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钉子户”张秉爱:全村搬迁就她不走,她有何苦衷?

发布一下 0 0

三峡水电站又叫三峡工程,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水电站,每年的供电量远远超过其它水电站。然而贡献如此大的三峡水电站,在建造的过程中,可谓非常曲折。

三峡“钉子户”张秉爱:全村搬迁就她不走,她有何苦衷?

特别是移民搬迁方面,曾一度给三峡水电站的建立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其中有一位叫张秉爱的女士,更是当时著名的“钉子户”,无论政府如何劝说,都拒不搬迁。

三峡“钉子户”张秉爱:全村搬迁就她不走,她有何苦衷?

当时众人对于张秉爱拒绝搬迁的事有诸多说法,有说张秉爱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搬迁补贴,也有说张秉爱是为了生存,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嫁入熊家,婚后生活

张秉爱出生于三峡库区的一户贫苦人家,因为地势问题,那会人们皆依山而居,分为山上和山下两个居住地,张秉爱家是隶属山上的居民。

比起山下的居民来说,山上因为交通不便,经济条件很差,生活只能勉强过得去。于是很多山上的居民便想把女儿嫁到山下,一来可以解决自家的经济问题;二来也能让女儿过上好日子。

三峡“钉子户”张秉爱:全村搬迁就她不走,她有何苦衷?

所以张秉爱到了嫁人的年纪,父母不顾张秉爱的反对,就迫不及待地为她相看山下的未婚男子,直接掐死了她那憧憬爱情的心。

然而父母挑来挑去,发现与张秉爱一般年岁的男子几乎都结婚了,两老口焦急之时,山下一户熊姓人家上门拜访,说自家还有一个未婚的儿子,与张秉爱正适合。

山上山下的居民虽互不熟悉,但张家父母听人说起过熊家,也知道他家所说的是身有残疾的熊云建,便没有答应的打算。没想到熊家竟给出了丰厚的彩礼,张家父母一时心动就定下了这门婚事。

等张秉爱知道自己的未婚夫是谁时,张熊两家已经过了彩礼,虽可以退了彩礼更改婚事,可张家父母不同意,反抗不了的张秉爱只能备嫁。

三峡“钉子户”张秉爱:全村搬迁就她不走,她有何苦衷?

婚礼前夕,张秉爱收到来自熊家的嫁衣,触手一摸,发现是粗布的,再仔细一看,裤脚竟短着半截,整套衣服都彰显着“廉价”。

张秉爱很生气,想找熊家理论,最后在父母劝说下忍了下来,穿着这一套嫁衣,在简单的喜宴中,嫁给了熊云建。

因为两人的婚事是家长一手促成,加上婚前只见过一面,婚后两人的感情只能算得上相敬如宾,而张秉爱的心态也从最开始的不愿很快调整好,将自己真正融入与熊云建的小家。

三峡“钉子户”张秉爱:全村搬迁就她不走,她有何苦衷?

每日鸡鸣,张秉爱便起床为生活忙碌,刚开始时熊云建只是坐在一旁看着张秉爱忙碌,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感情逐渐加深,熊云建不忍心张秉爱一直辛苦,便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可家庭的重担实在太重,全部都压在张秉爱瘦弱的肩膀上,肚子痛也顾不及去管,坚持着做事,最终晕倒在家门口,导致流产。幸而张秉爱的身体不错,调理休养后,与熊云建又有了一儿一女。

三峡“钉子户”张秉爱:全村搬迁就她不走,她有何苦衷?

建三峡水电站,开展移民

1992年,因为发展需要,七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批准建立三峡水电站,采取“一次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措施。

在此之前,国家就三峡水利工程曾多次探讨,最早源于1919年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其后在1944年,由美国的垦务局设计总工程师萨凡奇到三峡实地考察,撰写了《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

三峡“钉子户”张秉爱:全村搬迁就她不走,她有何苦衷?

到了1945年,我国政府就三峡水利成立了技术研究委员会、勘测处、全国水力发电工程总处三个部门,并于次年与萨凡奇签订合同,让其为三峡设计大坝。有关部门展开了对三峡坝址、地质与钻探、经济等多个方面的调查。

三峡“钉子户”张秉爱:全村搬迁就她不走,她有何苦衷?

