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山东威海:新技术祝福智慧新生活
山东威海,通过建设智慧城市,“屏”控城,“掌”托人事。图为智慧城市枢纽之一威海云计算中心。我们的记者王言彬照片
山东威海市民宋希兰,早晨第一缕阳光落在齐鲁大地上,他就起床了。威海位于山东半岛的最东端,是中国最早看到日出的地方。这个“最早”让宋希兰充满了自豪感。
对于宋希兰来说,这不是唯一的骄傲。
她居住的滨海龙城小区是一个有着悠久建筑历史的老小区。基础设施老化,物业管理手段落后,以至于“脏乱差”成了大多数居民的印象。
在新技术的支持下,生活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使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社区智能升级,这就是“智能社区”的含义。威海作为山东首批智慧新城建设试点城市,通过科技手段将“智慧”场景植入住宅小区,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过去又脏又乱,现在安全又整洁!”宋希兰一边感慨,一边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了他家周边的智能易站、智能充电站等设施。“小区改造后,周边设有智能垃圾收集点、快递柜、智能易站。周边居民取快递,收什么都很方便。看不到老人翻垃圾,垃圾分类投递还能挣点钱……”
新旧场景带来的体验对比强烈,默默指向“智能改造”的魔力。
三面环海,乐于尝试新事物的威海市,只要能增强人们真正的获得感和安全感,就毫不犹豫地去探索和投资。
进入威海管廊智慧中心,各监测点的温湿度显示在科技日报记者面前的大屏幕上。随时点击一个摄像头,管道图库里清晰的画面就会出现在大屏幕上。从智能中心到地下智能管廊,各种管道错落有致,管廊地面中间空间宽敞,跑个巡逻车绰绰有余。
无论一个城市的外表多么亮丽,深埋地下的基础设施永远是“城市的良心”。虽然是隐藏的,但是维护了一个城市的福祉。作为一个城市的建设者,窦冯如有很大的发言权。“我们瞄准地下管廊,智能化改造,覆盖所有市政管线,包括电、水、热、通讯、供水,解决‘空中蛛网’、‘道路拉链’、‘管网爆棚’等问题。”
在威海智慧城市运营指挥中心,“一屏看全城,一网管全城”成了真实写照。在这里,网格治理信息系统运用了大数据、信息化、物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已经连接了19个部门的38个业务系统。
今年上半年,疫情防控和恢复工作生产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利益。该系统及时分类处理了117万多户(次)、260万人次的入户信息和11万多条电网工作人员走访的巡检信息,先后帮助解决了后勤保障不畅、员工返岗困难等2080多项危险问题,为8500多家企业顺利复工复产提供了服务。
“为群众办大事”成了系统精准高效的立足点。
现有专利技术有序排列成四排,山东新北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北洋)专利墙长度达到“30米”。通过实现2907项专利,实现了从传统的打印和扫描产品开发商向金融、物流和新零售行业中不太人性化和无人化场景的新提供商的转变。
丛,不仅是新北洋大臣,也是老威海人,
新生活体验者宋希兰,新城市建设者窦,新经济企业家丛,都是一起打造美好家园的演员。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尽力而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自己的探索和经验。(王言彬)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威海最新城市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