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迎来了一对耀眼的双子星,他们有着与西方世界不一样的黑眼睛和黄皮肤。
这对双子星就是杨振宁与李政道,他们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摘得桂冠。
在接受诺贝尔奖金的时候,杨振宁代表二人致辞:
“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我是一个东方文化跟西方文化的共同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
我一方面为我的中国血统和背景而自豪,一方面将奉献我的工作给起源于西方的现代科学,它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此时的杨振宁,早已获得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学位,正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从事教授工作。
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传来,海峡两岸均为之欢呼,纷纷向其发出邀请。
最终,1971年夏,杨振宁回中国探亲访问,看望他的父母,也看望他未曾谋面的岳父杜聿明。
没错,就是名震海峡两岸的抗日名将杜聿明,也是新中国功德林改造成功首批特赦的国民党战犯杜聿明。
就此,杨振宁成为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
1971年到1973年期间,杨振宁四次回国。每次回国,周恩来都要请他吃饭。在第四次回国时,周恩来问他想要看些什么人。
杨振宁心里忽然起了一个念头:想见毛主席!
周恩来现场没法答复,这件事他还真做不了主,得请示主席。
杨振宁感觉有些唐突,后来连忙表示歉意。
周恩来笑了笑告诉他:没关系,从外国来的人都要想看见毛主席。
杨振宁后来到底有没有见着毛主席?他为什么会回新中国?那时他的岳母和妻子的兄弟姐妹都还在台湾。
这一切,还是先从杨振宁和妻子杜致礼的爱情故事开始说起吧。
师生重逢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我国早期从事现代数论和代数学教学与研究的学者,在他的引导之下,杨振宁早早就展现出数学方面的天赋。
阅人无数的杨武之甚至欣然提笔,在杨振宁的一张照片后面写下“此子似有异禀”七个字。
不过,睿智的杨武之并没有就此让孩子一头扎进数学不闻它事。
初一那年暑假,杨武之找来好友雷海宗教授,让他介绍一位历史系的学生教授杨振宁《孟子》。
雷教授推荐了他的得意学生丁则良。丁则良学识丰富,除了教授《孟子》外,还给杨振宁讲了许多上古历史知识。
父亲良好的引导方式给杨振宁打下了扎实的文理综科基础。
作为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杨振宁在芝加哥大学获得的博士学位竟然是哲学学科,不得不让人为之叹服。
1937年的“七七事变”之后,清华大学南迁至昆明,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组成西南联合大学。
杨振宁一家也辗转来到这里,到达昆明半年后,还在读高二的杨振宁直接报考刚迁来不久的西南联合大学。
在两万余名考生中,他名列第二。那一年,杨振宁16岁,是西南联大学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1942年7月,本科毕业的杨振宁考入国立清华大学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读研究生,两年后毕业获物理学硕士学位。
1944年8月,一路求学的杨振宁又考取了清华大学第六届留美公费生,成为当年物理学门中唯一的留美公费生。
不过那一年杨振宁的留学并未成行,因为当时教育部门有要求:“凡录取各生应在原机关服务留待候信。”
留待期间的杨振宁并没有闲着,干脆当起了老师。他在西南联大附中代课,教授高一和高二年级的数学。
就是在这期间,杨振宁认识了一个特殊的学生——杜致礼。
民间一直有着这样的传言,“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
杜致礼就是来自米脂,其母曹秀清也是地道的米脂姑娘,当年在榆林师范读书时就有校花之称。
不过,更为有名的还是杜致礼的父亲,鼎鼎大名的抗日名将杜聿明。
刚刚率远征军从缅甸归来的杜聿明来到昆明,就任第五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防守总司令。
这时的杜致礼亭亭玉立,出身名门,在联大附中简直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而才华出众的小杨老师也让杜致礼十分敬仰,不过那时的师生关系并没有让二人产生太多涟漪,课堂之外,再无私下接触。
只是缘分的种子,早已在不经意间播下了。
1945年的夏天,留待一年的杨振宁终于迎来了他的留学时刻,赴美注册为芝加哥大学的研究生。
芝加哥大学不仅是杨振宁父亲的母校,更是杨振宁仰慕已久的费米教授所在学校。
当时的费米,正是公认的20世纪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和实验物理学家之一。
与杨振宁同时进入芝加哥大学的,还有李政道。
1949年夏,已经在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的杨振宁,又来到了普林斯顿大学高等学术研究所。
不过他答应导师,一年后还会回芝加哥大学。
就在那一年,有人来找杨振宁,告诉他:胡适也来到了美国,想找他谈谈。
胡适来找杨振宁谈什么呢?
