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9月30日晚,各国贵宾陆续在服务生的指引下入座,党和国家领导人陆续入场,一场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的国宴,即将召开。
这场国宴5000多人参加,有八十多位来自世界各国的首脑,总理等重要领导人。宴会开始前,周总理站起来发言,一方面表达新中国建国的不容易,另一方面则向到场的各国贵宾表示最真挚的感谢。周总理发言结束,会场顿时掌声雷动。
唯独大会堂东南角的一人显得格格不入:虽然身穿白衬衫,也面带微笑,对周总理的发言鼓掌,但他眉宇间时不时闪现出紧张的神色,观察指挥服务员的同时,还时不时抬头望向天花板。
天花板有什么好看的?在场的人中只有这个男人自己知道,自己如此紧张是因为在毛主席、周总理、国家其他领导人和各国贵宾的头上,有50个黑衣人屏息以待。
为何人民大会堂天花板上会有50多个人?人民大会堂的天花板上是何构造,居然有这么多人在上面而没有人发现?这个白衣男子究竟是谁?他是如何知晓这件事的?周总理宴请外宾时,频频举杯千杯不醉,有哪些秘密呢?本篇文章,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秘一下建国十周年的一场国宴起始。
设计图纸两关难倒英雄好汉
大家都知道,人民大会堂是我国领导人专门接待各国领导人的场所,可是在1959年之前,我国并没有专门用以接待各国来宾的场所。
那时中苏关系恶化,赫鲁晓夫质疑我们的政策。为了向世界证明新中国的面貌,中央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出“十大建筑”的兴建建议,决心“搞出”几个经典工程,好好“打”赫鲁晓夫的脸。
其中,人民大会堂就是代表“人民群众”的经典工程。
中央决定把人民大会堂作为党、国家和各人民团体举行活动的重要场所,作为代表“人民群众”的人民大会堂,建造要求自然是前所未有地高。
1958年8月,中央下发指令,要求全国各地的设计单位,在一个月内拿出人民大会堂的建设方案。
清华大学建筑系、西安市设计院等众多知名设计单位纷纷献计。仅一个月内,中央就收到了84个平面方案和189个立体方案。
面对这么多设计方案,中央经过讨论后,给30多三十多位专家发了一份加急文件,要求他们收到文件时即刻启程前往北京,参与下一轮选拔。
在第二次选拔时,中央提出了附加要求:大会堂不仅需要能够容纳万人开会,还要能举办至少五千人的宴会,但建筑面积必须控制在7万平方米之内。
7万平方米=万人大礼堂,相当于每个人只有7平方米的空间。这还是小事,要在7万平方米的大会堂内举办5000人的宴会,这又该如何浓缩呢?
桌椅的摆放需要空间,领导人和他国贵宾需要空间,服务员需要不断走动上菜,还需要留出安全通道。难啊!难啊!
各大设计单位的精英都在犯难,不管设计得多精妙,想把人民大会堂建筑群浓缩在7万平方米内,实在是不妥当。
想不到,北京规划局的建筑家破罐子破摔,直接将自己那份“建筑面积远超7万平方米”的设计图递交给了中央。正当他们惴惴不安、担心自己会被踢出局的时候,中央传来了指令:就用这个设计!据说还是周总理看到这份设计图时,第一时间拍板决定的。
施工缺少材料,全国人民施以援手
终于敲定了人民大会堂的设计方案,大家开始在选定的地址上充当拆迁队,地址上的房屋、树木、灌木啥的,凡是妨碍建设的通通拆走。
就在人们打造地基的时候,发现地下居然源源不断冒出了水流。人民大会堂真的能建在这种地方吗?
地理专家、地质专家得知消息后,立刻赶往建筑工地,进行仔细勘查后,人们发现,人民大会堂的选址下面居然有这三条古河道:几万年前的永定河古河道、元朝城墙的护城河河道以及金朝城墙的护城河河道。
除了此地,没有其他这么大规模、也没有这么好的地理位置的地皮,可供选择了。也就是说,人民大会堂不能改地址,必须修建在此地!专家们只得连夜开会讨论,最终想出了一种特殊的箱型基础,用它可以保障地基的稳固。
地基的问题也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来了:建造所需的材料不够用了!这可怎么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厉害的建筑工人没有建筑材料也无法建设房屋啊。
第二天,当建筑工人们来到建筑工地时,发现工地上居然多出了一大批钢材!足足有40吨,每一根钢材的质量都是顶好的!
