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哪一个国家的历史和人群历史,都分两大部,一部是民间老百姓的历史,一部是帝王的历史。
通常情况下人们所说的历史,指的是帝王的历史。并不涉及多少老百姓的历史。
在中国老百姓的历史,都保存在各自家族的家谱,以及各自家族的传说中。基本上是口传身授地传承着。
文字文章,书籍中的历史基本上都是帝王的历史。
中国的帝王历史可以分两大阶段,一段是周朝以前的,一段是春秋战国以后的。
周朝以前的中国帝王历史是不存在的,当时的所谓的天子,实际上就是整体中国人的总盟主。
因此在考古学上考古出来的《侯马盟书》特别重要。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才真正的有了实实在在的帝王。并且被秦始皇起名为皇帝。
皇帝一词的意思是,三皇五帝的功德,集于一身。从而把三皇和五帝合并起来,构成皇帝一词。
三皇,是燧火氏,有巢氏,神农氏。
燧火氏,就是人类开始掌握了用火。不仅可以保留火种,还可以用钻木取火,燧石打出火。人类可以掌握火以后任何生物都惧怕人类了。
有巢氏,就是人类开始会建造房子了。只不过最早的房子是建在大树上的,现在非洲地区仍然有人把房子建在树上,这是防止毒蛇猛兽的一种好方法。
神农氏,据传是尝百草的人。并且从中找出了粮食和药材。区分出了能不能吃的植物动物。
氏,是一个很大的人群中的一个分支小群人群的称呼。
五帝,是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在中国帝王史当中,记录最清晰的就是炎帝和黄帝。他俩之前不太清楚,他俩之后越来越清楚。
为什么这样呢?
原因实际上也很简单,就是炎帝和黄帝时期,以及更早以前的时期,是纯正的母系社会。也就是说不论是什么事情,什么物品都归女人所有,都归女人说了算。包括家庭资产和孩子在内。
黄帝从远处进入炎帝居住的范围内以后,自称自己是从原先的大本营而来。是现在所有人的头领。
炎帝.共工.祝融.刑天.蚩尤,当时炎帝是族长,其他4个头领是4少保,构成整体人群的管理团队。实际上就是一个头领配备4个跑腿的通讯员。
现在在农村村庄里面互相说的老少爷们儿,就是一长老四少保的形式的传承。最常见的就是神庙里面的一个主神,配4个护法天将。
黄帝打败了炎帝以后,炎帝同黄帝结盟,从此就形成了三老四少制,也就是三个长老,每个长老配备一个四少保。这就是现在在武侠小说上,经常可以看到的:三老四少的原因以及起源。
三长老,是族长,首长,巫师。
族长的职责是掌管族谱,以及物资和用品的分配。产生办法是长女长孙女传承继承制。当时称为老祖母。
首长,不论男女都可担任,职责是带领青壮人,外出采集渔猎,以及保护自己人群安全的人群头领。
巫师,是主持:供神.祭祀.宣誓.誓师.观天文等仪式的主持人,兼任记账仓储,以及医疗医药。
这是由黄帝入主中原以后改的,从而黄帝的名气就比炎帝的名气大一点了。因为当时炎帝是族长,黄帝是首长,巫师是各自用自人群的巫师为大巫师。
炎帝以及炎帝以前的时代,凭什么居住在这块地方里,用的是把酋长的最佳的人,埋入自己居住的土地的地下,作为凭证。
从而后来的人群,想居住在这块土地上,没有把自己大酋长最佳的人,埋入地下的尸骨为证,引起纠纷,挖开地面,看不见相关的尸骨,就不应该居住在这块土地上。
这在商朝以前的考古挖掘当中,可以看到屋子里面和门槛下有尸骨,以及墙下有尸骨,可以印证。甚至大的房屋建筑群的前边后边等地方,有大量的骷髅头埋在地下可以为证。
黄帝入主中原以后,把凭什么居住在这块土地上,改成用种植当地最佳树木为凭的方式了。因为不再用埋入地下的人为凭,黄帝就比炎帝更得人心了。因此现在的人好像只知道黄帝,并不太知道炎帝。
