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岸英收到陌生来信,称自己找父亲,毛主席立刻反应:朱德的千金

发布啦 0 0

2009年朱敏逝世,她生前居住过的家中橱柜里,摆满了父亲朱德的照片,墙上贴着父亲朱德的字画,只是中间多了一幅朱敏的遗像,从此,朱敏可伴父亲长眠,来弥补那些分离的时光。

毛岸英收到陌生来信,称自己找父亲,毛主席立刻反应:朱德的千金

图|朱德与朱敏

朱德父女分离

1926年,40岁的朱德接受党组织的安排,与怀有身孕的妻子贺治华前往苏联,朱德在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军事,贺治华则留在郊外一个僻静农庄待产。

4月,贺治华生下一个女儿,已到不惑之年的朱德高兴极了,他四十岁,女儿又在四月出生,朱德为女儿起名“四旬”。

1922年朱德在周恩来、张申府的介绍下,加入共产党,这几年他一直在学习军事知识,一腔抱负还未实现。1926年5月,就在女儿四旬出生的一个月后,朱德受命回国,参加北伐战争,将自己的爱国理想付诸实践,考虑到国内革命形势严峻,孩子年纪尚小,他决定让妻女留在苏联,忍痛与刚出生不久的女儿分离。

离开前,朱德为贺治华母女准备了生活费、生活用品,他将四旬抱在怀里,亲了又亲,一个硬汉在年幼的女儿落下不舍的眼泪,朱德对贺治华承诺:“等日后形势稍微稳定一点,就接你们俩回国团聚。”

安顿好妻女后,朱德回国投身到战斗中,贺治华在苏联却没有“安分生活”。

毛岸英收到陌生来信,称自己找父亲,毛主席立刻反应:朱德的千金

图|朱德贺治华(前排右起一、二)与其他同志

贺治华先是将尚在襁褓中的四旬送到她的妹妹,也就是四旬的姨妈身边,四旬就这样从苏联到了成都,与外婆、姨妈一起生活,并改名为“贺飞飞”。

朱德离开后,贺治华转头又爱上了革命青年何家兴,与他结婚。后来贺治华何家兴回国,为金钱名利出卖我党同志罗亦农,与朱德所走的正确道路渐行渐远。

朱敏的童年时光里,鲜少有关于父母的记忆,她更不记得只见过匆匆一面的父亲的模样,当时国民党政府在四处悬赏搜捕我共产党领袖,街上到处贴着毛主席、周恩来、朱德等人的画像,蒋介石不惜花重金搜捕众人,外婆带着四旬上街,正好看见一张画着毛主席、朱德模样的画像。

外婆悄悄指着画上的一个人,告诉四旬:“画中的那个‘朱’就是你的爹爹。”

从那天开始,四旬在脑海中描绘着父亲的模样,他是那样高大,那样伟岸。四旬还会央求着外婆、姨妈给她讲父亲的故事,知道了他在战场上的传说,知道他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领袖,还知道,父亲为她起了个名字唤“朱敏”。(下文称朱敏)

毛岸英收到陌生来信,称自己找父亲,毛主席立刻反应:朱德的千金

图|朱敏与亲人合影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国家战火连天,无数的仁人志士为抗击日寇抛头颅,洒热血,当朱德在前线上英勇奋战时,他惦记的女儿在后方安全地活了下来,朱德托人到处打听女儿的消息,直到1938年。

1938年,周恩来邓颖超夫妇经过多方打听,终于得知朱敏的下落,彼时朱敏已经在外婆与姨妈的抚养下,成长为亭亭玉立的小女孩,五官眉眼都像极了父亲朱德。

周恩来与邓颖超赶到朱敏的外婆家中,第一次见到朱敏,也是朱敏第一次接触到父亲的身边人,周恩来对邓颖超感叹:“看,这个孩子长得多像朱老总啊!”因为好不容易找到朱德的孩子,周恩来很开心。

他与外婆商量,想将朱敏带走,带到延安去,带到父亲朱德身边,几番劝导下,外婆始终不同意让朱敏过去,毕竟路途遥远,万一遇上危险,孩子的性命难保可怎么办,周恩来体恤老人家的担忧,只好答应了下来。

毛岸英收到陌生来信,称自己找父亲,毛主席立刻反应:朱德的千金

图|周恩来邓颖超

从周恩来的口中,朱敏再次听到父亲的光辉事迹,也了解到,父亲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她。临离开前,周恩来特意从外婆家里拿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是朱敏身穿学生装的模样,周恩来说:“我带回去给你爹爹看,这照片太小了,只有一寸大,你爹爹得带上老花镜啊,才能够看清楚你的模样。”

