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杀阉、20岁抗清、30岁平乱:崇祯为何就是救不活明朝?

发布啦 0 0


公元1627年,是历史中平平无奇的一年。

3年前,英国人在北美建立了第一块殖民地,为未来主宰世界的全球性帝国播下了种子。

30年前,入侵朝鲜的倭寇被数万明军打得大败而归,日本将消停200余年。

可任谁也想不到,就在这普普通通的1627年,中华大明王朝的帝位,竟会意外降临到一个16岁少年的身上。而这位少年,则会在接下来17年的时光里,背负着振兴帝国的使命,却一步步奔向宿命般的陌路深渊。

他是幸运的,在本不可能的情况下,坐上九五至尊之位。

他是冷静的,三下五除二便干掉了前朝遗老魏忠贤。

他是狠心的,凌迟处死了袁崇焕。

他是不幸的,在位十七年始终处于内乱和外患的夹击之中。

他是体面的,最后以君王死社稷的方式守护了自己和王朝的尊严。

本期视频就让我们重回晚明,从朱由检的登基讲起。


登基:意外降临的皇位

开头我们提到的万历朝鲜战争,是在明神宗万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打的。明神宗这个皇帝可不简单,大家从他的庙号“神宗”应该就可以体会到了。他神在哪里呢?首先是神龙见首不见尾,长期消极怠工不上朝;沉溺酒色这些基本操作就不说了,据说他后期常年藏于深宫之中嗑药。所以后世史学家有一种说法叫“明亡实亡于万历”,就是说明朝的灭亡病根是在神宗万历皇帝身上,不能全怪到我们今天的主角朱由检身上。

朱由检是万历皇帝的孙子,真·亲孙子。不过万历皇帝跟他可不怎么亲,原因是他爹就不怎么受皇帝待见。万历的皇后没有皇子,也就是说万历没有嫡子,照规矩,万历应该从庶出的皇子中立年龄最大的为太子。可这位叫做朱常洛的皇长子是由一位地位低贱的宫女所生,并不为万历所喜。万历想立他心爱的郑贵妃所生的皇子,朱常洵。在明代 “立嗣立长”的观念可是来自朱元璋的祖训,具有类似宪法般的效力。万历皇帝想要立朱常洵,朝中百官皆不答应,这样拉拉扯扯许多年,一直拖到朱常洛20岁,才最终立了他为太子。

1620年8月,万历皇帝死了,他活了58岁,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而不受他待见的太子朱常洛,登基仅1个月,就因病而亡,成为明朝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这一长一短,实在是出人意料。朱常洛死时38岁,他身后只留下了朱由校与朱由检两兄弟,前者时年15岁,后者9岁。这次没有任何争论,年纪较长的朱由校顺利接班,年号天启。

朱由检的童年过得实在称不上幸福,他的生母在他3岁时就去世了。皇兄朱由校登基成为皇帝后,他孤零零地住在靠近紫禁城东华门一个名为勖勤宮的小院子,虽然身边不缺伺候他的宫女、太监,但却没有任何亲人或是玩伴。不过他的皇兄倒也没忘了他,两年后,11岁的朱由检作为当今皇帝唯一的胞弟,被册封为信王,他本应享用一场庄严隆重的封王典礼,可当今朝中正是政治风云诡谲之际,并没有人关注他这个不起眼的小王爷,典礼极其草率地结束了。

而此时朝堂之上,激烈斗争的双方是东林党和阉党。东林党是一帮以江南读书人为核心的官僚集团,而阉党的核心则是魏忠贤。天启帝在位的七年时间里,魏忠贤毫无疑问是最耀眼的政治明星。

魏公公是河北肃宁人,是个不常见的狠人。他本来拥有一条正常的人生轨迹,也娶妻并生了个女儿。可在他22岁那样,因为赌博欠下巨额债务无力偿还,他做了个破釜沉舟的决定——自行阉割,进宫当太监!像他这种没文化成年之后进宫的太监,原本是没啥前途的。可他挺能熬的,先是从基层做起,在宫里混了十多年后,终于混到了个在皇长孙房中管理伙食的差事,也就是后来的天启帝朱由校的厨房总监。