实际上现在的炎帝是人祖,黄帝是人文始祖。
1970年以前,中国的乡村,有很多村庄里面有一棵大树,年代很久远,其名称称为社树,现在人说成是这个村庄的地理标志物。就是由黄帝时栽植当地最佳树木,而起源来源的。
因此现在人说自己是炎黄子孙。
炎帝同黄帝结盟以后,炎帝以及他带领的人群居住在现在河南省的淮阳,把祖宗的灵牌供奉在现在的安徽亳州。从而淮阳就成了炎黄二帝带领人群居住的中心。但是黄帝来得晚,没有自己的地盘,从而就轮流着居住在其他人群的地盘内。从此就形成了后来帝王的巡视,自己的天下的规则,只不过现在称为巡视巡察,炎黄二帝的时代称为巡狩。
炎帝和黄帝结盟以后,整体人群的日常管理工作,开始由各个部族的酋长轮流担任。现在的阿拉伯酋长国仍然这样选出管理上工作的总统的。只不过在中国的古代书籍当中说成是禅让制。
禅让制,传到尧的时候,本来想把整体人群管理工作让给一个部族的族长。
但是这个部族的族长,听到这个信息以后,就去河边洗耳朵,有一个在河边用河水洗牛的人看到了,问他为什么要洗耳朵,洗耳朵的人说舜,要把管理工作让我干,我听到这个脏话就来洗耳朵了,我耳朵被弄脏了,才来专门洗耳朵的。洗牛的人在下游,赶紧把牛牵走,不洗牛了。说可别让你洗脏耳朵的水,把我的牛给弄脏了。
这是因为当时谁担任管理整体人群的事务的时候,一切费用由这个人群承担。很吃亏,所以没人愿意干。现在西南少数民族,如果要是一个村庄或者是一个寨子,要争当寨子的管事人。也是要互相比谁家的物资丰富,供大家使用才能当选的。
甚至有的村寨里面用杀牛供村民吃当选的。所以有一个人一发狠一连砍了200多个牛,从此再不比谁杀牛多当选村里管事人了。
这种当选存在管事人的是,村民自治的管理组织。不属于村组的村长,也不属于一个村庄里族群的族长。也就是说不在村民委员会内。仅是村民当中日常杂事的主持人。
农村现在的村委会属于一级政府。有的村庄里头并不是一个完整的血缘族群。而是杂姓的村庄更多一些。从而这个村庄里的日常杂事要有一个人说了算。这就如同现在城市里面的居民小区,有个居民选出来的居民委员会一样。这个委员会又不是区委会,也不是家委会。
尧,想要传位给的第1个禅让人没有接受,就把日常整体人群管理工作交给了舜。
舜,接管了整体人群日常工作的管理以后,发了大洪水。第1次让大禹的爸爸去治水,失败了,把大禹的爸爸杀了,就让大禹去治水了,大禹治水成功以后,就当上了整体人群日常管理工作的头领。
大禹当上总盟主以后,用青铜铸了9个鼎,把它治理过大水的地盘,划分成9块。
这就是大禹铸九鼎,划九州的现象。如果没有大禹划出了这个九州,就不会有春秋战国时候的中原混战,没有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原混战,就没有现在的中国的样子。
所以大禹划九州很重要很重要。
但是事实上,大禹铸九鼎定九州,实际上把现在的中国的地盘给缩小了90%。因此真正了解中国原先地盘的是蒙古族,因此成吉思汗的时候就恢复了原先中国的地盘范围。这就是跨越欧亚大陆的元蒙帝国。
证据就是黄帝不说成是皇帝,就是指整体黄种人种的大帝,才称为黄帝的。炎帝不是发炎的炎,而是崇尚红色的火焰的焰。
因此黄帝当了总首长以后说,赤县神州,文明中国。中国一词由此而来。赤色就是红色。
大禹把没有前来参加治水的人群,都划出了不再是我们人群的范围了。并且用凭鼎才可以居住在九州之内的方法,加以巩固。
所以大禹的儿子建立夏朝以后,一直到周朝,甚至到春秋战国的时候。鼎内的著文仍然是:子孙万代,永葆享用的。
因为没有鼎的人群,就不能居住在九州之内,不属于我们的人了。所以九州以外的人群就不愿意了,从此开始袭扰中原。最猛烈的就是占领中原,统治中原。
中原的范围,就是大禹划的九州的范围。可以这样说,大禹划定九州以后,中国人就在这个九州或中原里面折腾了。
