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南亚次大陆上的两个国家——印度与巴基斯坦,围绕克什米尔主权爆发了一场大规模军事冲突,也就是第二次印巴战争。
克服了初期几场失利之后,实力更为雄厚的印度逐渐压倒了国弱民疲的巴基斯坦,巴军侧翼被突破,第二大城市拉合尔被印军重兵合围即将陷落。
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紧急向传统的国际伙伴求援,得到的却是不冷不热的回应,尤其是巴方的所谓传统盟友——美国习惯性地见死不救。
在这个巴基斯坦危急存亡的关头,中国人及时伸出了强有力的援手挽狂澜于既倒,将巴基斯坦从失败的边缘拉了回来,从而书写了一段中巴友谊的传奇篇章。
为什么当时中国要选择出手援救巴基斯坦?中国如何让印度人放弃到手的胜利主动和谈呢?
第二次印巴战争战前局势 巴基斯坦过度轻敌
众所周知,以印度教为主体的印度与以穆斯林为主体的巴基斯坦,长期以来处于势同水火的敌对状态。
印巴从英国手中独立之后,双方围绕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爆发了多次举国之力的总体战。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印巴双方各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寻找着一个合适的时机一决雌雄。
当时,印度刚刚从中印边界战争的失败阴影中逐渐走出。一度令外界所看好的印度王牌精锐部队被解放军重创,在国际上大丢颜面,这令原本就轻视印军的巴方更加成竹在胸。
巴总统阿尤布曾评估,巴基斯坦的一个师可以对付印度三个师,中印战争后,印军一触即溃的表现让这个比例变成一比五。
令巴方意想不到的是,印军虽然在62年遭遇惨败,但没到巴方想象的地步,尤其是凭借着和中国的敌对关系,而争取到了美苏这两个超级大国的丰厚援助。
美国出于在南亚推行“反共产主义”的需要而大力军援与中国交恶的印度,与中国已分道扬镳的苏联此时也希望扶持印度以遏制中国。
美国总统肯尼迪在中印战争后表示,将给予印度10亿美元的援助,并为印度提供空中保护。包括武器弹药、先进重型装备的精良美械一批批地运抵到印军手中。
得到了美苏两强鼎力协助的印度军事实力大增,并且还积极增加军费,中印边界战争之后的三年,印度军工生产总值增加了 1.4 倍,三军兵力从战前的 51 万增至 73 万。
军事指挥系统也对文官指挥的弊病进行革除,印军(尤其是陆军)整体风貌可以说焕然一新。
在对自我认知过于盲目乐观的状态中,巴基斯坦与印度在1965年8、9月之间爆发了大规模交火。
第二大城市被围困 巴基斯坦与印度鏖战
正式开战之初,印度首先组织了两个装甲师越过克什米尔控制线深入敌境,抢占了巴方三个哨所,巴方毫不示弱,立即集中了一波兵力进行还击,切断对方坦克补给后勤线。
遗憾的是,巴方在此刻临阵换将,导致反击计划被推迟了24小时,使得印方有了充足的时间进行防御,成功守住了防御阵地。
抵挡住巴方第一阶段的反击以后,印度内阁召开临时会议,决心实施“更为彻底、大胆”的进攻计划,即绕过巴基斯坦重兵集结的克什米尔地区,出其不意地打击巴基斯坦第二大城市拉合尔。
印军以拉合尔为主攻方向大大出乎了巴方的意料,战前巴方情报机构误以为印军只是把主力放到克什米尔上面。
这招声东击西的打法使得巴方来不及反应,拉合尔防线上可怜的两个步兵师兵力根本抵御不了印度一个军的强势进攻。
守军节节败退,退撤至拉合尔的最后一道屏障——亚克尔运河,此地一旦失守,印军就将长驱直入巴基斯坦腹地,整个战争即告终结。
巴基斯坦立马调集了最后的预备役部队填充到拉合尔防线中,与敌军做殊死一搏。
战前引以为傲的巴空军在此时立下大功,虽然数量较少,但凭借质量优势,巴军方成功地以先进的美制F-104和F-86战斗机压制住了印度落后的吸血鬼型战机。
就在9月6日这一天成功摧毁印度本土的5个机场和3个雷达站,在其后的空战中消灭印军50多架战机,牢牢掌握了制空权。
空军的出色发挥并不能抵消印巴两国整体军力的差距,战争打的就是后勤,特别是随着战事的深入进行,巴军武器弹药消耗速度过快,战机、坦克等装备损失亟需后方补充。
面对如此现状的巴基斯坦,已是危如累卵,时刻面临着亡国的危机。此时,他们意识到,必须要向自己的传统盟友美国寻求战争援助了。
盟友美国见死不救 巴基斯坦陷入绝境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和巴基斯坦关系十分友好,双方是由东南亚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组织明确界定的盟友,并且在1959 年美巴签署了双边安全协定,美国保护巴基斯坦免受以苏联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入侵”。
从政治到军事,双方合作频繁。开战前,巴方的陆军九个师中有五个半为美国装备,巴空军使用的战斗机和轰炸机几乎全部来自美国。
但等到战争一开打,美国的冷漠态度却令巴方感到极其失望。
阿尤布总统在9月6日前往美国驻巴大使馆求援,希望美国按照双边协定共同对抗印度,可美国人认为这场战争是巴方主动挑起的,美国没有义务卷入到印巴冲突当中。
更令巴方感到寒心的是,美国竟然在两天后切断了对巴的一切军事援助,宣布在印巴之间保持中立。
严重依赖美国武器装备的巴基斯坦此刻无异于被折断翅膀,即使能够在局部战线上保持对印优势,也无法继续耗下去。
除了美国以外,土耳其、伊朗、印尼这些盟友或者距离太远,或者实力有限,微薄的援助根本对战争结局起不到决定性作用。
9 月 11 日,阿尤布意识到“战争已经结束”。
雪中送炭 主席拍板援救巴基斯坦
天无绝人之路,在巴基斯坦落入到最危险境地之时,来自中国突如其来的强有力支持令巴方喜出望外,毛主席在9月11日这一天决定出兵援巴,将印度侵略者赶出巴基斯坦。
令人感到疑惑的是,60年代的中国自身还处于困难之中,为什么主席要援助这个意识形态、文化传统截然不同的邻国呢?
