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邓小平首次见到仅比他大5岁的继母,之后用了3种不同称呼

发布啦 0 0

1950年春天,在重庆市中共中央西南局工作的邓小平,迎来了从老家赶来看他的小舅。

虽然数十年未见,但舅甥二人见面后顿时倍感亲切,拉了一会儿家常之后邓小平才发现,舅舅旁边还站着一位中年妇女,年龄比邓小平只大了几岁。

可没想到舅舅竟然向邓小平介绍说这是邓小平的继母夏伯根,这让他感到惊讶,自己竟然还有一位多年来素未谋面的继母。

虽然是第一次见到这位继母,感到还很陌生,但是邓小平立即说道:“夏妈妈,留下来和我们一起生活吧,我们给您养老。”

1950年,邓小平首次见到仅比他大5岁的继母,之后用了3种不同称呼

邓小平

这让继母万分感动,自己只是想来看看这个经常听说但从未谋面的继子,没想到继子竟然愿意留下自己。

从此以后,夏伯根就一直和邓小平夫妇生活在一起,并且邓小平先后对继母用了三种不同的称呼。

邓小平为什么会有继母?而他自己又为什么很多年后才知道?邓小平对她用了哪三个称呼?

艰难岁月中的邓家

1904年8月22日,邓小平出生在四川省的一户知识分子家庭,父亲邓绍昌曾经在成都法政学校就读,后来由于时局动乱,就回到家乡做了一名教书先生。

1950年,邓小平首次见到仅比他大5岁的继母,之后用了3种不同称呼

邓绍昌

在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下,邓小平从小就聪明好学,接触了各种中华典籍和外国新式知识,并立志用自身所学为国家摆脱积弱现状做一份贡献。

16岁那年,邓小平在父母的支持下远赴法国留学,在此期间他丰富了自己的见识,也对国内局势有了成熟的看法,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投身于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

1950年,邓小平首次见到仅比他大5岁的继母,之后用了3种不同称呼

青年邓小平

1926年,生母淡氏得了肺病,不久后就去世了,父亲邓绍昌为了不影响儿子的学习,就没有把邓小平母亲去世的消息告诉他。

邓小平没能与母亲见上最后一面,这也成为了他一生中的一大憾事。

1950年,邓小平首次见到仅比他大5岁的继母,之后用了3种不同称呼

邓小平生母淡氏

回到国内后,邓小平一直辗转奔波于中国的各个地方,为全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因为社会的混乱,始终没能回家看看。

后来邓绍昌经人介绍又认识了四川嘉玲的一个女子夏伯根,这就是后来邓小平的继母。

夏伯根出生于嘉陵江边一个船工家庭,小时候母亲就因为生病而去世,由于家庭贫困,夏伯根从小没能接受文化教育,但生活中她聪明能干、善良懂事,从小就跟随父亲出船,帮助打理琐碎事务。

1950年,邓小平首次见到仅比他大5岁的继母,之后用了3种不同称呼

十六岁那年,夏伯根在父亲的安排下,嫁给了当地的一名勤劳朴实的农民青年,并生下一个女儿,过上了平静而幸福的家庭生活。

可是好景不长,几年之后丈夫因为意外而去世,夏伯根只好独自挑起生活的重担,带着女儿寡居。

直到后来经人介绍认识了邓绍昌,夏伯根就带着女儿与邓绍昌组成了家庭。

此时的邓小平正在国内为了革命而转战南北,并不知道自己有了一位继母,而夏伯根也只是经常听丈夫提起这个在外留学和工作的家中的长子,因为社会的动乱,两人一直没能见上一面。

1950年,邓小平首次见到仅比他大5岁的继母,之后用了3种不同称呼

夏伯根

夏伯根很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新家庭,在邓家任劳任怨,辛苦照顾着一家老小的生活,在夫妻二人的共同努力下,一家人的日子虽然清贫,但也平淡安稳。

