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人不同命”
士可杀不可辱。——《礼记·儒行》
广东有句俗语:“同人不同命,同遮(伞)不同柄(手柄)。”意思是同样条件的人却有不同的基本相反的遭遇,偌大的中国,同样起点,不同命运的人比比皆是,近代史上,国共两党有两名同名同姓的将军,两人不仅人生经历不同,而且人生结局更是令人嘘唏不已!
先简单介绍一下咱们的开国将军刘昌毅将军(1955年授中将军衔)。
刘昌毅(1914-1999),原名刘昌义。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县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刘昌毅将军1914年参加出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县典明乡马鞍石村的一户贫苦家庭,1929年参加红军,一生南征北战,先后参加鄂豫皖苏区四次反"围剿"和创建川陕苏区的斗争,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新中国的建设,战功赫赫。他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功绩永垂史册!今天,本文要讲述的是国民党将领刘昌义的人生故事。
刘昌义,1905年出生于(今)河北任丘市出岸镇东良淀村,1922年在保定加入直系军阀曹锟的15旅孙岳部,曾跟随冯玉祥参加1924年的“北京政变”,1926年改投冯玉祥麾下,在国民党第二军刘汝明手下当营长。
1927年冯玉祥在洛阳举办西北军官学校高级班,刘昌义被保荐入班学习。毕业后,1928年在第二军担任副旅长,很快升任新兵师师长。1930年,中原大战,他担任反蒋军第二方面军第8师副师长,随军参加中原大战,兵败后,1931年1月,离职赋闲在家。
1931年9月,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刘昌义投身抗日活动,组织义勇军积极参加抗日。1933年,日军侵犯察哈尔,刘昌义被任命为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第3师师长,在察哈尔广大的城镇之间抵抗日军,兵败后退隐北平。
接连的失败,让刘昌义对国民党心灰意冷,曾萌生加入共产党的想法,因故未遂。1937年,战事吃紧,日军发动“七七事变”,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加紧侵略中国的步伐。刘昌义在张家口组织义勇军,配合老首长刘汝明的68军血战日寇。
长城抗战后,刘昌义率部退向新乡,再退往沁县,1938年2月,日军第14师团占领豫西北平原地区,国民政府将刘昌义部编为第一战区游击队(豫北别动队第三大队),军需供给由第一战区负责补充。
但是,刘昌义所率领的抗日武装早已“沦为”敌后诸多游击武装中的一支,战斗任务也多是配合正规军作战。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嫡系、非嫡系,中央军、杂牌军等围绕军需、武器、兵员、名位等斗争非常激烈。同是抗日,但是待遇、发展机会及名誉天差地别,在国军系列中,像刘昌义的游击武装,更是处于末流,将士们心有怨气,也是这在所难免,积怨已久,终有一天就会爆发。
投靠日军
刘昌义投靠日军,目前不同史料的记载存在着出入,无法确切考证准确的说法,据1941年10月1日孟县县政府发出第二次《告孟县旅外同乡书》记载,刘昌义投靠日军的时间是1939年。
“伪豫北绥靖司令兼21师师长刘昌义,原系我方游击队总队长,民国28年投敌,偶因敌方虐待而反正,因非固定计划,又无大军北来援助,迭被扫荡,颇为奥丧。”