总的罗列一下。
炎帝时期,定下了上红颜色的习性,炎帝黄帝结盟以后,因为炎帝居住在中心位置,得了一个号:中。
黄帝入主中原的时候,因为黄帝人群是木匠,又同驯兽人群的驯蚕部落人是通婚关系。因此住木屋,穿丝绸,自己人群的居住点的外边立轩辕门。从而得个号:华。
从此有了中华一词。
大禹的儿子当了日常事务管理人,因为发明了半边房,把这个半边房起名叫夏屋。现在陕西山西甘肃一带仍然有这个半屋房的夏屋形式。从而也得了一个号:夏。
当忽视炎帝的时候,就形成了华夏一词。
简洁一点的罗列:中,华,中华,九州,夏,华夏。
商朝的时候又把这些地区,统称为:中塬,或者:中廓。
周朝末期和春秋战国时期之间,又改称为:中原。
汉朝的时候,把这些地盘以及地盘内的人,统称为汉族或者是汉人。司马迁写的历史记得都是汉人的帝王历史。从而与其他各个少数民族无关,也与每个家庭及家族无关。
汉朝以后就没有再有什么号出现了。从而就沿用这些字词折腾起来了。
只不过有一个例外就是秦始皇的秦国。
秦始皇自称自己是功盖三皇五帝,从而把大酋长或者是总盟主改成皇帝。
从此不再有结盟的概念了,形成了中央政府任命地方长官管理国家事务的形式。这个形式不仅传延到现在,并且全传播到世界各地去都成了这个模式。
到秦始皇为止,以后的帝王就没有什么建树了。
只不过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还有一个隋朝。因为隋朝创立了科举,当官制。从此完成了孔子学而有成当仕的愿望。是读书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入仕途了。
一个人步入仕途,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当官了。
实际上隋朝也有两大贡献,一个是科举制,一个是开挖大运河。这两个现在还用着呢,并且也是传播到了全世界各地。
除了这些帝王以外,其他历朝历代的帝王,就如同6岁的小孩子一样,今天跟这个好了,在一块玩,明天跟那个不好了,打起来哭哭闹闹。
只不过有的地王跟国外交往的时候,引进了一些物品,种子什么的。也丰富了中国大地的物产。只不过带头把老百姓的家人打烂的占比多一些。
中国不论是帝王历史还是老百姓的历史,有一个中间的枢纽阶段,这个枢纽就是春秋战国时期。
大致可以这样划分,春秋战国以前是母系社会,春秋战国以后是完全的父系社会。
但是有一个滞后,男人嫁到女方家里面,这个习俗,是曹操用杀头的方法禁止的。但是并没有禁止住。直到现在男方嫁入女方家里仍然是有的,只不过被外人说成是倒插门儿了。
事实上中国到现在仍保留着一部分母系社会的人群呢,云贵高原一带的泸沽湖畔的摩梭族,就是完全的母系社会形式。不太完全的母系社会是形式是福建的惠安女。
母系时代,是自从有了人类以来,到距今4000年左右才结束。
父系时代,启蒙与中国的黄帝强行进入中原,发起于大禹的儿子启,完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定型于曹操阶段。
父系的时代,对每个国家和整个人类在一八八几年的时候,只有罪恶没有贡献。一八八几年以后,出现了工业化才对人类有了一些贡献。目前将人类推入了电子时代。
实际上父系社会就是把母系社会的产物,在深度的挖掘开拓拓展。形成今天这个样子。
父系社会的标准就是使用了金属。但是金属的开始使用仍然是母系社会发明发现的。
因此父系社会,就是套用母系社会的一切,建构自己的结构。
只不过父系社会,把母系社会的所有权制,给弄了一个颠倒颠。
也就是把一切宜人的物品,归男人所有,甚至包括孩子和子孙在内。而母系社会时代,这都是归女人所有的。
母系社会结束,才有了父系社会。
怎么改变的母系社会,成了父系社会的呢?