难道建筑工地也来了“田螺姑娘”?非也非也,送来这批钢材的可不是什么“田螺姑娘”,而是“鞍山工人”。
原来是鞍山钢铁厂的工人们得知人民大会堂缺少钢材,停下了手里所有的活,连着几昼夜赶工,终于赶出了这40吨“顶顶好的”钢材。
另一方面,湖北、云南、福建、东北等省份,得知人民大会堂缺少建筑材料,纷纷施以援手,运来了质量上好的大理石和花岗石。
河北省的唐山陶瓷厂还专门赶制了一批瓷砖(规格、颜色不尽相同)供人民大会堂挑选。而贵州人民则捐出了自己家中最好的樟木,有个老人家甚至还拄着拐杖拦下运输车,把自己的樟木棺材捐了出去。
可以说,代表人民群众的人民大会堂是在人民的鼎力支持下,建造起来的。因此,大家又把人民大会堂叫做“建筑材料博览馆”。
1959年9月,汇集了全国人民心血的人民大会堂正式落成。而刚落成不久的人民大会堂就迎来了一次极其重要、不容有失的任务——开国宴!说起国宴,就不得不提国宴主管郑连福。
“捡炉灰”的小工变成饭店管理员
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站在大会堂东南角神色略显紧张的男子,名叫郑连福。他是“开国第一宴”的主要负责人,也是这场建国十周年国宴的负责人,为何会选中郑连福当负责人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郑连福。
1918年,郑连福出生于天津市三义庄,他从小家境贫寒,一家老老小小,十几口人全指望父亲一人。郑连福的父亲在北京六国饭店当服务员,是连店面都不能进去的那种,只能在厨房等地打杂活儿,工资又能高到哪里去?
为了维持家中生计,年纪小小的郑连福就得和哥哥姐姐一样,去外面给人做小工(那个时候,雇佣童工是很正常的事)。
每到冬天,家里那破烂的屋子根本挡不住呼啸而来的北风。郑连福家中又买不起煤球。只能和那时的小孩一起,去那些富有人家的锅炉房外等着。
当一车炉灰倒在外面时,五、十个小孩蜂拥而上,一个劲儿地把炉灰往自己怀里的破布里扒。因为炉灰里面还有可以继续烧的煤核,可以拿回家生火。下手慢了,只能吃一鼻子灰。
郑连福就是凭借这些煤核,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冷、买不起煤球的冬天。
1931年,13岁的郑连福在父亲的贵人的介绍下,终于在北京的“球房”里有了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
勤快又肯吃苦的郑连福被“球房”里的管事额外关照,杂活儿虽然多,但是算是比较轻松的了。不过,由于“球房”时常人手不够,机灵的郑连福也会被派去接待客人。
当时“球房”的顾客大部分都是外国人,机灵的郑连福面对洋人那些“稀奇古怪”的规矩,一开始也没机灵起来,还常常被骂。
因为洋人进屋需要服务员将他们身上穿的大衣、帽子、围巾等按照顺序取下来,等他们出门时,又要把这些东西反着顺序给他们递过去。
郑连福就在洋人的白眼中干了三年。
17岁的时候,郑连福跳槽了。去一家高级饭店——位于长安街上的北京饭店做服务员。
1946年,北京饭店的华人经理把踏实、卖力干活的郑连福破格从服务员提升为北京饭店的饭店管理。
开国第一宴到建国十周年的第一国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北京被确立为首都。国家领导人商量着在开国大典后,举办一次国庆宴会。
考虑到北京当时尚且没有专门举行国庆宴会的地方,有人向周总理推荐了当时北京规模最大的饭店作为宴会地点。
没错,就是郑连福所在的北京饭店。
周总理得知北京饭店不仅是北京规模最大的饭店,还是北京最高级的饭店,而且之前经常接待外国人,想来面对人数繁多的宴会,已经非常有经验了,便同意了。
这边,郑连福得知国家领导人要在北京饭店举办开国第一宴,又是兴奋又是慌张。