这里面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印度咄咄逼人的扩张欲望使中巴两国不得不进行战略合作。作为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一直幻想着继承大英帝国的殖民遗产,成为远东说一不二的霸主。
中印战争的失利不仅未让这种幻想消失,反而更进一步刺激起印度国内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印度当局撕下了不结盟运动的外衣,公然寻求美苏支援以图地区称霸。
此次印巴战争爆发前夕,印度丝毫没有吸取前次战败的教训,不断在中印边境挑起事端,掠夺我国边境牧民畜羊,派出军队在中国——锡金边境抢修工事,挑衅意味十足。
对中国来说,印度的入侵一旦成功,甚至彻底吞并巴基斯坦,彻底整合完成整个南亚资源,将对中国西南边陲的安全造成不可估量的威胁。
所以为了中国的战略环境考虑,必须予以巴基斯坦足够的支持。
中国下达最后通牒 印度无奈停火
自印巴战事一开始,中方就紧盯战局变化发展。
印度合围拉合尔之前,印巴之间局势尚处于焦灼之中,中方此时军事介入为时过早,更有可能在世界上造成不良的舆论影响,所以这一阶段中方主要以道义声援为主。
在9月5日的人民日报头版上面,一篇题为《印度反动派扩张主义面目》的文章格外引人瞩目,该评论认真地指出,“中国人民支持巴基斯坦反击印度武装挑衅的自卫行动。”
而在前一天,陈毅外长取道巴基斯坦,在卡拉奇机场会见巴基斯坦外长,公开宣布中国坚决谴责印度破坏停火线,挑起和扩大冲突的挑衅行为。
当印巴局势急转直下之际,中方开始着手准备以军事打击为主、外交通牒为辅的手段吓阻印度的嚣张攻势,如何以较小的代价让印度人知难而退成为了中方考虑的难点。
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在军事上,中方决定选择中锡、中印边界纠纷为军事干预的地点,并派出精锐部队在中国——锡金边境进行集结,摆出了一副准备进攻印度的姿态。
中锡边境与巴基斯坦的孟加拉地区相距不远,如果中国从这里突入印度,可以与孟加拉的巴基斯坦军队形成合围之势,占据西里古里走廊,切断印度东北与印度本土的联系。
此外,一大批巴军急需的坦克、飞机、后勤物资也从中国快速运往巴方境内,为了避免留人话柄,中方在飞机上还涂了印尼的标志。
在外交上,中国外交部向印度下发了一份被称为“最后通牒”的照会,在这份措施极为严厉的照会中,中方限令印度三天内停止入侵行动,拆除中锡边境军事工事,声援克什米尔人民的自决斗争。
这份照会在第二天随即刊登在人民日报头版。
中国发出的照会与军事行动立马令印度感到深深的恐慌。侵入中锡边境的印军迫于解放军的压力,不得不选择后撤,将其在中国境内修建的数十个军事工事全部拆毁。
美苏两国对于中国的照会也产生了不小的震动,美国无法再继续置之不理,与中国交恶的苏联此时也和美国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美苏一起决定施压印巴两国结束战争。
在9月20日凌晨的安理会上,要求印巴双方三天内停战的协议火速通过。
考虑到当前印军并没有足够能力进行两线作战,美苏又对自己的入侵行为不再支持,印方领导人不得不服从安理会的安排,于是在23日这一天印巴双方正式停火,第二次印巴战争宣告终结。
第二次印巴战争为中巴双方建立牢不可破的全天候友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塑造了有利于我方的地缘政治态势。
经历此次战争,巴基斯坦彻底认识到中国才是真正值得信赖的朋友,在历届联合国大会上作为提案国,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巴基斯坦还为中美双方实现正常化牵线搭桥,正如基辛格所说的 :“巴基斯坦不但是美国通往北京的关键环节,还是中国最亲密的盟国之一。”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