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将于2022年3月1日起施行。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出台《规定》,旨在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互联网信息服务健康发展。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互联网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方禹认为,《规定》是在数字化变革时代对算法治理的有效回应,对算法推荐服务做出全面规范,明确了算法治理体制机制,科学构建了网络平台问责体系。
算法推荐乱象饱受诟病
据了解,从技术上看,算法推荐技术主要通过抓取用户日常的使用数据,分析得出人们的行为、习惯和喜好,进而精准化地提供信息、娱乐、消费等各类服务。光明网曾评论称,这项技术对平台而言,可以节省成本、提升效率,为用户精准推送个性化的内容;对用户来说,可以节省时间、精力,快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然而,算法推荐技术是把“双刃剑”,在其发挥优势的同时,算法歧视、“大数据杀熟”、诱导沉迷等问题也随之而来。
《2020年网约车打车报告》显示,打车平台按照地域、手机品牌、用户习惯采取不同政策,造成用户实际付出的金钱和时间成本不同。具体而言,与非苹果手机用户相比,苹果手机用户更容易被更贵的舒适型车辆(比如专车、优享等)司机接单;且苹果手机用户平均仅获得2.07元的优惠,显著低于非苹果用户的4.12元。
除了网约车平台存在“价格歧视”,新华社曾指出,在线旅游平台还存在新老用户搜索相同产品,价格却有所不同的“大数据杀熟”现象。据其报道,两个同型号的手机,都打开一款出行App,搜索相同的酒店,平台给出的价格则不相同。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曾有消费记录的手机,其显示的各类房型的价格均高于没有消费记录的手机,价格差在几元至数十元间不等,一连搜索了几家酒店皆是如此。
当然,一些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除了存在利用个性化推荐、热点榜单等影响网络舆论外,还存在利用算法模型诱导用户沉迷、过度消费的问题也时常被曝出。
“价格歧视”、“大数据杀熟”等算法推荐被明确禁止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网安中心测评实验室副主任何延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总结称,“有的游戏你玩不过去它就给你放点水,导致你像中毒一样停不下来;或者看你反复浏览某件商品,它就显示两件八折、三件七五折这样的优惠,让你尽可能多买。”上述媒体也指出,将几款社交App放置后台运行,然后在相册里存下跟卷发棒产品相关的照片。次日,某App在推荐页面里出现了关于卷发棒的短视频。记者利用手机自带的查看隐私访问功能和第三方软件查看,发现除了位置信息外,该App还访问了手机相册,一上午就访问了6次,访问时间短则20多秒,长则1分钟。
不过,此次《规定》明确指出,平台应当建立完善平台订单分配、报酬构成及支付、工作时间、奖惩等相关算法,不得根据消费者的偏好、交易习惯等特征利用算法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等。
这意味着,无论是实施差别待遇的“大数据杀熟”,还是诱导用户沉迷、过度消费,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利用算法模型进行的前述行为,都被《规定》明确禁止。
用户算法知情权和选择权将得到保障
在用户的权益保护上,《规定》明确了对于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的用户算法知情权和选择权的保护。
规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要求平台要告知用户,其提供算法推荐服务的基本原理、目的意图和主要运行机制等;二是要求平台应当向用户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者便捷的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选项。
针对算法知情权和选择权,上海申伦律师事务所夏海龙律师向财经网科技解释称,这意味着用户在使用带有算法推荐服务的App时,会在相关界面看到明显的算法提示。此外,用户还可以通过链接跳转、单独页面等方式进一步了解算法目的、基本原理等信息,或选择关闭针对自己的算法服务。
“《规定》保障了用户对算法服务的知情权和拒绝权,不仅有助于诸如大数据杀熟等纠纷的解决,还能够帮助一些用户突破信息茧房的束缚。”他还说道。
此外,《规定》还明确,各平台不得利用算法推荐服务诱导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便利老年人安全使用算法推荐服务。
对此,夏海龙律师解释称,其中涉及的未成年人“服务诱导”, 多发生在游戏、影音等娱乐、猎奇场景下;“便利老年人”的服务则体现在医疗、出行、支付等场景,更关乎老年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在上述场景下,(也要求)算法服务提供者应当重点关注、优化。”他还说道。
中国互联网协会法工委副秘书长胡钢表示,《规定》将引导算法应用公平公正、透明可释,充分保障网民合法权益,特别是保障未成年人、老年人、劳动者和消费者等弱势主体的权益与关切。
“具体来看,平台算法责任体系的完善对于维护传播秩序、竞争秩序和社会秩序具有重大意义。”方禹认为,在信息内容安全方面,《规定》有助于传播主流价值导向,避免利用算法带来的信息茧房、网络沉迷、舆论干预等问题,清朗网络空间;在竞争领域,要求不得利用算法实施垄断和不正当竞争,避免带来平台二选一、大数据杀熟等问题;在社会层面,有助于维护公平正义,避免算法歧视、算法黑箱问题,并有效提升劳动者、未成年人等权益保护。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