究其原因,就是人群之间打架,打架的时候保护妇幼老人,是当时的规则规矩。因此打架的都是男人之间进行的。
这样男人之间渐渐的就拉成了个大的团伙。最后就成了后来的军队。有了类军队的形态以后,女人就再也不敢打男人了。男人占了上风,渐渐的就取代了女人的地位。
因此父系社会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杀伐,现在称为战争。
在中国,就是大禹的儿子继承了大禹的职位以后,掀起了崇尚子的热潮。这就是老子.孔子.孙子.庄子.韩非子等等。
子就是儿子。但是大禹儿子继承大禹职位以后,就成了一个爵位的字号了。
在中国最明显的母系时代就是:氏,为普遍的称谓词。
当中国步入父系时代的时候,就改成了:姓,后面加一个名的称谓形式。
汉字很认真的,显示了意思的原本形态。因此,姓,是由女字旁和一个生字,合并形成的。
从而揭示了姓,是由女处转挪过来的。也就是有母系时代,产生出来的。
这就是汉唐时期,把一个人的老家家乡的地址,成为哪里人氏的原因。
比方说你是哪里人氏,回答说山西人氏。
说完哪里人氏以后,才说是那个地方的哪一个族群,这个族群用姓表示。
也就是说汉唐时期,自己居住的地域范围的省,用氏表示。这个省内的人群,是哪个具体的人群用姓来表示。
1980年以前的中国常见的一些坟墓,前面立的石碑上,如果是女人就写某某氏,如果是男人就写某某姓。
比方说一个女人嫁到了男方家,女人的本家姓王,他丈夫家姓李。那么墓碑上就刻有,李某某,李王氏。
这个李王氏,指的就是嫁过去的这个女人。李是夫家的姓,王是这个女人的姓。墓碑上只写这个女人的姓,不写女人的名。
这是由黄帝人群与养蚕人群通婚的传承,所以养蚕的嫘祖在传说故事当中,也类似于半神的人。从而是与黄帝并列的,并没有什么尊卑关系。
孔子时期以后,男女之间才有尊卑关系的现象发生。
实际上孔子时期以前,女人是比男人尊贵的。因此黄帝姓姬,周天子也姓姬,商朝的天子姓姜。都是以女士部落为主的。可见当时男人还是服从于女人的。
后来有的读书人说,母系社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事实也对,因为孩子一出生看到的就是母亲,吃的是母亲的乳水,离开母亲就活不了。当然只认母亲,不会认父亲的。这是天然的必然,没办法。
也有一些读书人说,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因是,群婚乱婚造成的。
这是不知道群婚制是,什么东西,什么样子,造成的。
有血缘关系的人群不能互相通婚,因此只能同非血缘的人群通婚。
当时人们居住是以家族为单位共同居住在一个地方,那么通婚的人群就不在这个地盘内,而在外地的地盘呢。
因此这两个地盘儿的人之间相盟约,互相通婚。这个人群的人中的男人,就是那个人群中的女人的丈夫,女人就是那个人群中的妻子。不论辈分的。两个人群当中的男人和女人,如果相见互相喜欢都可以通婚。当然不喜欢就不通婚了。这是群婚。绝不是男人见的女人,或者女人见了男人乱婚。
现在西南各少数民族每年有一两次的山歌大会,青年男女装扮成最美丽的形式以后对山歌,可以相互对上的就可以互相谈恋爱了。否则不能接近人家的。
这就是西南少数民族,每年几次山歌大会。是方圆四五十里地甚至一百里地,各个村寨的青年男女都汇集到这个山歌会上,用对山歌的方法找对象呢。这就是群婚制。原则是不能把自己存在的男女进行通婚。除此以外,山歌大会上见到的,不论年龄大年龄小的女人男人,都可以互相通婚。问题是能不能对上山歌。对不上的就不能碰人家,不能纠缠人家。否则会遭群殴,被打死,并且被打死以后他的长辈或者是爷爷奶奶父亲母亲,还需要到受纠缠的对方家去赔礼道歉。否则这家人在这一带就没法活下去,混不下去了。
