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美国?先得弄清楚“五月花号”上的清教徒是怎么来的

发布啦 0 0


美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一直是一个困扰我的问题,网上有许多关于美国的文章我都看过,但是总感觉没说到点子上,因为美国的大致历史我也是知道的,但这些文章却始终没想解释清楚为什么美国会是今天的美国?

直到最近,我在浏览一个知乎的一个关于美国的问题时,下面有一条回答打动了我,大致的意思是说很多事情都可以追根溯源,了解一下最早建立美国精神的那批清教徒,就能看明白现在美国的许多事情。

就是在这个回答的指引下,我专门去查了一下关于乘坐“五月花号”到北美的那批清教徒的情况,关于他们所坚持的信仰,后来我又去查什么是清教,这个教派是怎么来的,又查了宗教改革等等一大堆资料,最后终于把大致的演化脉络给弄清楚了。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下这批创建了美国精神的清教徒是怎么来的。

01.基督教的兴起

这个问题最早要追溯到基督教的创立,因为清教是基督教下面的一支,不把基督教演化的弄明白就根本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基督就是耶稣,这哥们原本是犹太教的信徒,后来因为游历四方后涨了许多见识,就想着按照自己的理解对犹太教的教义进行修正,这一下可痛了马蜂窝了,犹太教那帮大佬哪能同意一个愣头青来动自己的根基,当时就通过蛊惑罗马统治阶层处死了耶稣,就是像罪犯那样钉死在十字架上。

耶稣估计自己也没想到会引来这么大的麻烦,原先只不过是想当个犹太教改革的先驱者罢了,这下倒好,先驱直接变成先烈了。多说一句,现在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就是以耶稣的诞生为分界线的。

由于耶稣当时已经宣讲了一段时间自己的理论了,身边有了最早的一批追随者,这批追随者在耶稣死后星散各地,到处宣讲,一个名为保罗的人在听了这些门徒的宣讲后,整理了耶稣的那一套理论,也就是后来的《圣经·新约》,这才让基督教有了一套自己的完整理论,所以后来才有人说基督教的真正创立者是保罗。

一开始的基督教还很弱小,但是不像犹太教那样只接受犹太人作为信众,基督教对所有的人都敞开了怀抱,走的是基层群众的路线,一下子给当时欧洲底层的老百姓送去了福音,原来自己不是被神所抛弃的人,上帝一直在敞开怀抱等着自己,会给自己一个归宿。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基督教开始在当时的罗马帝国内进行传播,但是由于基督教具有排他性,也就是认为世间只有“上帝”一个神,其他的都是魔鬼冒充的伪神,这一下子就引起了罗马高层和其他宗教的厌恶,毕竟在当时的罗马帝国内,罗马皇帝就是被崇拜的诸神之一,现在突然跑出来一个基督教说除上帝意外的神都是假的,弄得罗马皇帝一脸懵逼:你们这是在教我做事吗?

皇帝不高兴,自然后果很严重,从此罗马帝国开始了对基督教的镇压,而基督教就跟打不死的小强一样,在罗马帝国内不仅没有消失,反而越来越受到底层人民群众的欢迎,后来甚至渗透到了罗马统治阶层内部。直到公元313年的时候,当时的罗马皇帝君士坦丁眼瞅着基督教已成燎原之势,干脆就放弃抵抗了,颁布了“米兰敕令”,正式承认基督教合法地位,直接选择了加入,反正也打不过。

到了后来,基督教更进一步,成了罗马统治阶层拉拢和利用的对象,成为了罗马帝国唯一合法的宗教,当时的罗马皇帝为了巩固基督教的地位,甚至下令关闭一切异教活动场所,至此,基督教正式成为了罗马国教,完成了华丽的转身。

02.东西分化

信仰这个东西很有意思,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它就是你的全部,就是那个最崇高的理想,你为了它可以牺牲一切,面临再大的困难都无所畏惧,如同初出茅庐却想要屠龙的少年一般,无所畏惧。可是当你有了名和利之后,信仰便从理想变成了需求,成了维护名和利的工具,你也从当初那个无所畏惧的少年变成了人人厌恶的恶龙。

当时的基督教便是如此,从底层人民的福音变成了统治人民的工具,成了禁锢人民思想的枷锁。公元395年,罗马帝国一分为二,之后不到一百年,西罗马帝国在周围一帮蛮夷的围剿下被灭国,欧洲也正式步入了黑暗的中世纪时代。