慌张归慌张,该有的能力还是体现出来了。
郑连福不敢耽搁,立刻与相关负责人联系,询问清楚此次宴会的来宾人数、领导人的座位摆放要求、领导人决定吃的菜品、领导人喜欢哪种颜色的桌布……真是要多细致就有多细致。
宴会由开胃小碟、8道冷菜、6道热菜、点心和水果几部分组成。
“开国第一宴”的菜品不在奢华而重在功夫,比如,需要熬煮上三天三夜方可入味的佛跳墙、用鸡汤调制出来的“开水白菜”。
宴会顺利进行,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郑连福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此次宴会办得很成功,北京饭店的管理层就决定,让郑连福负责以后的全部高级宴会。此后10年间,每年一次的国庆招待会都在北京饭店举行,这样一直延续到了1959年。
从1952年开始,郑连福也开始陆续接待其他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行事也变得越发沉稳。“第一位国宴负责人”的名声也在北京越传越响亮。
1959年9月28日,中央来人通知郑连福:明天晚上,国家领导人要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宴,宴请者中还有不少外国来宾,预计至少五千人。你必须尽快准备,这次国宴是中央特地交给你负责的。
郑连福表示:一定不辜负领导人的信任!
5000人!郑连福这辈子都没指挥、负责过这么大规模的宴会,还是在刚装修好的人民大会堂!
为了得到桌椅能否摆放下来的准确数据,郑连福接到通知后便动身前往了人民大会堂。经过多次测量后,发现“500桌椅+主宾席+乐队区+上菜通道+安全走廊”,人民大会堂的面积根本不够,难不成让5000个人都站着吃?
突然,瘫躺在地上的郑连福坐了起来,他想到了一个新主意:增加席位!原先计划的是10人一桌,需要500桌。现在11人一桌,去掉主宾席的桌子,500桌就可以变成470桌了。空间不就腾出来了!
一想到这里,郑连福连忙赶回饭店,开始设计宴会,除了桌椅,菜品、菜的数量、碗筷用什么……一设计就是一夜。
第二天一早,郑连福就把自己忙活了一晚上的成品递交给中央。周总理只修改了一处:“此次国宴的菜式以淮扬菜为主。”
因为这次国宴有许多外国来宾,过辣、过咸、过甜都不适宜。而淮扬菜咸甜适中、南北皆宜,国宴的菜品也比“开国第一宴”的更为讲究。
带有骨头的,删除;外国人不知道食用方法的,删除;食品相克的,删除。几经讨论,各位经验丰富的大厨们定下菜单,递交给周总理审定,才最终确定菜单。
为此,郑连福特地从淮阳饭店“玉华台”请来了朱殿荣、孙久富、王杜昆、杨启荣等九位淮扬菜大厨;为了节约时间,由其他师傅在北京饭店对原材料进行粗加工,做好的半成品送至人民大会堂,由九位大厨负责制成成品。
还剩下不到二十小时,郑连福马不停蹄地去人民大会堂,安排诸多事宜——四百多张桌子、一千多名服务员、近200名厨师都需要他统筹安排。
除了主宾席,共有470桌。那么多桌子,服务员如何记得住?万一菜品上重复了咋整?郑连福想出一个小妙招:使用马路上的“红绿灯”!红灯停,绿灯动,黄灯准备!另外,上完一盘菜就在小纸条上标记一下。同时还是得再三叮嘱服务员,一定要牢记自己负责的桌子,上菜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一定要尽快处理。
问题真是一个接一个,郑连福前脚刚解决完送餐问题,后脚公安局就找上门来了。
当然不是来抓郑连福的。
公安局在对人民大会堂进行安全检查时发现:宴会厅的吊顶基本上都是使用的木材,上面也布满了整个宴会厅的线路,万一线路短路,哪怕是个小火星,也能瞬间让整个天花板变成火海。
公安局来找郑连福是想询问:是否能够更改宴会地址。
