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又放话了!
在俄乌战局正激的时刻,台湾岛内出现了“今日乌克兰、明日台湾”的论调。
为了安抚民意,蔡英文赶紧出来放话说:“台海局势和乌克兰有本质上的不同。”
其言下之意无非就是:台湾有海峡天堑,能够挡下解放军的统一攻势。
事实真的如此么?
实际上,一旦我军发起统一作战,蔡英文恐怕连她的小命都保不住。
我军为何有这样的底气?
(台湾伪“总统府”)
1
攻台,火箭军有两大专用杀器
中国有一句谚语叫:“擒贼先擒王”。
在作战中如果能够对敌军指挥机构进行斩首打击,就能够做到事半功倍。
在我军统一台湾的战斗中,“斩首”的目标,就是对岸的伪“总统府”和衡山地下指挥所——它们分别是台独份子的政治、军事中心。
如果要打击这两处位置,最合理的方案就是派出火箭军的短程弹道导弹,并列入首轮打击目标的名单中。
这就对火箭军所装备导弹的性能提出了一定要求。
那么,“东风快递”能做到么?
(DF-21导弹群)
毫无疑问,完全可以做到。
实际上,我国火箭军所装备的大多数导弹如果用来打击台湾台独势力的目标,都太过于浪费。
再用一句谚语形容:“杀鸡焉用宰牛刀?”
先不说DF-41和DF-31这种承担核威慑任务的国之重器、专打敌军反导雷达的DF-17、以及针对美军航母和关岛基地的DF-21D和DF-26。
就连DF-15B这种相对老旧的型号也并非是为台湾武装力量所准备的,这种射程经过改进后已经提升到1000公里以上的导弹,当下的任务是威慑日本冲绳。
最后算下来,我国火箭军中现役的导弹,专门用来攻台的恐怕只有东风-11AZT一种。
参考成本因素,DF-10巡航导弹也可以作为东风-11AZT的补充。
这两种导弹又为何能够承担这种任务?
(DF-11AZT导弹)
2
量大管饱的长剑:DF-10
DF-10,是我国的第一种远程巡航导弹,最早亮相于2009年国庆阅兵。
当时的DF-10还没有获得火箭军的官方命名,因此使用的名讳仍然是航天科工集团的企业命名——“长剑-10”。
DF-10作为巡航导弹,以卫星制导和惯性制导为主要制导方式,在末端也可以开启地面扫描雷达,进行地形匹配制导。
这样就赋予了这种导弹非常高的打击精度,圆概率误差能达到10米以内,实际误差可能会更小。
比如我国就公开展示过DF-10精准命中目标建筑物的视频。
另一方面,DF-10的成本也非常低。
(DF-10命中目标建筑物)
虽然在经历改进后,DF-10A的射程也达到了2500公里以上,但是作为巡航导弹,DF-10A的成本还是远远低于弹道导弹的。
原因就是,巡航导弹所使用的小型涡轮喷气发动机+燃料的价格,要比弹道导弹的固体燃料火箭便宜许多。
这也就让DF-10A拥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量大管饱”。
而与便宜的优点相对应的,是DF-10缺少对坚固地下掩体目标的攻坚能力,以及突防能力略弱的缺点。
为什么DF-10A缺乏攻坚能力呢?
(东风-10正在发射)
导弹如果想要获得攻坚能力,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提升命中目标时的速度,像一枚坦克穿甲弹一样刺入掩体。
另一种,则是提高弹头的装药量,直接利用爆炸庞大的能量撕碎目标装甲。
DF-10A之所以无法通过这两种方法获得攻坚能力,原因也是其动力系统采用了涡轮喷气发动机方案。
涡轮喷气式发动机的推力与火箭发动机相比是比较小的,因而也就无法支撑导弹以较高的速度飞行,并搭载较重的战斗部。
(巡航导弹的弹用涡轮喷气发动机)
虽然DF-10的数据处于保密状态,但是我们可以用美军BGM-109巡航导弹做参考:其最大发射重量为1.5吨重,战斗部质量约400千克重,最大飞行速度约0.8马赫。
这显然是不能支持巡航导弹进行攻坚作战的。
如果需要有效杀伤地下掩体,导弹的速度最低不能亚于音速,或者战斗部质量不能小于1吨。
从只能亚音速飞行的特点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来,DF-10这类的巡航导弹,突防能力也是比较一般的。
比如在海湾战争中,即使是防空能力薄弱的伊拉克军队,都能做到成功拦截数十枚巡航导弹。
而这也是我们需要DF-11AZT的原因。
(DF-10导弹发射车)
3
攻坚利器:DF-11AZT
DF-11AZT,是改进自DF-11短程弹道导弹的新锐型号。
这种导弹为什么具有非常强的攻坚能力?
首先,第一大原因是DF-11AZT的速度非常快。
根据国外情报机构推测,DF-11AZT的再入速度达到了2200m/s,大约为6.5马赫,是DF-10巡航导弹的8倍之多。
如此高的再入速度,即使在进入大气层后遭到空气阻力的减速,触地速度也不会低于三马赫。
(黑鸟侦察机)
三马赫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人类当前制造出的使用涡轮喷气动力的最快飞行器——“黑鸟”高空侦察机也不过三马赫极速。
这就是火箭发动机的强大动力!
