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81年12月6日-公元前338年), 秦献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秦孝公招贤纳士获得名士卡卫鞅(即商鞅),而后重用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对外,秦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国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第二位秦惠文王(公元前338年~前311年),名嬴驷,秦孝公之子。秦惠文王即位后的第一个对手就是大名鼎鼎的商鞅。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秦国的法治建设已基本成功,倒是独掌大权的商鞅的存在成了秦国改革成果的最大威胁,已然功高盖主,秦惠文王必须要除掉商鞅,方能震慑群臣,坐稳自己的王位。秦惠文王在除掉商鞅后,以商鞅造反查无实证,公子虔和公孙贾纯属陷害为由,顺手除掉了二人及其大量党羽。自此稳坐王位。秦惠文王重用张仪连横破合纵,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亮点。在秦与到列国间复杂的邦交斗争中,多次逆转危势,击溃五国灭秦之兵。继孝公用商鞅之后谱写了又一页君臣合璧华彩篇章。自此,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秦国用士“不唯秦人”成为不变的路线。
第三位秦武王重武好战,在位期间,平蜀乱,设丞相,拔宜阳,置三川,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筑堤修桥。秦武王身高体壮,喜好跟人比角力,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等人都因此做了大官[1] 。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武王与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大鼎脱手,砸断胫骨,到了晚上,气绝而亡,年仅23岁
第四位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一称秦昭王,嬴姓,赵氏,名则,又名稷,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战国时期秦国国君。早年在燕国做人质。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秦昭襄王与其弟争位,遂立。公元前306年—前251年在位,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在位时,秦国继续扩张。最著名的、决定秦赵两国命运的长平之战,就是在秦昭王在位晚期发生的。秦昭襄王在位初期,由其母宣太后当权,外戚魏冉为宰相,史称“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为政,威震秦国”。魏冉推荐白起为将军,先后战胜三晋、齐、楚等国,取得魏国的河东和南阳、楚国的黔中和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秦昭襄王四十一年,昭王听从魏国人范雎的话,夺了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权,拜范雎为宰相,改为施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胜赵军。手下文范雎,武有白起等能臣良将,公元前256年又灭亡西周国,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秦昭襄王五十六年,昭襄王去世,终年有75岁。
第五位秦孝文王(公元前302年―公元前250年),秦昭襄王次子,秦始皇祖父,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在位仅3天。
第六位秦庄襄王(前281年-前247年),又称秦庄王,战国末期的秦国君主,嬴姓,名楚。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虽为嬴姓,却不叫嬴楚。秦孝文王之子。本名异人。曾经在赵国邯郸作质子,后在吕不韦的帮助下成为秦国国君。其子秦始皇在灭六国、称皇帝尊号后,追封其为太上皇。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