可是在1936年时,邓绍昌突然在从外地返回家乡时遭遇意外而去世,这让一家人平静的生活一下子又陷入了艰难。

夏伯根毅然担负起了更大的责任,一面帮乡邻缝补衣服挣钱养家,一面料理各种家务,撑起了家里的一片天。

1950年,邓小平首次见到仅比他大5岁的继母,之后用了3种不同称呼

夏伯根虽然不认字,并不懂得政治,但是却能够凭借自己本能的直觉,对是非之事做出正确的判断。

她知道红军队伍是真正为了中国革命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部队,于是经常收留路过当地的红军伤员,帮助他们躲避国民党军的抓捕。

这种事情当时如果被抓到是要坐大牢甚至枪毙的,可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夏伯根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夏伯根的大义凌然也深深影响了女儿邓先芙,在解放战争期间,邓先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于1948年参加了四川当地著名的华蓥山起义,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贡献。

1950年,邓小平首次见到仅比他大5岁的继母,之后用了3种不同称呼

邓先芙

而此时邓小平也已经是解放大军中的一员,并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之一,担任着重要的职务。

1949年年末,邓小平率领解放大军进入中国西南地区,几路大军经过两个多月的奋战,将包括四川在内的西南四省成功解放。

随即中共中央成立了西南局,邓小平担任西南局第一书记,办公地点设在重庆。

1950年,邓小平首次见到仅比他大5岁的继母,之后用了3种不同称呼

邓小平

邓小平的舅舅淡以兴在老家听说了外甥的消息,得知他就在离家乡不远的重庆,还当了大官,便赶紧告诉夏伯根。

夏伯根一直想见见这个素未谋面的继子,现在终于有了相见的机会,于是夏伯根和淡以兴一起坐船前往寻找邓小平。

留下来,我们给你养老

在1950年春天,他们从老家转了好几次船终于来到了重庆朝天门码头,这是夏伯根第一次来到重庆,她和淡以兴一起一边走一边打听邓小平的下落,终于一路找到了西南局的门口。

1950年,邓小平首次见到仅比他大5岁的继母,之后用了3种不同称呼

邓小平

刚开始警卫员还不让他们进,因为他们虽然自称是邓小平的舅舅和母亲,但是警卫员看他们的年龄也就是比邓小平大几岁的样子,后来经过一番解释,警卫员才相信了他们。

其实邓小平的舅舅淡以兴也只是比邓小平大了4岁,从小两个人就经常在一起玩,关系非常亲密。

邓小平当时正在主持一个重要的会议,一听是自己的舅舅来了,非常高兴,赶紧让秘书把两位长辈安排到招待所,等到傍晚开完会连忙叫上妻子卓琳赶了过去。

1950年,邓小平首次见到仅比他大5岁的继母,之后用了3种不同称呼

邓小平与卓琳

刚一见面,邓小平立马就认出了自己的小舅淡以兴,两人虽有数十年没有见面,但是彼此的音容笑貌依然是那么的熟悉,亲切之感油然而生。

还没等邓小平先开口,淡以兴首先说道:“贤娃子(邓小平学名邓希贤),这么多年没见,还认识你幺舅吗?”

听到舅舅亲切的呼唤,邓小平倍感亲切,和淡以兴一番寒暄,竟忘记了舅舅旁边还站着一位中年妇女。

1950年,邓小平首次见到仅比他大5岁的继母,之后用了3种不同称呼

夏伯根

邓小平的妻子卓琳看到舅舅旁边还站着一个女人,年龄与舅舅相仿,想着应该就是小平的舅母,于是主动端上一杯茶,亲近地询问着一路上来的情况。

过了一会儿之后,淡以兴才突然想起了什么,连忙向邓小平介绍夏伯根:“贤娃子,这是你后娘,你娘走了之后,多亏了她照顾你们一家老小一直到现在,你爹36年走的时候也是她披麻戴孝办的后事。”