这样高的末端速度,使得DF-11AZT即使在弹头中塞一个铁锭,也能获得非常强的攻坚能力。
但东风-11AZT之所以拥有如此高的攻坚能力,原因远不止此。
除了速度快外,DF-11AZT的战斗部威力也非常强大。
DF-11AZT的整弹发射质量约为3.8吨,其中助推火箭约占3吨,弹头质量约占0.8吨,远远高于普通巡航导弹,是长剑-10、BMG-109“战斧”这类武器的两倍。
拥有如此大的投掷重量,也允许DF-11AZT选择多种不同类型的战斗部:
在使用装满了烈性炸药的高爆战斗部时,DF-11AZT可以对轻防护目标,如敌军的装甲部队集结点进行打击;
在使用杀伤范围大的字母战斗部或破片战斗部时,DF-11AZT可以打击敌军机场跑道、停机坪等目标。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战斗部,就可以拿来打击台军地下指挥所这种目标。
(DF-11AZT发射中)
那就是侵彻战斗部。
与普通战斗部不同,侵彻战斗部的头部是高硬度金属制成的穿甲体,只有弹头的后半部分才是爆炸装药。
当侵彻战斗部命中目标时,金属穿甲弹芯会刺穿钢筋混凝土防护层,直接扎进敌军地下掩体中。
同时,侵彻战斗部也会使用延时引信,控制装药在穿甲过程完成后再引爆,做到在敌人掩体内部中心开花!
这样就能达到最大的杀伤效果。
但作为“斩首”作战武器,仅仅有强大的杀伤能力是不够的,还有一项能力也十分重要。
(老款DF-11A)
4
中国黑科技:弹道导弹精确打击
弹道导弹的打击精度,一直以来都是个很大的问题。
一般来说,中近程弹道导弹的圆概率误差在100米左右,而洲际弹道导弹的圆概率误差甚至能达到500米。
对于军用机场和军港这种大面积的高价值目标来说,有一定误差并不太致命,毕竟弹头砸下去命中机库、跑道亦或是航站楼都能起到打击效果。
但对于敌军的行政中心或地下指挥所而言,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
如果不能把弹道导弹的误差降低到米级,就很容易误伤这些建筑旁边的民用设施。
那么普通的弹道导弹为什么难以降低打击误差呢?
(弹道导弹弹头再入)
最大的原因,就是弹道导弹太快了!
这里并不是说弹道导弹快到弹载计算机等设备来不及进行误差修正。
而是弹道导弹在再入大气层后,弹头高速飞行与空气摩擦产生的热量,会导致光学传感器、雷达、卫星通讯等设备无法运作。
这也就迫使弹道导弹只能使用惯性制导这种传统的方式进行轨道修正。
惯性制导的原理是,通过陀螺仪测量导弹当前的加速度、方位角,再通过这两项数据以积分公式计算当前导弹的轨道。
这种制导方式有着很大的缺点,那就是在计算的过程中,误差会不断累积,最终达到相当大的程度。
我军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双锥体弹头,注意红色辅助线)
答案既很简单,又很不简单。
这个解决方法就是,改变弹头的气动外形,让弹头能够在大气层内打一个“水漂”。
打这个水漂,相当于延长了弹头的大气层内受到空气阻力影响的弹道轨道长度。
当水漂打完后,弹头的速度就能降低到允许惯性制导以外的制导设备开机的程度。
要想让弹头打水漂,就要使用双锥体外形的弹头,其特征很明显,那就是这种弹头由两个不同斜率的圆锥组成的。
这个设计看上去很简单对吧,但是它的技术难度可一点都不低。
双锥体弹头之所以能够打水漂,是因为这种特殊的气动设计,可以让弹头在高马赫速度下飞行时,通过激励空气激波产生一个特殊的流场,而这个流场能一定程度上为弹头提供升力。
那么问题来了,双锥体弹头的两个锥体的斜率分别是多少最好?产生的升力会不会因为同弹头重心不在一处而导致弹头无序翻滚?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经过无数实验。
不仅仅要通过计算机模拟软件进行计算,还要制作缩比例模型甚至实物进行实际验证。
而这种就需要使用风洞等设施进行大量实验,得益于强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我国才能为此修建大量风洞,这是许多国家甚至美国都不具备的能力。
也正是如此,美军的双锥体弹头弹道导弹直到目前还在研发中,而我军则早已大量服役。
(我国高速风洞)
当我国的DF-11AZT导弹,以其先进的气动设计打完一个水漂后,弹头上的红外传感器、雷达等设备就可以开机。
之后各种传感器采集到的红外和雷达图谱,就可以与提前采集号的目标特征做对比,从而锁定目标。
之后再通过弹载计算机控制气动舵面调整飞行轨道,修正弹道误差,从而大大的提高打击精度。
通过这种手段,我军的各种弹道导弹普遍将误差降低到了米级,甚至出现了DF-21D和DF-26这种具备打击机动目标能力的型号。
DF-11AZT凭借这种特殊的技术,得以完成对地下指挥中心等目标的精确打击,有力的震慑了台独势力。
(DF-11AZT集群发射的震撼场面)
5
结语
DF-10和DF-11AZT,是我国火箭军适合用来攻台的两种导弹。
这两种导弹各自有各自的优势,DF-10量大便宜可以大量使用打击敌军地面目标,而DF-11AZT则可以凭借其突防、攻坚能力,打击敌军地下指挥所和雷达、防空阵地等目标。
在进行统一战争时,两种导弹的搭配使用,就可以高效的对敌军关键节点进行斩首打击。
因此不论台独份子躲在哪里,我军都可以做到一击毙命。
也奉劝他们,不要将我国人民爱好和平的特点当作是软弱,执意进行分裂我国领土完整的动作,否则最后付出代价的将是他们自己!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