这一年,朱敏12岁,朱德52岁。

又过了两年,国民党又开始搜捕共产党人,他们无意中得知朱敏的下落,一伙人气急败坏地冲进贺家,将姨妈抓走,面对敌人的严刑拷供,姨妈坚持表示,朱敏是自己的亲生女儿。敌人没有证据,只好将姨妈给放了,这才逃过了一时之险。

家里人也知道,这样下去,朱敏的安全迟早会受到影响,外婆和姨妈商量,就算再舍不得,也得赶紧将朱敏送走,外婆老泪纵横,对朱敏说:“孩子,外婆恐怕不能再留你了。”祖孙二人,抱在一起失声痛哭。

她们秘密联系了邓颖超,不久后,邓颖超从成都接走朱敏,1940年11月,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的护送下,朱敏抵达延安。

毛岸英收到陌生来信,称自己找父亲,毛主席立刻反应:朱德的千金

图|朱德旧照

马车刚进延安城,朱敏就坐在车上着急地寻找着父亲的身影,她不知道父亲的真实模样,就凭着感觉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搜寻,突然,一个穿着八路军军装的中年男人走进朱敏的视线,那人个子高高大大,腿上负伤,朱敏不太确定,但感觉那人就是十余年未见的父亲。

朱敏顾不上思考,冲着那人的方向脱口而出:“爹爹,爹爹......”

那人停住,朝着朱敏跑了过来,一把将她从马车上抱下来,这个腿上绑着绑带的男人,就是朱德!

朱敏无暇回味一路以来的忐忑与紧张,一心扑在爹爹怀里失声痛哭,朱德怜爱地为女儿拭去眼泪,可朱敏的眼泪总是不自觉地往下流,父女俩就这样落泪,擦泪,落泪,擦泪......

毛岸英收到陌生来信,称自己找父亲,毛主席立刻反应:朱德的千金

图|朱德和朱敏

此时朱德已经与康克清走到一起,朱德拉着女儿朱敏回到家,向她介绍康克清,给她讲小时候的事情,她是什么时候出生的,阴历是哪天,阳历是哪天,朱德兴致勃勃地拿出一张发黄的照片来,给朱敏看。

照片是从朱德随身的笔记本里拿出来的,一角已经微微卷起,颜色已是微黄,照片上,朱敏在莫斯科郊外的草地上,还是一幅婴孩模样,朱德说:“如果不是为了抗日,我说什么也不会离开你的。”

只言片语中,朱敏深刻地感受到来自父亲炙热的爱。

与父亲团聚的第一个晚上,朱敏躺在朱德的炕上,久久没有入睡,她睁着一双大眼睛,细细端详着父亲的脸庞,那可比画像上具体清晰多了,她看到,父亲朱德长着一头微微卷的黑头发,凑近看能看到他的胡茬,憨厚朴实的长相,给她满满的安全感。

朱敏满心幻想着,以后定要紧紧地黏在父亲身边,再也不和父亲分开了。在延安的日子,朱敏被快乐包围着。

毛岸英收到陌生来信,称自己找父亲,毛主席立刻反应:朱德的千金

图|左起:周恩来、刘少奇、朱德、毛主席

朱德会带她去见其他的战友伯伯们,周恩来伯伯她已经见过了,朱敏到延安的第三天,毛主席就来到朱德的住处,见到朱敏,朱敏第一次见到毛主席,那是和父亲一起上了画像的人啊,朱敏就大喊父亲:“爹爹,爹爹,毛泽东来了,毛泽东来啦......”

毛主席和蔼地拍拍朱敏的小脑袋:“才来几天就给爹爹当上通讯员了,真是不简单呐!”

朱德还没出来,朱敏就紧紧地盯住毛主席,回想他与画像上有何不同,朱敏的小脸上浮现出思索的表情,歪着头问:“你真的是毛泽东吗?”

毛主席一听,直接被逗乐了,反问朱敏:“小丫头,难道还有假的毛泽东吗?”