邓小平也是这时才知道原来自己还有一个继母,他看着眼前年龄仅比自己大几岁的女人,不禁愣了一下。

1950年,邓小平首次见到仅比他大5岁的继母,之后用了3种不同称呼

邓小平

这时夏伯根挺不好意思地开口说道:“当年经常听你爹说起你,前几天听说你在重庆,就和你舅过来看看你,见一面就走,没有别的意思。”

卓琳也感到大吃一惊,这么多年竟不知道邓小平还有一位继母。

夏伯根本来以为邓小平会因为从未与自己谋面而感到生疏,可是让她没想到的是,邓小平开口说道:“留下来和我们一起生活吧,夏妈妈,我们照顾您的下半辈子。”

夏伯根顿时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从未相处过的继子竟然肯留下自己。

卓琳也看出了夏伯根的此时复杂的心情,连忙替她擦去眼角的泪水:“夏妈妈,留下吧,你为家里操劳了半辈子,也该享享福了。”

1950年,邓小平首次见到仅比他大5岁的继母,之后用了3种不同称呼

夏伯根与卓琳

把夏伯根从招待所接到家里后,邓小平向自己的孩子正式介绍了夏伯根:“叫奶奶,咱们家不分亲奶奶和继奶奶,以后你们都叫奶奶。”

为了帮夏伯根尽快融入到新家庭中,卓琳经常和她一起陪孩子们玩,久而久之也习惯了和孩子们一起称呼夏伯根“奶奶”,邓小平因此有时也跟着一起称呼,让夏伯根感到非常温暖。

在处理家庭事务时,每当卓琳遇到什么事情拿不定主意,也经常和夏伯根这位家中长辈商量,两人又因为年龄相仿,所以总有许多话可以聊,关系非常亲近。

1950年,邓小平首次见到仅比他大5岁的继母,之后用了3种不同称呼

卓琳、邓小平与孩子们

1952年,邓小平调往北京工作,全家需要一同迁往北京,正在卓琳忙着收拾行李时,夏伯根走到她面前问道:“我也一起去吗?”

卓琳立即体会到了夏伯根的心情,原来她觉得让自己一起住在重庆只是因为离家乡近,而去遥远的北京也许就不方便带自己了。

卓琳感到有些愧疚,这些天自己比较忙,没有意识到母亲的这种顾虑,她走上前去握着母亲的手说道:“夏妈妈,咱们是一家人,当然是走到哪都在一起啦。”

到北京安顿下来之后,邓小平很快就开始忙于公务之中,卓琳与夏伯根共同打理起了家庭事务。

1950年,邓小平首次见到仅比他大5岁的继母,之后用了3种不同称呼

夏伯根与卓琳

从日常的打扫房屋、浆洗缝补,到每天接送孩子们上学放学,夏伯根无微不至地照顾好家里的各种细节。

每天天不亮,她就早早地起床,为上学的孩子们做好早饭,把孩子们送到学校后,又买菜回家准备午饭。

邓小平和卓琳看到她那么操劳,都主动劝她不用那么劳累,一部分家务可以让卓琳或者孩子们做,可是夏伯根并不觉得累,或者说已经习惯了这样为家人无私付出的生活。

1950年,邓小平首次见到仅比他大5岁的继母,之后用了3种不同称呼

在四川老家的时候,她凭一己之力撑起了整个邓家,养大了邓家第二代的几个孩子,此时她又无微不至地抚养着邓家的第三代孩子。

卓琳不希望婆婆总是那么操劳,经常带着她还有几个孩子到各处游览,在北京天安门领略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到故宫欣赏古代皇家建筑的恢弘气魄,在长城观赏祖国的大好河山。

每当遇到熟人的时候,卓琳就会拉着夏伯根向对方介绍:“这是我的婆婆,小平的妈妈。”

有些人感到疑惑,眼前的人看起来与邓小平年龄相差并不大,怎么会是邓小平的母亲呢?