据刘昌义自己写的回忆录《我的起义经历回顾》中描述。刘昌义投靠日军的时间是1940年春天,并且投靠日军的原因则是“诈降”,目的是为了“夺取”更多的重武器,壮大所部实力,以便争取到“军级”的编制。
“在国民党这一边,中央的嫡系部队瞧不起我们,除了给养补给、武器装备同嫡系不一样外,还常常发生冲突,总想吃掉我们。朱怀冰的九十七军就常常打我们。...我们的处境也是十分困难的,既要打日寇,又要防止嫡系吞并,部队是在夹缝里发展。1940年春,听说游击队要改编成师,大家都很高兴。我说:‘改编成师就没有独立性了,要改编就改变成军。’有个大队长说:‘改编成军的话’我们武器不够,尤其没有野炮和重武器。”这时,又有一个大队长说:‘要武器不难,只是有危险。’我问他有什么办法,他说:‘诈降日寇,趁其不备时突然袭击,夺取重炮。’我感到,此举虽然冒险,但成功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就诈降了日寇和汉奸汪精卫。”
与日军战车部队协同作战的刘昌义部
另外,据日本出版的《支那事变画报(增刊)》第三十五辑中对于刘昌义部投靠的专题报道显示:刘昌义是不满国民政府的待遇,怀才不遇,战斗中被日军包围后无法脱身,识时务者为俊杰,投靠了皇军。
“刘将军与河南第一军的张岚峰等早已认识到日本的实力,深感抗日愚蠢至极,与建设大陆的热血硬汉真野桓由(大阪市人)交谈,在河南战场立起反囯共的大旗,组织保安队、培养4000名士兵的同时,协助皇军,巩固讨蒋阵营。”
无论哪种说法,都无法改变刘昌义投敌卖国的行径。日军感到十分高兴,1941年6月,“委任”刘昌义为豫北绥靖司令部司令兼暂编第21师师长,隶属河南和平救国军第二军,隶属为汪伪南京政府。
为了引起连锁反应,日军大肆宣传刘昌义部的“弃暗投明”,将其树立为“皇协军模范”,并给予丰厚的军需,大量精良的武器装备,刘昌义本人更是深得日军第三十五师团第221联队联队长小林忠雄大佐的信赖和重视,其部得到不断扩充,迅速增至万人以上,仅第二旅一个旅的兵力就高达2000多人,并多次跟随日军参与重要的战役与“扫荡”,平时担任留守和维持“沦陷区”的治安。
1941年5月7日,中天山外围日军从东、北、西三个方向向国民党军队发动猛烈进攻,历时一个月的战斗,俘虏国军3.5万人,国军阵亡将士4.2万人,史称“中条山战役”,这场战役被蒋介石称为“抗战史上最大之耻辱”。随着战局的变化,日军改变了战略部署和军队的驻防区域。
“日军第三十五师团221联队的本部、第一大队本部、步兵炮、通信队驻扎济源城,第一大队的各部驻扎在附近。第二大队以大店为中心,从黄河河畔的王爷庙开始,到封门口往下,分散在三官店一线;只有第三大队驻守在怀庆。”
刘昌义的部队则驻防在温县(距国民党第一战区第一集团军孙蔚如部队较近)、孟县一带,属于日军兵力薄弱的区域。一次酒宴上,喝得醉醺醺的日军军官真野桓由(军事顾问,大阪人)羞辱贵为伪军司令的刘昌义:“你不过是皇军养的一条狗,走狗而已。”看着羞得满脸通红,手足无措的刘昌义,日军军官们哄堂大笑。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刘昌义心中愤恨不已,更加坚定反正抗日的决心。
大开杀戒
日军对伪军并不是特别信任,伪军的驻防区域往往处于日军的包围之中,以防不测。据刘昌义在《我的起义经历回顾》一文中写道:
“当时只考虑到兵不厌诈,没想到诈降后,日寇对我疑心很重,把我监视起来并和部队隔离。为了使敌人不怀疑我,就采用请客、送礼的方法买通了日本翻译,这样,日寇渐渐地放松了对我的监视”。
为了让日军放松警惕,刘昌义没少下功夫,除了花重金买通日本翻译,还卖力作战,讨好军中否认日军军事顾问以及各级日军军官。位居高位,看似风光无限,实则过得十分憋屈。1941年9月11日,反正造反的机会终于来了。
