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这个人物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过?
佛陀画像
你还记得《西游记》中神通广大、法力无边的如来佛祖吗?他的原型就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然而释迦牟尼究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还是被后人虚构出来的神仙呢?
让我们先来看看佛教经典的记载。在佛教中,释迦牟尼完全是一个神仙。他原名乔达摩·悉达多。父亲净饭王是释迦族建立的迦毗罗卫国(现位于尼泊尔境内)的国王,母亲摩耶夫人是天臂国王的女儿。“释迦牟尼”是人们对他的尊称,其意是“释迦族中的圣人”。相传,释迦牟尼在下凡之前是菩萨,即佛的候补者,在他之前曾有6名菩萨下凡成佛。他作为将来的第七位佛(“智者”的意思),变成一头白象下凡。趁摩耶夫人熟睡的时候化为一股气进入她的腹中,她就受孕了。王后在怀孕后就按照当地的风俗回娘家,可当走到半路时就腹痛难忍,只得在蓝毗尼园的一棵娑罗树下分娩,从右肋生下一个小男孩。
大英博物馆中释迦牟尼佛真人画像
但不幸的是,悉达多才出生七天,他的母亲就去世了。说来奇怪,小王子一生下来就能行走,非常惹人喜爱,父亲净饭王更是疼爱有加,从8岁起就让他学习写字和吠陀经,练习武艺,希望他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国王。16岁时,悉达多娶了一位美丽贤淑的妻子,并有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儿子,生活非常美满。
但是时间一长,他就厌烦了宫中无味的生活,决定出宫散散心。神意使他看到了老人、病人、死人和出家人。他突然领悟到,人有生老病死的烦恼。世间的一切事情都变化无常,富贵欢乐转眼即逝,只有出家修行才能彻底摆脱人间的苦恼。于是他决定出家,那年他29岁,悉达多出家后,他的父亲净饭王曾多次派人劝说,但他毫不动摇。净饭王无可奈何,心疼儿子,只得派了5个人去照顾他。他们6人一起四处游历,寻求人生的真谛,却始终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于是,他们又来到尼连禅河边的苦行林中修行。苦行是当时印度十分流行的方法,就是通过绝食、屏住呼吸等方法折磨肉体,连刮风下雨也不动摇,以达到精神上的至高境界。
6年来,悉达多和同伴们身体衰弱,形同骷髅,一事无成,诸神很为之担心。悉达多决定放弃苦行,于是走出苦行林,在尼连禅河中洗去6年的污垢,又吃了一个牧羊女献上的乳糜。在恢复了体力之后,他与同伴分手,来到菩提伽耶这个地方,坐在菩提树下冥思苦想,七天七夜终于大彻大悟,成为至上的佛陀,年仅35岁。之后,佛陀到印度各地传道,收了众多门徒,在80岁那年,释迦牟尼因为吃了铁纯陀奉上的食物,中毒腹泻,在拘尸那迦两棵娑罗树下涅槃。火化后,许多国王来抢佛舍利(佛的骨灰)。
佛陀真人画像
佛经中对释迦牟尼的描述有多少真实性呢?其生平活动并没有多少可靠史料记载,很难让后来人相信他是一位真实存在过的人物。但随着考古新发现,人们的观念正在悄悄转变。1898年,在迦毗罗卫遗址附近的一座古墓中挖出一把舍利壶,上面铭刻着:“此为佛陀世尊之舍利壶”,被佛教徒视为圣物。此外连我国北京也多处发现佛陀的舍利。
由此看来,历史上真的有过释迦牟尼这个人,是他悟得至道,提出佛教教义的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大体轮廓。只不过后人在传教过程中把释迦牟尼神化了,加上许多艺术的想象力,使得其本来面目模糊不清了。
那么,释迦牟尼出于什么原因创建佛教呢?释迦牟尼之所以成为佛教的创始人,可以用恩格斯曾经说过的一句名言来回答,那就是“创立宗教的人,必须本身感到宗教的需要,并且懂得群众对宗教的需要”。
释迦牟尼不但在29岁就剃须去发穿上百姓服,换下王子装,偷偷地离开了王宫,进入丛林为人类寻找解脱痛苦的“真理”,他还独坐于菩提树下,而且是面向东方49天的静坐,最后终于“大觉悟”而练成了佛陀。这些都能反映他本人是如何“感到宗教的需要”的。
与此同时,释迦牟尼本人也确实知道如何“懂得群众对宗教的需要”,因为这是由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当时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当时的情景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它:政治上以种姓制度为特点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军事上,群雄争锋,互相割据;思想上,百家争鸣。为此,当时的群众陷入了极为痛苦的困境,更需要一种思想来摆脱这种苦难。有了这两方面的思想影响,释迦牟尼自然而然地建立起一个新的宗教-佛教。
佛教描绘的世界是怎样的?任何一种宗教都要向教徒描绘世界的形状。佛教的世界是由“净土一世俗世界一地狱”,也就是“天堂一人间一地狱”三大部分组成的,而人间、地狱又分成许多等级。信徒只是一步一步地不断修行,才可以到达净土,成为佛陀,永远得到安乐和颐养。净土,又叫“净刹”、“净界”、“净园”,是佛居住的世界,与世俗众生居住的所谓“秽土”、“秽园”相反。大乘教派认为佛有无数,净土也有无数,著名的有如来佛的灵山净土,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药师佛的东方净琉璃世界等。其中西方净土通常叫做“西天”或“极乐世界”,常为信徒们挂在嘴上,经常称道。
世俗世界又称为“三界”,有欲界、色界、无色界三层。欲界是普通人居住的地方,这里的人们怀有种种欲望。色界在欲界之上,这里的人们已经消除了各种欲望,但还不能离开物质。无色界又在色界之上,这里的人们已不需要物质,但仍不能脱离因果轮回与生死。
这三界,佛教统称为“迷界”,需要经过对生死诸苦及它的根源“烦恼”的彻底断灭的涅槃境界,才能到达净土。而反对佛教,执迷不悟,或者做了坏事、杀生犯罪的人,就要堕入地狱。地狱,又叫做“不乐”、“可厌”、“苦具”、“苦器”,是佛教虚构的惩罚恶人的地方。
佛教勾画的这幅世界蓝图,主要是引导人们努力修行,扬善避恶。用天堂来鼓励人们多做好事,用地狱来警告人们不可为非作歹。从这个意义上说,佛教有劝人从善戒恶的作用。各位看官如何看待,欢迎评论!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