虽然西罗马帝国已灭亡,但教会的统治仍在,仍然可以对所有的教徒发号施令,包括当时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内的教徒,这样一来就引起了拜占庭帝国教徒的不满,这帝国都一分为二了,凭啥这教会就不能一分为二啊,俺们这帮人还得听你们指挥,还真拿自个当中央了,再说你这中央混的也不咋的啊,国家都被人给灭了,还不如俺们呢。

就这样,拜占庭帝国的这帮教徒越想心里越气,想着想着就和罗马教廷吵了起来,罗马教廷也寸步不让,觉得教会管的是信仰的事情,和世俗的国家灭亡有啥关系呀,我不管,你们就得听我的。

就这样吵着吵着,东、西两边吵得不可开交,直到公元1054年,两边的首领都越瞅对方越不顺眼,后来就直接宣布将对方开革出基督教。至此,统治着欧洲数百年的基督教正式分家,西边的是天主教,东边的是东正教。

后来由于拜占庭帝国的灭亡,当时的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了拜占庭帝国末代皇帝的侄女,至此以后,俄罗斯便以罗马帝国继承人自居,还将东正教奉为国教,延续至今。

瞅瞅人俄罗斯这觉悟,借着娶媳妇儿的劲头,直接给自己脸上贴金,一下子把身价抬高了好几个level。可欧洲人并不认可俄罗斯的那一套,娶个媳妇你还上天了?尤其是西欧国家,始终都觉得俄罗斯是蛮夷未开化之地,在文化上至始至终都不接纳它,直到今天都是看俄罗斯各种不顺眼,冲突不断,不过这都是后话。

东正教的事情差不多就是这些,我们接下来重点说说天主教的发展,因为后来的清教就是从这条线上发展起来的。

国家虽然没落了,可是天主教的好日子却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毕竟当时的西欧国家都是信仰天主教的,国家更替那是世俗的事情,信仰可不是那么容易动摇的。至于东边的东正教,在他们眼中就是被上帝抛弃的一群人,无足轻重。

说两件事情,大家就明白当时的天主教在欧洲有什么样的影响力了。第一件事情是“丕平献土”,当时的法兰克王国的宫相叫丕平,这哥们虽然大权在握,但总瞅着当时的国王不像好人,觉得还不如自己呢,国王屁股底下的那把椅子,想着哪天自己也上去坐坐,后来这个丕平想办法和罗马教廷勾搭上了,在教皇的支持下,成功上位。后来为了答谢罗马教廷的相助之功,丕平两度出兵当时的意大利,把打下来的意大利中部地区献给了教皇。

这种“教皇给我加冕,我给教皇加餐”的戏码在之后多次出现,后来的那个“神圣罗马帝国”就是被教皇这么加冕给加出来的,其实这个国家和先前的罗马帝国没有半毛钱关系,也难怪后来伏尔泰调侃神圣罗马帝国,说它“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

第二件事情想必大部分人都听说过,就是鼎鼎大名的“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一共东征了九次(有说八次的,不纠结这个),起因就是天主教圣地耶路撒冷落入了伊斯兰教手中。

天主教和伊斯兰教本来就不对付,都觉得对方是异教徒,应该绑在十字架上烧死的那种,先前就因为信仰的事情干过好几架了,只不过由于各种限制的原因,都只是局部性的冲突。这回倒好,伊斯兰教直接把耶路撒冷给占了,天主教直接就炸毛了,你啥意思啊,乘我不备偷我老家是吧,干他,必须干他,要不然以后还怎么出来混……呸,还怎么出来传播上帝的福音啊!

然后,在当时的天主教教皇乌尔班二世的号召下,西欧的那些封建领主和骑士们纷纷将象征上帝的十字架绑在胸前和胳膊上,拎着大砍刀,浩浩荡荡的就去阿拉伯世界传播上帝的福音去了。

这一打不要紧,结果没搂住,战争开始时,地球东方的北宋还没灭亡,等到战争打完,南宋已经被灭、元朝都建立二十几年了。

是的,你没看错,这场战争从公元1096年一直干到公元1299年,打了近两百年,你敢想象吗?

这就是当时罗马教廷威信力的体现,疯起来见人就砍,还疯两百年的那种,就问你怕不怕?

而当时的欧洲就是处于这种思想统治下,教皇的话比国王的还管用,基本上是教皇叫人民干嘛就干嘛,都不带任何质疑的那种,毕竟教廷是代上帝发声,怎么,还有刁民敢质疑上帝的旨意吗?