在这里,魏公公遇到了一个改变他一生命运的女人,客氏。客氏是朱由校的乳母,深为其所依恋。依照明朝宫廷的传统,每位宫女都有位相好的太监,宫中俗称“菜户”。太监虽然是不完整的男人,可终归曾经也做过男人,因此在深宫这个缺少须眉男子的天地里就成了宫女寄托情感的对象。在认识魏忠贤之前,客氏原本是有个相好,但或许魏忠贤毕竟是在外面世界浪过的“渣男”,很快就用各种“高情商”的手段搞定了客氏。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魏忠贤和客氏一起,兢兢业业地照顾朱由校的生活,并与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而这笔感情资本,在朱由校登基成为天启帝后,迅速地转化成了巨大的政治资本。

魏忠贤由于不识字,做不了代皇帝批阅奏章的司礼掌印太监,他便安排自己的一位亲信担任该职,自己则做了掌管皇家特务机构的总督东厂太监。天启皇帝朱由校对政务完全不感兴趣,每天醉心于做木工,造了一大堆的木制玩具和各类桌椅板凳,朝政渐由魏忠贤大权独揽。从天启元年开始,东林党人就发起了对魏忠贤和客氏的攻击,大量弹劾的奏折发往中枢,但最后的结果却是下狱的下狱,罢官的罢官。

信王朱由检的整个青春期,几乎都是在魏忠贤权倾朝野的阴影下度过的。但他和哥哥不一样,他并不贪玩,自幼喜爱读书。在寂寞而孤独的岁月里,他与儒家经典相伴,静静地等待成年。到那时,他就可以离开京城这个是非之地,去自己的封地安安稳稳地做 一位衣食无忧的王爷。

时间很快来到1626年,也就是天启六年。时年15岁的朱由检,到了该娶亲的年纪了。由于皇宫内只有皇帝和太子可以迎娶自己的新娘,不能容纳其他女眷。因此皇室很快给朱由检在紫禁城外安排了一处住所,也就是所谓的“信邸”。而信王妃是在这年六月选定的,按明制,天子和诸王的后妃一律从清白平民家的女儿中选出,为的是防止世家大族通过与皇家的姻亲关系干政擅权。在朱由检的嫂子张皇后的主持下,最终选定一名来自京城周姓的平民家庭的女孩,作为王妃。

对于朱由检来说,结婚意味着一段全新的人生开始了。来自平民之家的周王妃,是位贤良淑德的小家碧玉,除了尚不习惯皇家繁复的礼数和奢华的气派外,她对自己品貌才学俱佳的丈夫非常满意。自出嫁后,她对丈夫的感情一直都相当深厚。婚后的日子,朱由检过得很开心,尚在蜜月之中,家庭又新添了人口,信王按规矩又接连迎娶了两位次妃。短短几个月里,原本形影相吊的一个人突然变成了妻妾满堂,由死气沉沉的深宫一下进入欢乐热闹的信王府,朱由检第一次体验到了人生的欢愉。有一个家,真好。

一切都很好,唯有时局不容他乐观。魏忠贤经过数年的经营,已经成了朝廷真正的主宰。朱由检现在只想尽早离开危机四伏的京城,带着他的娇妻美妾去往封地,做一个与世无争的太平王爷,去享受平安富贵、花团锦簇的人生。可惜最终他未能如愿,因为命运的剧本另有安排。

正常情况下,明朝是严格实行父子相承的皇位继承制度,到朱由检成婚时,妃嫔们已经为天启帝生育过3男2女,只是都没养大就夭折了。而天启帝才刚20出头,不出意外,未来生养几个儿子应该没什么问题。所以,一直以来都没人想过皇位与朱由检有什么关系,包括他自己也没想过。

可就在朱由检搬出皇宫成婚的第二年,1627年的夏天,天启帝朱由校突然病重,从5月份发病到8月份病入膏肓,整个过程只有短短三个月。到8月中旬,自知无望的天启帝开始操办自己的后事,他先是将乳母客氏的儿子封为伯爵,然后着手确定继承人。可他此时已别无选择,生下的男孩已全都夭折,他只能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