由此可见,古代的各种现象对今天的人们影响多么深远。
事实上在城市里面更是如此,只要不是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见了面以后都可以追求他当自己的对象的,而且不论辈分也不论年龄的。只要对方愿意就可以了。如果对方不愿意纠缠对方,就要受到法律严惩。
不过古代的时候人数有限,人口太少了,绝大多数条件下,是一个村子和另一个村子。结成夫妻关系的村庄。两个村庄里的男人和女人,都是对方村庄里面男人女人的丈夫,或者是妻子。条件是所选中的人必须愿意。不论辈分和年龄。这就是群婚制。
如果人家不愿意纠缠人家就要被处死。如果有了对象再乱来的不忠诚的,就被装入笼子里,下到水里面淹死。这就是族规家法。属于村规民约的一项。
所谓的现代的法律,以及人们的德行道德等等行为规范。都是由古代传承下来的。不是现代人突然想出来的。
周易中有个字是贞,就是夫妻之间互相贞洁的意思。也就是必须纯洁,不能乱来,同别人乱搞去。同别人乱搞就叫做失贞节了。甚至二婚的人都显得有些不纯贞的。
这就是古代的时候,表彰女人守寡一辈子,要立贞节牌坊的现象。
现在倒好把不让二婚说成是对人性的摧残。也就是不守寡的人,跟正常人一样。如果守寡终生,就是摧残人生了,摧残人性了。
古代连二婚都不提倡。视为不贞洁。能进行群体性的群婚乱婚吗?
事实上现在的中国广西海南岛一带。为了防止结了婚以后再离婚,第2次结婚,产生的不贞节。还采用了等到孙子生出以后,再举行结婚仪式的现象呢。
如果用中国古文字和古话语说,不论是帝王历史还是民众历史,仅掌握九五之尊与否。
九五之尊,就是掌握九州与否,掌握五服与否。两项全部掌握了,就是拥有九五之尊的人。
九州,就是大禹划的九州。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原。所以又有说问鼎中原的说法。
因此,否定夏朝,就没有了春秋战国的地盘了。
五服,老百姓实用的部分就是辈分的排序,以及同村庄的人能连上辈分的可以结婚与否判定标准。这就是同村庄的人出五服的,可以通婚了的原因。另一个就是老百姓办丧事的时候,每个人应该站在什么位置上的排定方式。包括办重大事情的时候,每个人应该站在什么位置上的排定方式。
只不过在文字和读书的人看来,五服是服丧期间穿什么样的丧服标识。
在学术上的五服,就是在古典书籍里面经常见到的: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
只不过这四项围着中心排绕,从而构成5项,就被称为五服了。
这个五服,在天就是构成五服帅领的28星宿,在地就构成了18层地狱,在天地之间就构成了金木水火土。
朱雀玄武白虎青龙,实际上有个中间的中。从而构成5项。左右前后连带的又形成了东西南北中。从而可见五服扩大了多么大的范围。
朱雀玄武白虎青龙和金木水火土,是中国阴阳宅子预测选址的风水学说主要的依据。而阴阳和金木水火土又成了中国医学医药的主要内涵。因此中医中药讲究的是五数的气色形。
由此可见,五服控制的范围有多大,划定九州实际上就是现在的行政区划。
掌握五服和九州的人厉害不厉害?这就是在中国古代古人一说出九五之尊。就特别厉害的原因。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