正是因为有这种想法的加持,所以天主教越来越飘,胆子也越来越肥,做的事情也越来越出格。

03.宗教改革运动

在14世纪的欧洲,黑死病突然爆发,当时欧洲的生活环境连现在大家在新闻里看到的印度都不如,粪便、污水满大街都是,在这种环境下,再加上当时那等同于没有的医疗水平(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生病后,医生的治疗方法竟然是放血,这还是18世纪总统的医疗水平),黑死病简直如入无人之境,四、五年的时间就让欧洲减少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当时黑死病之肆虐,用某位网文作者的话来形容那简直就是“恐怖如斯”。

面对这种突发情况,所有的人都无能为力,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教会却动起了歪脑筋,来了一通作死的骚操作,开始大肆售卖“赎罪券”,并向信徒宣称“当钱币扔在钱柜中叮当作响的时候,你和亲人的灵魂便可以直接从炼狱升到天堂”。

在当时黑死病肆虐的大环境下,信仰成了人们唯一的希望,既然活着的时候只能受罪,那么为什么不让自己的灵魂有个好去处呢?正是在这种自我安慰的心理作用下,当时底层人民争相购买教会的“赎罪券”,教会为此也聚集了海量的财富,富裕程度远超当时各个国家的王室。

但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教会通过这种手段敛财的同时,也引发了大量的有识之士的思考,教会真的是在代上帝发声吗,如果是的话,那上帝不应该是怜悯世人吗,又岂会行如此龌龊之事?

这种质疑和反思到公元1517年的时候达到了顶峰,当时德意志地区的一名神学人士路德在一个大教堂门口贴了一张大字报,公开质疑教会的种种弊端,得到许多人的拥护,但是估计连路德自己也没想到,正是自己张贴的这张大字报拉开了欧洲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

有了路德带这个头,各种反对人士都纷纷跳出来反对教会通过“赎罪券”的方式敛财,尤其是那些被当地教会侵占了大量土地和利益的地主和贵族。一开始大家质疑的还只是“赎罪券”合不合理,到后来就变成数落教会过往的种种不是,到了最后,不知道是一群人聊嗨了还是怎么回事,直接把矛头直指教会地位的合理性,公开质疑教皇并非圣经最后的解释人。

这种势头愈演愈烈,到得后来,直接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改革运动已如燎原之火,不可阻挡。

宗教改革是开始了,可是天主教却疯了,你想想看,天主教之所以能有这种肆无忌惮的权力和地位,其根基就是拥有圣经的最终解释权,是信徒和上帝之间的中间商…呸,沟通者,现在大家都质疑它的这种身份,你让教皇情何以堪,还让教会以后怎么传递上帝的福音。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新教从天主教中分化出来,伴随着欧洲宗教改革运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新教徒都相信自己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根本就不需要神父当中介。

天主教根本就无法接受这种局面,你想想看,大家都自己和上帝沟通了,不再需要它了,那它这个中间商还怎么赚差价。天主教眼瞅着新教越来越受欢迎,心里那叫一个恨啊,恨的是牙痒痒,毕竟每多一个新教徒就意味着少了一个天主教徒,这能忍吗?这要是都能忍的话,那以后还怎么出来当大哥啊,那还不被其他堂口的兄弟给笑话死啊!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天主教越看新教越不顺眼,觉得这帮人全是异端,都该送上十字架用火烧死的那种,到后来干脆借着世俗的争端和新教来了一场持续三十年的“宗教战争”,打的那叫一个惨烈,基本上把所有的欧洲国家都拉进来了,这场战争称之为欧洲大战都不为过。

当时由于主战场在德意志,这一仗打完后,德意志各个联邦少了近一半的男性人口,可见两边的仇恨值都是拉满了,直接下死手的那种。

04.清教徒的出现

就这样,宗教改革之风吹遍了欧洲大陆,自然也吹过了英吉利海峡,把新教的思想传到了英格兰,但是这场在欧洲大陆浩浩荡荡的宗教改革运动到了英格兰后,却因为一个人而发生了一点与众不同的变化,最终导致了清教徒的出现。

这个人就是当时的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这哥们其实一开始对宗教改革其实没啥兴趣,甚至还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公开反对过路德的那一套学说,被教皇授予“信仰捍卫者”的称号。

但是后来因为自己的王后凯瑟琳无法生子,亨利八世产生了离婚的想法,还专门为这个事情派人去请示教皇。是的,你没看错,当时英国国王要离婚还得教皇同意。

可是王后凯瑟琳的家族在欧洲势力极大,教皇根本就不愿得罪,自然就没同意亨利八世的离婚请求,这一下子就惹恼了亨利八世。亨利八世早就瞅着天主教不顺眼了,自己堂堂一国之主,不仅跟爷爷似的供着你们天主教,还让你们在我的领土上收什一税,这名和利都给你们了,让你们帮忙办点事咋就这么难呢,这也太不讲江湖道义了,要你有啥用啊!