1627年8月22日下午,朱由校进入弥留之际,朱由检被召进宫,继承皇位,开启了名为崇祯的新时代。

在这天下午,他一定想了许多,从他登基后系列积极的作为来看,他一定是想要成为一代明君的。可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却另有计划。当16岁的朱由检戴上天子的冕旒,坐在建极殿上接受群臣朝拜时,他一定想不到自己竟会是这个已绵延200余年王朝的末代之君。

所有命运的馈赠,早已暗中标好了价码。


锄奸:干掉九千岁魏忠贤


信王即位成为崇祯皇帝,16岁的朱由检在获取天下最大的权柄之前,宫里并非像表面那样波澜不惊,而是暗潮涌动。你想啊,魏忠贤之所以能被称为九千岁,成为大明这家公司实际上的CEO,还不是因为天启皇帝这个董事长贪玩享乐,舍得放权。现在董事长马上就要换人了,一朝天子一朝臣,接下来自己将何去何从,魏忠贤心里也没底。

因此自天启病重后,魏忠贤四处求医问药,比对自己的老子还上心。毕竟延续天启的生命,就是延续他自己的政治生命。等到后面无药可医时,魏忠贤也动了别的心思。虽然天启的几个儿子都夭折了,可生过孩子的后妃都还在啊,只要找位妃子谎称已有孕在身,数月后再找个新生的婴儿冒充“遗腹子”,那这皇位就没朱由检什么事了。不过这个计划需要一个人配合,那就是后宫之主张皇后。幸而张皇后为人正直,对于魏忠贤派来的说客说出了这样一段话:“从命亦死,不从命亦死,等死耳。不从命而死,可以见列祖列宗在天之灵!”

正是在张皇后的奥援之下,1627年8月22日这天,朱由检迎来了自己命运的转捩点,被召入宫。天启帝撑着病体最后给他交待了两件事:“吾弟当为尧舜”和“魏忠贤可堪大用”,说完这些之后不久就嗝屁了。他留下的这份政治遗嘱,怎么说呢,典型自相矛盾属于是了。一方面希望朱由检当个明君,另一方面又希望他能继续重用魏忠贤。

朱由检虽才16岁,放现在也不过刚上高一,但他毕竟不是刷着B站玩着王者荣耀长大的混子。他接下来稳稳走了三步棋,仅仅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干掉了不可一世的魏忠贤。(高一党请把佩服打在公屏上)

朱由检自幼熟读儒家经典和历代史书,从过往无数围绕帝位争夺的历史故事中,他明白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道理:作为一位刚即位的新君,在权力基础尚未稳固之前,最重要的是先苟着发育。

这第一步棋,他大概走了有一个月。苟的方面体现在对魏忠贤表现得极为尊重,面对这位新即位的少年皇帝,魏忠贤也不太清楚他心里是怎么想的,曾先后两次试探性地请辞,都被朱由检下旨温言挽留。至于一般性的政务,他都对魏忠贤言听计从,表现得和他哥天启帝没啥区别,让对方逐渐放松了警惕。发育方面,则是把自己的岳父和小舅子提拔成了负责京城治安的官员,还有就是利用日常工作的机会,通过不断刷脸与朝中各部的臣子迅速地熟悉起来。

在蛰伏了一个月之后,朱由检走出了他的第二步棋:分化。天启去世后,他的乳母客氏再无任何理由留在宫中,朱由检下旨令这位头衔为圣奉夫人的女人搬出紫禁城。这件事的微妙之处在于,从现实层面来说,客氏虽已无法通过影响天启给魏忠贤提供助力,但朝中无人不知两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朱由检此举释放了一个信号,一个暧昧的信号。或许,新皇帝还有点别的什么想法?很快,朝中起了新的变化。

天启年间,魏忠贤掌权初期,不是没有言官上奏弹劾他。无奈皇帝对其宠信无比,无人能动得了他。后期随着魏忠贤权力的逐步扩充,将一个个挑战他的政治对手捕获下狱,再无人敢触其逆鳞。但人心是压不服的,客氏出宫后,很快有人嗅到了风气的变化,上书弹劾魏忠贤,罪名是在全国各地广建“生祠”。

生祠是个什么玩意儿呢?大家知道祠堂吧,是我国古代社会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大概长这样、这样、以及这样(此处配几张祠堂的图片)。简单来说,祠堂是用来纪念死人的,而生祠是用来纪念活人的。

天启年间,魏忠贤权势最炽之际,全国各省的官员广泛为其修建生祠。夸张到什么程度呢,这么说吧,大概就像现在的肯德基麦当劳,基本开遍了全国一二线城市。此处可以做一张古代画风的地图,以一个头上顶着魏字的卡通型头像插旗式的动态插遍全国,这样的画面会给观众印象很深这就让人不得不问了,这天下到底是姓朱还是姓魏啊?