萨凡奇

但因国内局势的变化,三峡水利计划还未正式实施就中断,撤回了我国在美国的所有技术人员。

1949年,特大暴雨后,长江流域发生了洪灾,荆江大堤一度面临着被毁的结局,损失严重,让国家重视起了荆江区域的防洪问题,决定分段式的修建支流水库。

毛主席在看过整个长江流域的分布后,却觉得没必要浪费多余的时间与精力去建立支流水库,要想达到长江流域的控洪目的,还是得从源头控制。

于是三峡工程再度被提起,再次开展了对三峡的调查与勘测,并于1955年的北京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了三峡水利“对上可以调蓄、对下可以补偿”的作用,肯定了三峡水利在防治长江流域洪灾的重要地位。

三峡“钉子户”张秉爱:全村搬迁就她不走,她有何苦衷?

1993年,随着三峡水电站建立的确定,三峡移民工作规划展开,提出开发性移民方针,通过外迁与后靠两种方式进行迁移,并建立相关的临时住宅区,保证移民后居民的生活水平要达到或超过原有水平,为居民创造一切尽可能提高生活水平的经济条件,便于迁移计划实施。

1995年,三峡库区一期水位移民全面启动。张秉爱一家所在的秭归县距离175水位标牌最近,被规划在第一批迁移名单里,通知下来时,秭归县的居民虽早已有预感,然而还是接受不了要远离成长的故乡。

三峡“钉子户”张秉爱:全村搬迁就她不走,她有何苦衷?

每一位居民的心情都十分复杂,他们明白国家修建三峡水电站,不管是从国家角度,还是从个人角度,都是有利的。

三峡水电站的修建,将能更大程度地防治洪灾,可以使人民不会再次在洪灾中失去生命,或流离失所;可以让国家不再遭受巨大损失。

可是中国人对于落叶归根的执念也是非常深的,国家大义与个人情感相互拉扯着,让这群即将迁移的居民们十分痛苦。

三峡“钉子户”张秉爱:全村搬迁就她不走,她有何苦衷?

然而当情绪过后,居民们还是选择站在国家大义这边,他们忍着悲伤,响应国家迁移的政策,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开始收拾自家的东西,不论是什么,包括柴火、家具,能带走他们都要带走,这或许是他们对于故乡的最后一点念想。

因为居民的配合,迁移的实施可以说还算是顺利的,即使有些居民开始不愿意,在政府的劝说下,也最终同意迁移。

正当工作人员为此感到开心时,却听到了张秉爱一家不愿搬迁的消息,仿佛晴天霹雳,顿时让工作人员的好心情消失,立即去做工作。

三峡“钉子户”张秉爱:全村搬迁就她不走,她有何苦衷?

根据搬迁的常规思维,政府工作人员以为张秉爱不愿搬迁,是不舍离开住了很久的地方,这也是之前许多居民存在的问题。

可与张秉爱沟通了相关的利害关系后,她依然拒绝搬迁,坚持着要住在秭归县,不会离开半步。

无奈之下,政府只得让村长三天两头地去给张秉爱做思想工作,可无论怎么说,怎么允诺,张秉爱就是拒绝搬迁,也不说明拒绝的原因。

三峡“钉子户”张秉爱:全村搬迁就她不走,她有何苦衷?

很快到了搬迁的日子,第一批迁移的人拿着提前收好的东西,在政府的组织下,有条不紊地搬到指定的地方,暂时住了下来。

这一搬迁,人瞬间走了大半,秭归县变得空荡荡的,往日的欢声笑语变得寂静了起来,可张秉爱并没有因此受到什么影响,依旧是日出而起,日落而归,一家人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三峡“钉子户”张秉爱:全村搬迁就她不走,她有何苦衷?