原来,胡适先生带来了杨父的重托,帮助杨振宁寻找女朋友。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27岁的杨振宁在杨父眼里,已经成了大龄青年了。杨武之有些担心,如果没有人帮助,他那一心埋头在实验室搞学问研究的儿子,怕是找不到对象了。
面对胡适的嘱咐,杨振宁不置可否,淡淡一笑。
胡适只能发出感慨:你们这一代人比我们这一代人聪明得多了,这样的事,根本不需要我来帮忙。
仿佛冥冥中自有天意,告别胡适后不久,年底的圣诞节,杨振宁和一位朋友来到普林斯顿一个小镇上唯一的一家中国餐馆用餐。
餐馆里,当年西南联大附中那道靓丽的风景线竟然也在,依然亭亭玉立的杜致礼见到杨振宁就一眼认出了他。
杜致礼开心地上来打招呼,问杨振宁还认不认识她。
杨振宁当然记得,当年师生,美好的印象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往日的缘分不经意间在他乡碰出了爱情的火花。
这样,答应芝加哥大学导师要回校的杨振宁失约了,他在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一呆就是17年。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在普林斯顿谈恋爱了。
而杜致礼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呢?
1947年,时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的杜聿明获准赴美治病,但当他带着18岁长女杜致礼在上海机场准备登机时,突然接到蒋介石派人专门送来的紧急手谕,令其在沪治疗:“国难当头,需用大梁……”
那时的国民党已江河日下,蒋介石心中信任的战将败的败、亡的亡,能打的没剩下几个了。作为心腹爱将的杜聿明实在太重要了,不能出国。
杜聿明无可奈何,只好走下飞机。但倔强的杜致礼决心已下,不再回头,她只身前往美国,进入由宋美龄保荐的“卫理斯学院”攻读英国文学。
后来杜聿明在淮海战役中被俘,国民党内部一度传言杜聿明阵亡。
杜家其他人被蒋介石送到了台湾,依靠微薄的补助金生活。资金中断的杜致礼只得转入一所免费学院攻读英国文学。
杜致礼念书的女子学院在扬克斯镇,虽然离普林斯顿还有一段距离,但比起芝加哥还是要近得多。
1950年8月26日,杨振宁与杜致礼在普林斯顿走进了婚礼的殿堂。这一年,杨振宁28岁,杜致礼21岁。
杨振宁和杜致礼
婚后杨振宁夫妻鸾凤和鸣,相敬如宾,十分幸福。
若干年后,杨振宁曾以激动的心情谈到这次相遇,他感慨道:
“我并不知杜致礼到了美国,我是无意中走进了那家饭店。我早到或者迟到,都将错过与杜致礼相见的机会。我们见不上面,也就谈不上一辈子的婚姻。可命运之神都安排我们在那一天那个地点相聚,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
杨振宁的奇迹仍在继续,爱情不期而至,事业也是相当顺利,他迎来了学术研究方面的黄金时期。
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摘取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全世界的华人都将目光投向了只有35岁的杨振宁。
星光灿烂,莫过于此!
回国省亲
这时,杨振宁的岳母,还在台湾的曹秀清突然有些受宠若惊。
来到台湾后,她终于知道自己早已没有国民党将军之妻的名分了,取而代之的是败军将领家属。
而且是输掉蒋介石孤注一掷的“徐蚌会战”的败军大将的家属,转眼间,曹秀清成了累赘,度日维艰,家庭生活、子女教育无人过问。
这期间,发生了一件让曹秀清很痛心的事,就是杜致礼的大哥杜致仁自杀身亡。
在美国勤工俭学的杜致仁因病无力打工,恳请母亲曹秀清向蒋介石申请就学补助。
抠门的蒋介石只批了一千美元,还规定分两年给付。
而杜致仁学费一年就需三千美元,相差甚远。
感觉深受羞辱的杜致仁一气之下,自尽而亡。
尽管女儿女婿在美国,国民党一直不允许曹秀清去美国探亲,怕她借机去海峡那边“投共”。
那时国民党尽管知道杜聿明在北京的大体状况,却仍对曹秀清说:杜聿明被共产党杀掉了。
早已不信国民党坑蒙拐骗那一套的曹秀清,其实已经隐隐约约知道,新中国的人民政府已经通过一定的渠道联系上了在美国的杜致礼和杨振宁,告知了杜聿明在北京生活平安的情况 。
获得诺贝尔奖后,杨振宁鼓励曹秀清设法取道美国,转往祖国大陆。
于是,曹秀清再次提出要去美国看女儿女婿。
这一次,情况完全不一样了。
听说是要看望声名大振的杨振宁,国民党突然对曹秀清“恩爱有加”。不仅立即批准她的赴美申请,而且隆重通知:“蒋总统”和夫人宋美龄要接见她,为她送行。
被“押”到台湾多年的曹秀清依靠贫弱的补助金,从来无人问津,几乎是乞讨为生,拉扯一家老小的生活。
为什么会收到突如其来的“蒋总统”关心?