朱敏摇摇头,也哈哈地笑了。

毛主席与朱德谈论事情时,朱敏很乖巧,在外面静静待着,一点都不影响大人们的事情。等送别毛主席,朱德教育女儿:“虽然呢,我比毛伯伯要大上8岁,但是为了表示尊敬,以后要记得叫他毛伯伯。”

朱敏乖巧地点点头。以后在延安的舞会上碰见毛伯伯,朱敏会亲昵地打招呼,唤“毛伯伯”。

毛岸英收到陌生来信,称自己找父亲,毛主席立刻反应:朱德的千金

图|左起:周恩来、毛主席、朱德

朱敏知道爹爹和毛伯伯关系好,有时候为了让爹爹休息会,她就说“毛伯伯也去跳舞了”,然后再使劲拉着爹爹去舞会,朱德疼爱女儿,再加上敬重毛主席,一般都会答应朱敏,所以那时,朱敏最喜欢干的一件事可就是拉爹爹去跳舞了。

那时沉浸在团聚带来的幸福中的朱敏一定没有想到,再次分离来得如此之快!

父女再次分离

1941年,朱德回到住所,告诉朱敏,她将和毛伯伯的女儿李敏一起被送往苏联学习,同行的还有罗亦农的儿子罗西北、王一飞的儿子王继飞等人,朱德叮嘱她,要好好学习,好好锻炼。还在她的笔记本上亲笔写下“努力学习”四个字。

朱敏的内心当然是极度不愿意的,可她知道,父亲一定是用心良苦,犹豫了一会,朱敏点头。

毛岸英收到陌生来信,称自己找父亲,毛主席立刻反应:朱德的千金

图|左起:刘铮(朱敏丈夫)、朱敏、朱德、康克清

很快到了分别的这一天,朱德康克清来延安机场送别朱敏,李敏只有5岁,也被送上了飞机,几个小朋友都是第一次坐飞机,新奇地从机舱里往外望去,满满的兴奋,似乎已经忘了这一刻的分别。

直到飞机开始离开地面,站在跑道上的父亲逐渐变小,朱敏这才反应过来,再找父亲已经来不及了,眼泪啪嗒啪嗒地往下掉,一旁的李敏年纪小,更是泣不成声,与亲人离别的不舍与难过萦绕在整个机舱内。

许多年后,朱敏再提起在延安机场离别的那天,她说:“这一天,我品尝到了更加惆怅甚至带有恐惧的离别滋味。”

如果说第一次分离,她尚在襁褓中,还没有记忆,这第二次的分离,她记住许久,仿佛不会再忘记了。

毛岸英收到陌生来信,称自己找父亲,毛主席立刻反应:朱德的千金

图|朱敏(前排)在苏联

到达苏联后,朱敏被分配到距离莫斯科约300公里的伊万诺沃国际第一儿童院学习,李敏则和她的母亲贺子珍一起生活。

离开延安前,父亲朱德曾拉着她的手,叮嘱她:“记住,你以后不叫朱敏,叫赤英。”“赤”是红色的意思,与“朱”同义,“赤英”,也就是红色英雄的意思,改名是为了保护她的身份,也让她更安全。(下文仍称朱敏)

所以,等到了苏联这块她出生的土地上,朱敏就对外声称自己叫“赤英”。朱敏将全部的心思都投入到学习中,这也是父亲对他的期望。而所有的宁静都因为战争的到来被打破。

毛岸英收到陌生来信,称自己找父亲,毛主席立刻反应:朱德的千金

图|朱敏(中)在苏联

1941年6月,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发动袭击,苏联卫国战争全面爆发,朱敏和其他的小朋友都被关进集中营。

进入集中营前,他们需要将身上的所有衣服换成囚服,交出所有随身携带的东西,父亲朱德送给她的派克钢笔都被抢走了,朱敏将一枚列宁徽章偷偷含到嘴里,这才将徽章保留了下来。

在集中营的日子是难过的,朱敏原本身体就虚弱,吃不好,睡不好,还要干苦役,身体就更加不好了。有天大家要被转移到另一处集中营,朱敏和其他几位女孩都被带上火车,恶劣的环境让朱敏的身体逐渐承受不了,她开始发烧,也有些迷迷糊糊了。

模糊中,朱敏感觉到有人在照顾自己喝水,她费力张开眼睛,看见对方是个苏联红军,那位红军同志眼神坚定地鼓励她:“你一定要活下去,活下去就是胜利,你要回到你的祖国,你的父母还在祖国等着你呢。”这句话给病中的朱敏极大的动力。

朱敏在集中营里目睹敌人的可怕,他们手举枪炮对准无辜的民众,或许是因为她是朱德的女儿,一股勇气从心底涌了上来,她和几位小伙伴商量,把子弹弄湿,往子弹盒子里撒水、吐口水,这样敌人用子弹时,就会变成哑弹,便无法施行他们的恶行。