负责修建人民大会堂的北京市建筑设计院院长沈渤得知消息后,匆匆赶来,听了公安局长的顾虑,表示已经把吊顶上的电线包裹上了铁管,宴会厅内也配备了足够的消防设备。
北京市委第二书记刘仁对此还是放心不下,万一出现纰漏,有人受伤就麻烦了。
但距离宴会开始没剩几个小时了,现在换场地实在是不行,公安局没办法,只得迅速选出50个可靠的人,穿上让他们每人带上一件棉衣。万一出现火苗,就拿棉衣扑上去。另一方面安排人站在电闸处,万一出现险情,立刻拉下电闸断电。
宴会安排就这样进行了,也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好在在这三个小时里,宴会厅的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什么意外也没发生。
不管是国家领导人,还是外国来宾对此次宴会都深感满意,这次国宴时间紧、任务重,但郑连福还是圆满地完成了。这次宴会郑连福出色的管理能力被中央看中,周总理还钦点郑连福为国宴设计师。
周总理之所以看重郑连福,其中还有许多小故事。
当时毛主席、周总理等人在家中宴请外宾时,都是郑连福安排设计的,有一次,周总理要会见瑞典外宾,郑连福在身后跟着随行,由于那里的门槛比其他地方门槛要高,郑连福怕外宾不留神被门槛绊倒了,就用英语小心地提醒了他一句,外宾满意地对郑连福点了点头,周总理知道后,笑了笑也感到很满意,这是郑连福心细如发的表现。
事后郑连福得到了外宾的极力夸赞:周总理身边的服务人员,服务水平高、体贴入微、善解人意……
这件事也被北京一家日报所报道了:周总理身边的服务人员,服务水平高……宴会负责人郑连福能熟练地用五种语言与外宾交流……
一时间,郑连福名声大噪。
郑连福巧施“掉包计”为周总理“挡酒”
郑连福也非常关心周总理的身体,他看到周总理政务很忙,每天都要接见,宴请几次外宾,在宴请时,外宾经常向他敬酒,周总理也不好推辞,基本上全都喝了。
看到这里,郑连福很担心总理的健康,他想了一个办法“掉包计”,并上报给保卫科,上级同意了,但要求郑连福要做得“天衣无缝”“滴水不漏”。
也就是说,酒瓶的包装、制作要“绝无二样”,酒瓶内装的“水”要在特殊场合才能使用。这就要求,郑连福要有变戏法般的手疾眼快,因此,郑连福没事就练习“掉包”的手法,天天练习,日久了就熟练了,在现场不知道内情的人,根本就看不出来郑连福的破绽。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样的一幕,在人民大会堂的宴会上,周总理频频举杯与外宾干杯,谈笑风生却毫无醉意,其中的秘密只有郑连福知道。
就这样,郑连福经常出入中南海和领导人身边,在其中,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由于郑连福不是“党员”,为了安全起见,有关部门表示对郑连福不放心,原国家典礼局局长却力挺说道:郑连福去与不去……是周总理要求的,周总理指示宴会直接影响到国家声誉,郑连福不来不行……
由此可以看出周总理对郑连福的信任。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周恩来总理亲自设宴招待他,郑连福光荣地接受了这个任务,为了备齐各种食材,他几乎联系遍了大半个中国。
郑连福心想:美国人应该都喜欢吃海鲜,便决定联系沿海的潜水队,捕捞新鲜的黄海鲍鱼,辽宁省长海某公社的潜水队接到任务后,二话不说,冒着零下20度的严寒,潜入海底深度打捞鲍鱼,捞出来筛选出精品第一时间运送到北京。当尼克松听说此事时,也不禁为中国人的好客而感动。
1988年,郑连福被授予“特一级宴会设计师”称号。谁能想到,当年那个每到冬天就要去扒炉灰的小孩子,会变成周总理钦点的国宴主管,事实证明,努力是不会骗人的。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