就是因为杨振宁,他的长辈分离在海峡两岸,他先往哪一边与家人相聚,既是家事,更是很有意味的“政治事件”,倍受瞩目,有着相当的国际影响。
果不其然,见到曹秀清的蒋介石假意关心了她子女的状况后,开始仔细地询问起杨振宁的情况。
蒋介石说:“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了诺贝尔奖,为国争了光。杨振宁的父母都在上海,你这次到美国去,要凭着岳母的关系,争取杨博士到台湾来访问,为党国效劳。”
满怀着长子被蒋介石“逼死”的悲愤,满怀着对丈夫的思念,曹秀清只好虚与委蛇:
“杨振宁没有到过台湾,台湾的情况他一点都不知道。我见到他后,一定向他好好介绍台湾情况……要他回来看看,为建设宝岛贡献力量。”
蒋介石听后满意地先行离开了,留下宋美龄继续与曹秀清聊天。宋美龄也是嘘寒问暖,还亲自为曹秀清点烟。
与虚情假意的国民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早在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之前,还属默默无闻之辈时,新中国就已和他取得了联系。
不是为了别的,就是为了他的岳父杜聿明。
那时的杜聿明还是在功德林里接受改造的战犯,但国民党四处造谣,关于他的生死,一度是流言满天。
在周总理的关心下,杨振宁的老师张文裕教授将杜聿明的亲笔信通过英国大使馆,交给杨振宁和杜致礼,转告杜聿明一切安好。
获知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后,还是周总理,第一时间派出中国科学家代表团前往瑞典祝贺。
说是代表团,其实就是张文裕夫妇两人。伴随张文裕夫妇而来的,还有杜聿明祝贺杨振宁获奖的亲笔信。
亲笔信的内容很简洁,分量很重。
亲爱的宁婿:
我祝贺你获得诺贝尔奖金。这是中华民族的光荣。
杜聿明即草
接到祖国祝贺和岳父亲笔信的杨振宁很是感动,立即给杜聿明回信,表达了感谢和感动之情。
得知杜聿明安好的消息,杨振宁悄悄地把曹秀清从美国送往瑞士的日内瓦。
在那里,中国外交部的同志已等候多时,曹秀清在日内瓦休息数日后,安然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来到了丈夫的身边。
曹秀清回到大陆后,杨振宁开始准备回国探亲。不过,那时中美两国几乎隔绝往来,探亲之举一时还不能成行。
时间来到1971年的春天,中美关系也开始解冻,美国国务院解除了美国公民不准去中华人民共和国旅行的禁令。
杨振宁终于迎来了回国的机会,那时中美还没有建交,相互也不承认。杨振宁回国的签证没有盖在美国的护照上,而是盖在一张贴了他的照片的白纸。
上面还有一些说明:这个人可以去中国。
没有说是哪国公民,也没有说他是谁,只写了杨振宁的名字和进出中国的时间。
一纸小小的签证,载着杨振宁回到他阔别了二十六年的祖国,他终于回到了这片与他的生命有着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土地。
拜见领袖
回到祖国的杨振宁列出了一排长长的名单,都是他想见的老友,排在第一位的就是邓稼先。
他俩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又是西南联大的同学,先后来到美国留学。
杨振宁(左)和邓稼先(中)
邓稼先取得理论物理博士学位后就回国了,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两人失去了联系。
在这段沉寂的日子里,邓稼先成为了新中国的两弹元勋。
那时,远在美国的杨振宁只能看到了一些猜测性的报道和材料。
这次见面,杨振宁终于解开了心中的谜团。
因为比较敏感,杨振宁在机场离开前悄悄地问邓稼先:中国制造原子弹过程中有没有外国人参与。
邓稼先当时没有给明确的回复,只是说他觉得没有,需要证实一下。
事后杨振宁知道,邓稼先去请示了周总理。总理的答复是:你就告诉他,据实道来。
邓稼先后来给杨振宁去信,告诉杨振宁:
已经证实了,中国的原子弹除了在最开始的时候,是有苏联的少许帮助,主要的工作后来都是中国人自己做的。
确认这个消息后,杨振宁一时难以自已,流着泪就去了厕所。
后来有人问他,为什么会流泪?
