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从未改变。
从人类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开始,战争就在不同的人类聚集体之间不断爆发,随着科技的进步,战争的规模也变得越来越大。
最近100年,世界上还接连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这两场卷入全世界绝大部分国家的战争,使得上千万人死亡,更多的人流离失所。
二战结束后,在新的世界秩序中,一部分历史悠久,或经济能力军事能力足够强大的国家,得以保持了长久的和平,其中就包括中国。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战争已经因为人类的进步而消失,在我们看不到的远方,特别是中东这片四战之地,因为各个势力犬牙交错,一直处于“战争是常态,和平是例外”的境况。
在这里爆发过数次规模巨大,伤亡惨重的战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海湾战争。
海湾战争的爆发,既有中东国家各自之间矛盾冲突的原因,又有域外国家对其进行的干涉。
特别是二战之后主导了世界秩序的美国,在此役中既是参战方,又是战争的起因。
当时的中国国力还不够强,但是本着爱好和平的传统,以及身为联合国五常国家的责任,派出了时任外交部部长的钱其琛,希望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即将爆发的武装冲突。
钱其琛来到中东,走访了数个国家,旅途2万多公里,见了十几名各国首脑,尽最大努力平息战争,为中国做了身为一个负责任大国所应做的一切,特别是他跟萨达姆的当面交锋,一直广为流传。
海湾战争即将爆发,钱其琛临危受命
海湾战争的主角,毫无疑问是伊拉克和它的领袖萨达姆,中东的混乱不全是萨达姆的责任,但有他一份功劳。
1980年到1988年的两伊战争,起源于伊拉克和伊朗长时间积累下的矛盾,在萨达姆的强硬手腕之下,伊拉克首先发起了进攻,这场战争也为海湾战争埋下了伏笔。
两伊战争中,科威特最初保持中立,在伊朗数次不合适的外交行动之后,科威特开始支持伊拉克,并向伊拉克进行了大量经济援助。
这导致了伊拉克在两伊战争结束的时候,欠科威特140亿美元的战争贷款。
为了偿还贷款,伊拉克想要联合其他产油国家一起减少产量,以此来提高价格。
这就可以让伊拉克得以从石油贸易中获取巨大利润,来提高偿还能力。
此时的科威特作为产油国,并没有同意伊拉克一起减产的建议,这使得伊拉克认为,科威特对自己实行了“侵略行为”。
另一方面,伊拉克希望以自己“在两伊战争中保护了科威特”为理由,请求科威特免除债务,科威特也没有同意。
双方摩擦不断升级,最终在1990年8月2日这一天,萨达姆指挥军队入侵了科威特。
科威特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空军海军陆军都紧急进行了抵抗,但是没能抵挡住早有预谋的伊拉克的猛烈进攻。
等到这一天即将结束的时候,科威特已经几乎被伊拉克攻占,只剩下零星的几处抵抗。
到了8月3日,也就是开战的第二天,科威特已经几乎称得上全面战败。
这一场迅雷不及掩耳的战争,让国际社会大感震惊。
特别是跟中东各国有利益关系的美国,立刻表示了对萨达姆的谴责,并带头西方各国,声称会为科威特恢复主权和领土完整。
美国会如此高调入场,是因为它在伊拉克和科威特之间有十分复杂的利益关系。
许多年前,美国跟伊拉克是水火不容的关系,到两伊战争期间,美伊关系开始改善,美国甚至援助过伊拉克。
两伊战争之后,美国又开始翻脸与伊拉克敌对,甚至时任中央情报局局长跟科威特特工有过一次秘密会晤,希望两国通过合作的方式,来侵占伊拉克一部分利益。
这就导致了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后,美国明确站在了伊拉克的对立面,并摆出了一副“如果伊拉克不愿意听话,不排除武力介入”的样子。
此时的中国,眼看着中东再次陷入战火,而美国又有可能通过武力介入的方式,发动更大规模的战争,本着和平发展的想法,派出了外交部长钱其琛,前往中东进行斡旋。
为了寻求和平,他会见十几名各国高层
其实,中东发生的战事跟中国的关系并不紧密,绝大部分只体现在石油价格的波动上。
但是中国是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自然需要有所行动。