那一天,日伪军派员检阅刘昌义的部队,其中就包括真野桓由。刘昌义借检阅为名,将部队集结于温县一带,并提前做好了反正的各项准备,一是将清化镇的家属提前安全转移;二是部署好了“反正”的各项准备,并约定以爆竹声响为信号。
9月11日早晨,汪精卫政府要员第二厅厅长王翼之、日军两个参谋以及一些日寇军官到达清化镇,然后日军十一中队派出约5、6百人的护送小队几2、3百人的伪军分乘几辆军用卡车前往检阅地。12点左右,王翼之一行到达温县赵堡村,日伪军官进入刘昌义安排接待的房屋,士兵们则在外休息。
很快,村寨的大门关闭,寨墙上人影晃动,随着爆竹声响起,机枪随即开火,猝不及防的日伪护卫小队被很快击溃,驻扎在孟县的皇协军刘昌义部听到信号后,第一时间造反,他们夺取了他们包围了在当地担任警备的日军第十二中队的一部和野炮分队,并夺取了两门野炮。
屋内的日伪军官被俘虏,日伪护卫小队死伤惨重,赵堡村造反的伪军机枪一阵扫射后,端着刺刀冲进人群,杀红了眼的军人,战场上下手一般很重,他们杀疯了,见人就杀,他们接到的军令是“格杀勿论,不留活口,不要俘虏!”一名叫做桥本的日军士兵左臂中弹,趁乱钻入汽车地下,躲过一劫,3天后,他跑到清化镇告知日军十一中队:“刘昌义造反了”。日军的护卫小队其他人除4人幸存外,其他人均被杀死。
影视剧剧照
驻扎在怀庆的日军第三大队迅速派出日军第十二中队进行“追剿”,驻扎在济源的手岛中佐指挥的步兵二中队、机关枪一小队、步兵炮一部也紧急出动参与“剿杀”。双方展开激烈血战,一个昼夜也没有分出胜负,互相炮击的声音响彻云霄,方圆十里地都能听到轰隆隆的炮声。
野炮被夺让日军第221联队联队长小林忠雄大佐视为奇耻大辱,命令部队无论如何也要找回来。由于当地局势错综复杂,日军第221联队分兵驻防各地,无法全力“追缴”,只好请求新乡的第220联队支援。
第220联队派出贞弘队(序列不详)、第二中队、第十二中队、第四中队一小队组成增援部队,划归第221联队第三大队队长吉冈少佐统一指挥,参与“追缴”。
刘昌义所部抵挡不住,边打边退,双方不断发生激战,互有伤亡。刘昌义所部携带缴获的野炮渡过黄河,向设在洛阳的第一战区卫立煌部投诚。
一周后,负责搜索的日军第221联队第十一中队在赵堡村的水井中发现了真野桓由的首级,始终没有发现护卫队军官田中和汪伪政府检阅官等人的踪迹,生不见人,死不见尸。他们搜寻过程中,逼问当地老百姓,老百姓说在黄河边上看见一具戴着三星领章的日军军官尸体,日军赶到后,发现尸体残全不全,面目全非,无法确定死者身份。也有人说,那些日伪军官被活埋了或者被活剐了等,可是谁也不知道他们究竟去哪了,但敢于肯定的是,他们十有八九去阎王爷那里报到了。
弃暗投明
刘昌义率部反正后,得到国民政府的大力赞赏,所部被改编为暂编第十五军,辖暂编第27师,刘昌义晋升为中将军长兼27师师长,隶属第一战区第一集团军指挥,后归汤恩伯指挥。
反正后,刘昌义率部积极投身抗战,1944年的豫中会战中,所部作战顽强,战功赫赫,在抗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后来因功升任了集团军副总司令,蒋介石发动内战后,由于是杂牌军,刘昌义被长期赋闲,直到战争后期(1949年4月),老蒋才将他重新启用,担任第五十一军军长,同时兼任淞沪警备副司令。
刘昌义心里非常明白,蒋介石自己逃往台湾,却让他担任早被打残的51军军长死守上海,其实就是让他当替死鬼。刘昌义不愿为蒋家王朝陪葬,利用淞沪警备副司令的职务,策反了四万人投诚。1949年5月25日,刘昌义在上海起义。之后,刘昌义长期在上海工作,直到1994年病逝,高寿善终。
人生有污点,抗日有功劳。功过是非,任由后人评说。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