不称霸、做防御力量的态度。所以,面对苏联的核打击计划,我国不仅做了十分充足的准备,在应战态度上我们也丝毫不退缩惧怕。
这在柯西金要求见周总理的时候,就已经义正言辞地表明了这一点。当时,周总理表示:一旦苏联实施核打击,中国将毫不犹豫地应战,而且全体中国人民会把这场战争进行到底。
与其说,击退苏联这一计划的是美国的施压,不如说是全体中国人民,坚定捍卫国家领土的态度,而所做的准备之大,逼退了苏联实施这一计划。纵观这一路,正是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先辈们的共同付出,闯过一个又一个的难关,才有了今天的中国和我们。让我们向这些英雄和先驱们致敬。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