毛岸英收到陌生来信,称自己找父亲,毛主席立刻反应:朱德的千金

图|朱德给女儿写的信

朱敏在集中营的时间里,与朱德失去联系,苏联战火连天,朱德不担心是不可能的,1943年10月,朱德再也忍不住了,他提笔给女儿写了一封信,希望远隔千里的女儿能收到。

朱敏女儿:

我们身体都很好......你在战争中应当一面服务,一面读书,脑力体力都要同时并练为好,中日战争比苏德战争要更为迟些结束,希望你好好学习,将来回来做些建国事业为是。

朱德 康克清

1943年10月28日于延安

朱德将信件寄出去后不久,信就被退了回来,无法送到朱敏的手中,此时朱德尤其担心女儿的安危,但他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事去联系苏联政府,便将担忧默默放在心中。

朱敏一进集中营就是四年多的时间,她的身体越来越不好了,精神也受到折磨,无比的期盼战争赢得胜利,1945年初的一个清晨,朱敏醒来发现集中营里的敌人都不见了,她和小伙伴拼了命地往苏联方向跑,生怕敌人追了上来,直到一个遇见苏联男子,朱敏被带到苏联难民收容站。

毛岸英收到陌生来信,称自己找父亲,毛主席立刻反应:朱德的千金

图|朱敏与小伙伴在集中营

在收容站,朱敏遇到一位同志,他多次询问朱敏的身份,朱敏只说自己叫赤英,没有任何特殊身份,那位同志就循循善诱,耐心开解,朱敏最后放下心防,表明真实身份:“我是朱德的女儿。”

那位同志表现得十分惊愕,他怎么也没想到这是声名在外的朱德的女儿:“天哪,这样重要身份的孩子,居然没有被敌人发觉,活着从集中营出来,简直就是个奇迹!”

在这位同志口中,朱敏大概了解了国内战争的情况,她知道,她必须想方设法找到父亲,为此她特意写了信,说明自己是要寻找父亲,起初朱敏将信件寄往红十字会,而毛岸英正好到红十字会办理回国的手续,工作人员便将这封陌生来信送到毛岸英的手上,托他帮助这个小女孩。

信中,朱敏没有明确说出身份,只说自己要找父亲,毛岸英看后觉得这个孩子必定不一般,不知道是哪位领袖的孩子,他将此事告诉了毛主席,说有个名唤赤英的孩子在寻找父亲。

毛岸英收到陌生来信,称自己找父亲,毛主席立刻反应:朱德的千金

图|毛主席与毛岸英

毛主席一听“赤英”,立马反应过来:“这是朱德,朱老总的千金啊,这个化名我是知道的。”这可是当初亲昵唤他毛伯伯的小女孩,是和李敏一起离开延安的小女孩,毛主席又怎会不知道呢!

朱敏的身份终于得到各方的认定!她平安的消息也很快传到朱德的耳中,朱德先是给她寄了一封信,说明自己始终在担心她,但确实不能因为个人的事情麻烦政府,朱敏读着父亲的信,眼泪夺眶而出,信纸也已经被泪水打湿,历经困难,还能收到父亲的亲笔信,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经历战争洗礼的朱敏变得坚毅了许多,她没有立即回国,而是继续留在苏联,完成未完成的学业。

1950年,新中国已经成立,毛主席、周总理赴苏联访问,朱敏在斯大林别墅见到两张熟悉的面孔,毛主席关心她有什么打算,朱敏说:“我愿意留下来,等日后学成再回国。”

朱敏说自己以后想当老师,教书育人,毛主席很支持她:“当老师很好,社会主义建设还是需要大批优秀教师的。”有了毛伯伯的鼓励,朱敏也更加有学习的动力。

毛岸英收到陌生来信,称自己找父亲,毛主席立刻反应:朱德的千金

图|朱德全家福

这一年,朱敏趁着学校放假回到国内,见到近10年未见的父亲朱德,父亲双鬓又添了不少白发。见到女儿平安归来,朱德嘿嘿地笑着,努力控制不让眼角的泪水落下来。康克清将那封迟到7年的信,递到朱敏的手上。

朱敏说:“那支送我的派克金笔被抢走了。”

朱德安慰:“对于爹爹来说,你的生命比那支钢笔重要多了。”

一别,14年;

二别,10年;

从此,满是相逢。

后来的人生啊,朱敏时常守在父亲朱德身边,朱敏的孩子出生,朱德戴着老花镜,小心翼翼地将婴儿托在手掌上,久久不肯放下。

1976年7月6日,朱德与世长辞,临终前,女儿朱敏长伴身旁!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68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