政府也并没有因为张秉爱的一次次拒绝搬迁放弃说服她,因为有任何一户搬迁不成功,三峡就无法建立。政府再一次登门时,张秉爱终于肯说出不肯搬迁的三个原因。

其一是张秉爱自小在农村长大,除了务农,再不会其它手艺。在她看来,搬迁到城市去,就代表着不能再务农,全家也就没有收入,相当于走一条绝路,她没有任何的信心能让自己在城市生存。

其二是在她看来土地能生万物,是最宝贵的,土地就是经济的来源,而以目前政府给予的搬迁政策来看,无法再划分土地给她家,她舍不得,也接受不了。

其三则是家里能工作的只有她一人,丈夫是残疾的,两个孩子还小,都无法帮助到她,若是不搬迁,忙不过来的时候还可以请娘家人帮忙。

三峡“钉子户”张秉爱:全村搬迁就她不走,她有何苦衷?

政府听了她的原因后,也一时为难,表明的确暂时没有办法去解决她说的问题,同时也十分佩服这个“独特”的妇女,为了家庭有着自己的坚持。

艰难生存,终于搬迁

1997年9月,三峡水库淹没区一线水位移民搬迁基本结束,三峡工程交通设施建立也逐步完成,胡锦涛总书记等人对三峡工程进行视察,督促三峡工程尽快进入第二期建设。

三峡“钉子户”张秉爱:全村搬迁就她不走,她有何苦衷?

到1998年1月,根据三峡水电站修建的进程,和迁移的实际结果,江泽民总书记提出要把移民放在首位,投入了大量资金发展三峡区域的工业、服务业、农业等,以此鼓励居民外迁。

这期间张秉爱仍然生活在秭归县,因为大规模的搬迁,县里的小学也跟着迁移,导致她的两个孩子只能到很远的地方上学,每天早上都需要起的很早。

三峡“钉子户”张秉爱:全村搬迁就她不走,她有何苦衷?

而随着人员的流动减少,秭归县的经济也受到影响,张秉爱一家的收入有了明显的缩水。最困难的时候家里只有二十多元钱,有十多元是孩子上学的费用,家庭开支只有几元。

幸而两个孩子十分懂事,知道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从不铺张浪费,有的时候还会节省下来,交回给张秉爱。

三峡“钉子户”张秉爱:全村搬迁就她不走,她有何苦衷?

在学习上,两个孩子也十分努力刻苦,特别是儿子,是附近唯一考上高中的孩子,张秉爱一直以为,以儿子优异的成绩,高考一定能有一个好名次,为此,张秉爱恨不得住在田地里,多给儿子积攒一点学费。

可天有不测风云,一向很顺利的儿子,在高考中竟然发挥失常了。张秉爱思考后,想让儿子回去复读,一年后再参加高考,被儿子拒绝了。他深知张秉爱身上的负担已经足够重,复读要付出的经济不是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能够承受的。

三峡“钉子户”张秉爱:全村搬迁就她不走,她有何苦衷?

与张秉爱秉烛夜谈后,儿子选择去新疆当兵,一来因年纪太小,去社会上也做不了什么工作,不如去部队里历练;二来部队里有贴补,这部分钱能够帮助家里暂时度过难关,并供小妹上学。

张秉爱虽不愿儿子离开自己,可她明白在秭归县,儿子永远不会有出头之日,只得忍痛送儿子离开。

离别的愁绪并未困扰张秉爱多久,因为政府工作人员又一次上门了。待在秭归县的这几年,张秉爱送走一批又一批的搬迁居民,最后只剩他们一家,孤零零矗立在三峡边上。

三峡“钉子户”张秉爱:全村搬迁就她不走,她有何苦衷?

随着三峡水位缓慢地上涨,张秉爱意识到虽然还未危及到自身安全,但也需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否则到时自己将要面临的就是家里的房屋被淹,以及家人的人身安全。

于是张秉爱告诉政府人员,愿意后靠建房,但希望政府批准的庄稼能连着房屋一起,后被拒绝了,告诉她只能批建房的宅基,在搬迁时给与帮助,后面建房时资金不够也可以申请补贴,因为没有田地的划分权。

张秉爱一听,本来产生的搬迁想法瞬间消散,觉得以水位上涨的速度,自己还可以等一等,说不定那时就能如愿地获得土地与房屋。

三峡“钉子户”张秉爱:全村搬迁就她不走,她有何苦衷?

