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普勒(Johannes Kepler,1571~1630)是德国天文学家,他发现了行星运行的基本规律。
开普勒通过对火星的研究,发现了行星的运行规律。
在开普勒的发现之前,人们认为行星是做匀速圆周运动的。
开普勒发现,行星是沿椭(tuo)圆轨道运行的,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这就是开普勒第一定律。
开普勒第二定律告诉我们:行星在天空中的运行速度随着它们与太阳距离的改变而变化。
行星离太阳最近时(位于近日点),运行的速度最快;行星离太阳最远时(位于远日点),运行的速度最慢。
开普勒第三定律指出了行星的公转周期和它们离太阳远近的关系。
开普勒第三定律是: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同它们的轨道半长径的立方成正比。
开普勒 3岁时得了天花,造成了视力低下和双手残疾,但后来他还是成了丹麦伟大的天文学家第谷(TychoBrahe)的助手。第谷去世后,开普勒成为第谷事业的继承人。
开普勒相信,行星运行时会产生和谐的“天宇之音”。
开普勒还写过一本关于如何计算酒桶里有多少酒的书,该书有助于后来微积分数学的创立。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