然而,中国是站在和平与公理一边,不会与任何国家结盟或站队。
因此钱其琛出访中东各国,有一个最基本的方针,那就是不充当调解人,也不提供解决方案,只会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劝说伊拉克撤军,争取和平稳定。
抱着这样的理念,钱其琛首先把目光放在了美国身上。
美国在中东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它的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左右这场战争的走向。
因此,钱其琛按照美国国务卿贝克的行程表,赶在11月6日找到了在埃及首都开罗准备乘飞机回国的美国国务卿贝克,双方进行了一番交流。
贝克向钱其琛表达了美国的观点,这一观点十分强硬:
“伊拉克必须撤出科威特,否则美国会继续向伊拉克实施制裁、进行增兵、施加压力,不排除用动武的手段解决问题。”
美国的这一强硬态度,其实也是经历了一连串变化的。
美国表达出参战意愿,主要是考虑到其在中东的利益,以及想要解决萨达姆统治下伊拉克反美的问题。
然而在美国国内,美国百姓一直不同意对外动武。
于是美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宣传萨达姆蔑视人权、可能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科威特人十分可怜等等。
到最后,甚至雇佣了宣传组织,通过一场完全假造的听证会,向美国百姓声称伊拉克在科威特杀死了婴儿,才使得美国国内声音达成了一致,同意动武。
好不容易得到这项权力,美国的态度自然强硬。
在这样的前提下,钱其琛假定美国真的要出兵解放科威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另一个问题:“解放科威特,是否只局限于科威特境内?”
这一问题,其实问的是美国是否会借解放科威特恢复主权的借口,进攻伊拉克。
对此,美国国务卿贝克继续强硬表态,他声称要解放科威特,必然就要进攻伊拉克本土。
如此一来,钱其琛已经明白,美国在这件事上决心已定,不再有回旋余地,要避免战争,只能从其他国家入手。
于是接下来,钱其琛探访了中东各个国家,会见了许多具有地区影响力的人物,比如埃及总理穆巴拉克、沙特外交大臣等等。
从这些人的口中,钱其琛也得知了周边国家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态度。
他们都不希望爆发战争,因为战争会带来人口和经济的剧烈波动。
特别是很多国家都是产油国,战争会严重影响石油价格稳定,这对于整个中东地区所有国家都是一场灾难。
这些人对于钱其琛的来访表达了热烈欢迎,认为中国在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是负责任的国家,一贯以来不进行对外战争,如果在中国的调解之下,伊拉克、科威特、美国能够相安无事,那是最好不过的了。
对此,钱其琛没有做出保证,他牢记自己的使命
——此行前来是为了听取各方意见,并与伊拉克进行沟通,并尽最大可能稳定和平,但中国并不干涉他国内政,也不会充当调解人。
至此,钱其琛已经听取了各方意见,接下来他就要面对此次旅行最大的困难,也是迎来和平最后的难关——与萨达姆交锋。
与萨达姆政府正面交锋,结果令人遗憾
1990年11月11日,钱其琛乘坐专机来到了伊拉克境内,下午1点就见到了伊拉克外交部长阿齐兹。
此时的伊拉克正处于战时状态,萨达姆的政治作风也与寻常国家领导人不同。
因此在与萨达姆正式会谈之前,钱其琛早已经有心理准备,一定要先过阿齐兹这一关。
果不其然,伊拉克方面先让阿齐兹与钱其琛展开对话。
与阿齐兹见面之初,钱其琛就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声称中国在中东地区并没有任何利益,也同这一地区国家保持着友好关系,中国并不能提供解决方案,因为这不是中国所能做的。
但是中国希望听取各方意见,并且让中东这一战略地位重要的地区保持和平与稳定,这既符合中东人民的利益,也符合世界人民的利益。
此后,钱其琛转达了自己之前会见过的许多国家领导人和高层人员的意见。
这些人都认为,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是不可接受的,希望此事可以和平解决,避免再动干戈。
最后,钱其琛还转达了美国的意见,向阿齐兹描述了另一个可能的未来。