杨振宁回忆:“我想这是很复杂的。你想像我这样子的人,尤其是知道我父亲他们那一辈所感觉到的中国被别人欺负的一百多年的经验,遗留到我的身上来,那么今天中国人自己能做出这个事情来,这当然是很大的震荡。
我想我对于我的朋友,能够做了这么重大的贡献,当然我是非常高兴的,是不是这里头也有个成分,觉得有点懊悔我没有参加呢,我想很深的感情通常都是很复杂的,我没法子能够分析出来有没有。”
此后,感慨万千的杨振宁不断地寻找机会回到祖国,几乎每年都要回来,有时一年回来两次。
杨振宁记得,每年回来的时候,周总理都会抽出时间和他见面,每次还会特别请他吃个饭。
周恩来与杨振宁
在一起的时候,周总理会与杨振宁亲切交谈,谈话内容从科学研究、社会问题、国际动态到家庭生活,毫无拘束。
当听到杨振宁称曹秀清“妈妈”,却称杜聿明为“杜先生”的时候,立即纠正说“应该称为岳丈大人。”
席间,周总理还曾风趣地对曹秀清说:“你坐到女婿旁边去,丈母娘最爱女婿嘛!”在座的各位禁不住哈哈大笑。
第四次回国的时候,当杨振宁被问起“想要看见些什么人,想要访问什么单位”时,就出现了文前所提的那一幕。
“我想见毛主席!”这不仅是杨振宁的心愿,也是海外所有莘莘学子的心愿。
当周总理现场没有给予明确答复时,杨振宁一时有些拘谨,他认为自己太唐突了,以为这个心愿难以达成了。
没过多久,时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的周培源突然来访,他把杨振宁带进了中南海。
中南海菊香书屋,在这里,杨振宁如愿见到了毛主席。
毛泽东、周恩来、周培源、杨振宁一起亲切地交流了一个半小时。
杨振宁永远忘不了毛主席说的那些话,“因为我知道他是从心底里讲的话,他说我小时候呢也想在科学方面有一些贡献,后来没做到。现在我很高兴你在科学上做了一些贡献”。
当晚,中央电视台播送了毛泽东接见杨振宁的消息。
毛泽东接见杨振宁
毛泽东会见美籍科学家,在新中国历史上也是第一次。
世界瞩目!
尾声
回到美国不久,杨振宁就接到一位自称联邦调查局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很友善地告诉杨振宁:听说你最近到了中国去一趟,我希望来跟你谈谈。
见面后对方从皮包里拿出来一些文件,杨振宁十分警惕,让他等一等,立即叫来了秘书在旁。跟联邦调查局打交道,处处暗藏风险。
杨振宁回忆:“我说请等一等因为我不知道,他的文件是些什么文件,他那有的文件上面可能盖了图章说是秘密的,他将来回头说你看了秘密的,我并没看清楚。
我说等一下,所以我把我的秘书叫来,我让我的秘书也坐在那儿,我们在整个谈话里头我秘书都在那儿,这个事情做得很聪明。”
面对调查局的问责,他的回答非常镇定而坚决:
“在中国,我的父亲、母亲、弟妹们——我的亲属们都在那里,我的许多朋友在那里,我想念他们,所以我要去看望他们,这并不触犯美国的法律!”
学术方面,睿智的杨振宁尽可能回避了与国防有关的研究领域,安然度过了风险。
作为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
杨振宁的四次回祖国探亲,在国际上引起很大的反响。在他的宣传和引导下,大批华裔学者消除了顾虑,纷纷回到中国探亲。
在这期间,有何炳棣、任之恭、王浩、陈省身、李政道、牛满江等100多位美籍华人科学家回到祖国访问,打开了中国与国外的科学交流之门。
杨振宁曾经说过:“作为一名中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我有责任帮助这两个同我休戚相关的国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谊的桥梁。我也感觉到,在中国科技发展的道途中,我应该贡献一些力量。”
回到美国以后,杨振宁对中国的情形作了很多报告。
由于他的名望和地位,加上他的作风和为人,杨振宁的演讲和报道在美国社会引起了很大反响。
在他的影响下,许多美国人、尤其是科学家,开始对中国持友好的态度,愿意同中国亲近。
在当时中美关系还没有解冻的情况下,这样做是担了相当大的风险。不过,在杨振宁的心中,正面报道中国在各方面的发展是他的义务。
他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发起成立了“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并亲自出面向美国和香港的企业家募捐,资助祖国的学者去该校进修访问。
杨振宁几乎访遍了中国所有重点大学,并长期在著名高校担任名誉教授。
在他的奔走操劳下,国内先后设立起“亿利达青少年奖”、“吴健雄物理奖”、“陈省身数学奖”,“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等。
退休后的杨振宁回到了清华园,他把自己的住所起名为归根居。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