1950年,邓小平首次见到仅比他大5岁的继母,之后用了3种不同称呼

夏伯根、邓小平与卓琳

后来经过卓琳一次又一次的解释,大家才逐渐都知道了,邓小平像赡养亲生母亲一样赡养着继母,都对小平的孝心赞叹有加。

深厚亲情,荣辱与共

夏伯根与邓小平夫妇之间情感的深厚,不仅是夫妻二人对夏伯根无微不至的照顾,还有艰难时期夏伯根对他们二人的不离不弃。

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邓小平一家的经济状况也变得困难,夏伯根为了让全家人能够顺利度过难关,精打细算,勤俭持家。

1950年,邓小平首次见到仅比他大5岁的继母,之后用了3种不同称呼

邓小平与卓琳

凡是修修补补,还能继续用的东西,绝不买新的,凡是能自己做饭,从不在外面买。

她用过去十分之一的开销就维持住了全家的生活,让邓小平夫妇既深为感动,又心存愧疚。

他们当初只是觉得,赡养家中长辈是子女应该做的事情,但是现在夏妈妈为全家做出的贡献,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的对夏妈妈的付出。

后来,邓小平到江西参加劳动,夫妇二人考虑到夏妈妈年事已高,不能单独把她留在北京照顾孩子,一旦夏妈妈有什么事情的话他们无法照应到,于是卓琳去与夏妈妈商量带她一起走。

1950年,邓小平首次见到仅比他大5岁的继母,之后用了3种不同称呼

邓小平与卓琳

可是没想到夏妈妈早已经收拾好了自己的行李,对卓琳说道:“你们到了江西肯定也有许多事情要做,我跟在你们身边,也好帮你们打理一下家务。”

邓小平夫妇很是感动,他们在为夏妈妈考虑,而夏妈妈在为他们考虑。

在江西安顿下来之后,由于条件的限制,有时粮食不够吃,邓小平看着院子门口的空地,决定种菜来自给自足。

1950年,邓小平首次见到仅比他大5岁的继母,之后用了3种不同称呼

于是三个人明确了分工,经过一番功夫,开垦出了一小片菜地,在邓小平和卓琳事务繁忙的时候,夏伯根就主要负责打理这片菜园。

夏伯根以前没怎么干过农活,但是勤劳的她经过认真地尝试和练习终于学会了打理菜园,干起活来不知疲倦,经常因为锄草、施肥而累得满头大汗。

虽然日子过得清苦,但是一家三口总是其乐融融。

1950年,邓小平首次见到仅比他大5岁的继母,之后用了3种不同称呼

邓小平

后来邓小平回到北京负责中央工作并很快实施了改革开放,夏伯根也随之回到了北京,此时邓小平已经做了爷爷,加上夏伯根在内,邓家已经成了一个四世同堂的家庭。

邓小平经常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在曾经多年的艰苦岁月中,继母的乐观与豁达一直是家里人精神上的支柱,激励着一家人挺过一次又一次难关。

夏伯根作为家里的大长辈,被邓小平尊称为“老祖”,这是他对继母的第三个称呼。

1950年,邓小平首次见到仅比他大5岁的继母,之后用了3种不同称呼

夏伯根虽然已经将近80岁高龄,但还是没有闲下来,继续帮邓小平夫妇照顾着邓家第四代子女,但是邓小平夫妇坚决不再让她干什么重体力活。

后来邓小平于1997年逝世,夏伯根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吃不喝,卓琳每日陪在婆婆身边耐心劝慰,才终于帮助婆婆走出了悲伤。

后来婆婆得了老年痴呆症,卓琳拖着自己亦然年老的身体,每天在病床边悉心照料,陪婆婆走完了最后一段人生路程。

邓小平逝世4年后,夏伯根去世,享年101岁。

2009年,卓琳离世,三人的深厚情谊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并在后世传为佳话。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68672.html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