那就是“某些国家”不排除利用武力方式,通过发动另一场战争来解决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战争,如果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对任何人都是巨大的损失。
这样一番话,有理有据、有礼有节,不愧为大国使者。
可是,阿齐兹的态度却仍然没有考虑到钱其琛所忧虑的问题。
阿齐兹认为,伊拉克和科威特的问题不容谈判,美国、英国、法国也拒绝跟伊拉克展开对话,在解决地区性问题之前,其他问题的重要性都要排在此事之后。
与阿齐兹的会谈很快就结束了,虽然阿齐兹没有被钱其琛说服,却也明白钱其琛话中很多问题的重要性,这些问题都需要萨达姆亲自来做出选择。
于是在一场晚宴之后,钱其琛在伊拉克工作人员的安排下上了一列车队,车队在城中转来转去,避免暴露目的地的位置,最终停在了一栋高大建筑物门前。
钱其琛走进建筑物,见到萨达姆正在大厅里等候。
交锋正式开始。
面对这位刚刚发动了一场战争的国家首脑,钱其琛不卑不亢,再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中国在此事中的努力,希望以和平为重。
萨达姆的回应与阿齐兹有微妙的不同,萨达姆也同意钱其琛的一部分说法,认为对话是最好的解决方式,如果能靠对话来解决问题,他也愿意这么做。
可是萨达姆认为,现在的问题不是对话可以解决的,科威特提高油价,趁着伊拉克经济低迷,想跟美国联合起来谋求边界争议地区的利益,这是伊拉克无法忍受的。
美国也想要趁此机会控制中东的石油,这更是触及了伊拉克的底线。
同时萨达姆认为,科威特和伊拉克的问题,就如同中国香港和中国的问题。
听到这里,钱其琛首先反驳了萨达姆把科威特和中国香港画等号的说法
——中国香港从来都是中国的一部分,只是在历史某段时期被英国霸占,后来中国和英国采取了和平谈判的方式,和平解决了香港问题,香港已经回归了祖国。
而科威特是一个拥有主权的独立国家,与中国香港完全不是同一码事。
对于萨达姆其他的要求,钱其琛表达了理解,同时表示了担忧,认为在萨达姆所提的要求得到解决之前,“某个国家”或许就会动用其武力,使伊拉克遭受严重损失。
与其走到这一结果,不如通过和平对话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听到这里,萨达姆突然说,在美国保证撤出周边驻军之前,伊拉克不会进行任何明确的表态,要让伊拉克进行相应表态,就必须跟美国撤军和解除制裁联系起来,在这个基础上,伊拉克才会同意谈话解决海湾问题。
随后萨达姆站了起来,双方告别谈话就此结束。
11月13日,钱其琛正式从国外返回北京,结束了这一趟2万公里的和平之旅。
对于钱其琛的这一次来访,中东各国首脑都表示了欢迎和赞许,认为中国在这一地区性事件中表现出了身为世界大国的底蕴和责任感。
然而,萨达姆仍然没能做出所有人希望的选择。
1991年1月17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开始执行沙漠风暴行动,向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进行了空袭,在空陆一体化的现代战争面前,仍然抱着传统战争理念的伊拉克军队溃不成军。
仅仅42天之后,美国就宣布解放科威特的战争结束,伊拉克军队被迫从科威特撤军,伊拉克本土多个城市化为一片废墟,伤亡达到10万人左右,联军方的伤亡仅有不到千人。
战争爆发之前,很多人都猜测,拥有86万军队的伊拉克将会成为一块难啃的骨头。
没想到在现代化的战争面前,伊拉克竟然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被彻底击败,并为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和萨达姆的彻底倒台埋下了伏笔。
其实,这场战争在爆发之前,结局就显而易见,我国外交部长钱其琛的探访,就是为了避免战争祸及军民,希望各国通过对话来解决问题。
可惜的是,伊拉克和美国都没有这方面的打算,或者说在当时的局势下,它们认为战争带来的利益远高于对话,中东人民也只能在这样的局面下,承受本不该降临到自己头上的痛苦。
2022年的当下,世界仍远称不上和平,希望在不远的未来,世界各国能够统一和平的看法,尽一切可能降低战争带来的影响,让人类的美德战胜利益的诱惑,不要再出现海湾战争这样生灵涂炭的结果。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