亨利八世越想越来气,眼瞅着对面欧洲大陆的宗教改革运动搞的那叫一个轰轰烈烈,心想既然你天主教不仁那就别怪我不义,借着新教之风直接搞了一个“至尊法案”,让英国教会脱离了罗马教廷,自己成了本国教会的最高领袖,一脚把天主教给踹回老家去了。

可是亨利八世从来没有想过要去改革英国的宗教,他只是想让自己代替罗马教皇在英国的宗教地位而已,将以往罗马教会的权利收为己用而已,毕竟能自己当中间商干嘛还要去便宜别人呢。

至于改革天主教教义什么的,亨利八世一点兴趣也没有,再说了,你们都自己和上帝沟通了,那自己这新上任的中间商还怎么捞好处。

所以,英国的此次宗教改革是一次不彻底的改革,英国表面上已经是一个新教国家了,但是教义基本上还是沿用的天主教的那一套,这也给后来清教的产生留下了改革空间。

亨利八世之后的英国,在新教和天主教之间摇摆不定,这中间最有名的莫过于玛丽一世,这姐们是个纯粹的天主教徒,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宣布英国是天主教国家,还直接把反对自己的三百名新教徒送上十字架给烧死了,搞的当时英国国内各种宗教冲突不断,顺带着还给自己挣了个“血腥玛丽”的名头。

因此,当伊丽莎白一世继位的时候,整个英国都因为宗教冲突到了分裂的边缘,而身为英国女王的伊丽莎白一世自然不愿见到国家分裂,为此她想尽办法去安抚国内的各方势力,在宗教问题上坚决不再走极端路线,英国教会在她的领导之下既有新教的信念,又尽可能的保留了一些天主教的特点。

英国的新教在她的引导之下走的比欧洲大陆更温和、更保守,而正是这种看似两边都不得罪的路线直接催生了以“清洁、净化教会”为目标的清教的产生,持有这种信仰的人也就是后来被大家所熟知的清教徒。

这些清教徒认为英国的新教并非真正的新教,它和天主教之间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主张在教会内进行彻底的改革,使英国教会更加“纯洁、干净”,而当时伊丽莎白一世宽容的宗教政策也使得清教的势力迅速壮大了起来。

但正如人类历史上的各种组织里反反复复上演过的故事一样,刚刚壮大的清教还没来得及达成自己的目标,内部就开始吵了起来,到后来吵着吵着就分了家,分成了温和派及激进派。

两边争吵的焦点便在于教会改革的方式和手段,温和派认为改革应该循序渐渐,激进派则认为时不我待,改革应该马上进行,不能拖延。到后来,激进派的人越来越多,和英国教会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大,甚至还提出要从英国教会内部分裂出去的要求。

对于激进派的这种过分要求,身为英国教会领袖的英王自然不会答应,要是以后人人都学他们这样,那英王迟早得变成光杆司令,正是因为如此,当时的激进派受到了国王的严厉打击。

后来,这帮激进派清教徒从1607年开始,陆陆续续逃离英国,去往了当时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的荷兰,再后来,由于荷兰政治环境的变化,他们发现自己连荷兰也呆不下去了,这才把目光放向了北美大陆。

而当时英国已经在北美成功建立了第一块殖民地弗吉尼亚,这给了激进派清教徒极大的信心,让他们认为在北美大陆靠着自己的勤劳是可以生存下去的,但是他们并不想去弗吉尼亚,因为那是英国新教的地盘,带有浓厚的保守主义色彩。后来这批清教徒经过一番权衡,确立了自己的目的地。

1620年9月16日,承载着第一批清教徒和他们对新生活及宗教自由向往的“五月花号”正式起航,带领着他们开始了漫漫征途,至于后来的事情,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全文完,如果喜欢,请点个赞或者关注吧,多谢支持!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67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