抱着这样的想法,张秉爱带着全家人一直守到2003年,这一年,三峡水位上涨到135米,危险终于撬动了张秉爱那颗死死订在江边的“钉子”,她不得不搬离那个破旧的房屋。

临时的搬迁,靠着建房补贴,张秉爱一家根本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盖出居住的房子,就用补贴买了几个窝棚,放在公路边住了下来,一住就是一年。

圆满生活,以纪录片形式留档

三峡的水逐渐淹没张秉爱的家,以及曾经左邻右舍的家。这一年的时间内,张秉爱仍在务农,似乎与在秭归县时没什么区别,可张秉爱很清楚,所有的东西都改变了。

三峡“钉子户”张秉爱:全村搬迁就她不走,她有何苦衷?

她的生活依旧艰辛,却没有以前那么难过了。几年后,张秉爱的小女儿,在毕业后成了家,小两口过着甜甜蜜蜜的日子。儿子则是在退伍后,凭借着自身的能力,进入了一家不错的公司,用奋斗中攒下的余钱盖了一套房子。

内心飘零多年的张秉爱终于有了一个“家”,不用再一个人扛起所有,生活也渐渐地好了起来。

三峡“钉子户”张秉爱:全村搬迁就她不走,她有何苦衷?

而为了记录三峡水电站的建立过程,和人们在搬迁过程中所做出的的贡献,国家派出了工作人员,对于一些特殊“人物”进行采访,意在做成纪录片,让后世谨记。

2008年,张秉爱的纪录片上映,影片从她坚决拒绝搬迁,到最终拥有幸福的生活做了记录。每一处细节都平凡而生动,阐述了一位为了自己,为了家庭,努力奋斗的女性。

那时张秉爱的格局或许不够大、不够远,执着于土地,可作为一个农村妇女,她的所作所为已经值得所有人敬佩。

三峡“钉子户”张秉爱:全村搬迁就她不走,她有何苦衷?

我们不能感知她拒绝搬迁那几年的苦楚,也无法站在道德的高点上去对她的行为做出评价。若是有可能,张秉爱也不愿意去做“钉子户”,只能说,生活在基层的人,各有各的酸楚,各有各的身不由己,至少对于家庭,张秉爱做的已经够好。

而她对于生活乐观的态度,对于命运的不屈服,对于事情的执着,也是当下年轻一代应该学习的。

我们始终要懂得,以两面性去看待事情与人,不以个人情感色彩,不以不稳定因素,去下结论。

除了张秉爱的纪录片,还有很多在三峡水电站建设中做出贡献的人也拍摄了相关影集。这些人有的是工程师,有的是普通的工作人员,有的是居民,他们的信念就是早日建成三峡水电站。

所有的纪录片整合在一起,就是一部大型的史诗记录片,对于三峡、对于历史、对于未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峡的水依旧很清,风景依旧很美,两岸依然有猿在啼叫,唯一不同的是多了一座巍然的水电站。

三峡“钉子户”张秉爱:全村搬迁就她不走,她有何苦衷?

从1919年的设想,到2009年的全部完工,三峡水电站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它凝聚了几代人的智慧,和众多人的心血,多年来兢兢业业地“工作”,始终为我国提供足够的电量。

若是没有三峡水电站,我们很难想象我国目前电力方面的发展,也很难想象我国在洪灾方面有了多大的损失。

因此,即使三峡水电站建立之初,因搬迁问题存在诸多争议,以如今的角度来看,一切都是值得的。三峡水电站的存在,见证了我国水电的发展,同时推动着我国水电向更高层次走去。

三峡“钉子户”张秉爱:全村搬迁就她不走,她有何苦衷?

当然,除了防洪与发电外,对于航运方面,三峡水电站也给与了巨大的贡献。但因为上行船只比较困难,因此自三峡水电站建立之后,三峡的水运皆是单行。到了枯水季节,长江下游则依靠三峡水库放水来改善。

三峡水电站的建立中,移民是最大的难点,可中国人的恒心,是永远不能低估的。“钉子户”张秉爱的拔除,除了现实困境的逼迫,更是时代俱进下的发展结果。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67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