古代通讯手段有限,远距离信息传递主要靠马,离京城较远的省份得要数月。这边朱由检已经上台成为崇祯皇帝了,还有远方不知道天启已死的官员递上来的申请给魏忠贤建生祠的折子。好嘛,这就尴尬了。朱由检不动声色地将弹劾的折子和申请给他再建生祠的折子都交给魏忠贤,问他怎么看。他还能怎么看,当然是得表现得收敛一些了,于是很快上了个《久抱建祠之愧疏》的折子,表示其实自己早就对这事很反感了,希望以后都停止为自己建造生祠。

我们站在魏忠贤的角度来分析下他此时的心态哈,这个新上位的小皇帝呢,目前对自己表现得还挺友善的,从未批评过我,但毕竟不像前一个小皇帝有那么深的感情。我现在的权力还没被削弱,但广造生祠这个游戏恐怕不太适合再玩了。该示弱就得示弱,只要和这个小皇帝搞好关系,等混熟了,一切好说。

魏忠贤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知道崇祯是怎么想的。他更不会知道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局势会对他愈发不利。要是他能预料到自己最后的下场,说不定还会铤而走险,奋起一搏。但现在的状况却是温水煮青蛙,等他意识到情况不对时,已经晚了。

关于停建生祠一事,崇祯准奏了,至于弹劾魏忠贤一事,则按了下来,没有任何处理。但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上书弹劾魏忠贤的那位言官,也没有被处理!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皇帝在默许对魏忠贤的攻击。要知道天启年间,凡是攻击过魏公公的人最后都没落个好下场。这下好了,那些压抑已久的怒气升腾,那些被套上枷锁的人们,在摩拳擦掌,准备复仇。

接下来,弹劾魏忠贤的奏章一封接着一封,像雪片一般涌向中枢。这一下,九千岁魏公公再也坐不住了,如芒在背,又一次地向皇上请辞。这一次,皇上还是没批,但皇上批了另一件事,即免去魏忠贤集团的重要实力人物,兵部尚书崔呈秀。这便是崇祯走出的第三步,具有决胜性一步,先斩其臂膀,再徐徐图之。

为什么局面已站上风的崇祯,不让魏忠贤辞归故里算了呢?因为树大根深,魏公公的关系网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来的,若放虎归山,他在自己的老家未必不能通过种种方式影响朝政。所以不能让他走,在还不能确保可以干掉他之前,还得让他留在京城。

崔呈秀一去,这下是瞎子也能看清崇祯想干嘛了。这下朝中倒魏的声势一浪高过一浪,铲除魏忠贤的时机渐趋成熟。在上台两个多月后,在这年的十一月初一,崇祯直接勒令魏忠贤去凤阳看守祖陵。对于魏忠贤来说,这已不是平安着陆了,而是某种变相的惩罚。

据传魏忠贤离京之时,车队浩浩荡荡,随行之人多达上千。(《绣春刀2》中有相关素材)崇祯闻之,震怒至极,于十一月四日,再下谕旨,令锦衣卫前去捉拿,单独押赴凤阳。

曾经不可一世的魏公公这时终于明白,自己不死,终非了局。当天晚上,在离京城不远的阜城,魏忠贤上吊自杀,结束了自己从底层浪子到政治强人的一生。



阴霾:活剐袁崇焕

16岁的崇祯甫一登上历史舞台,就逼得一个大他几十岁的政治老手自杀了。

虽然崇祯开局就拿了first blood,但后面他却玩脱了。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他非常下得去狠手。在接下来他当皇帝的17年里,又干掉了很多人。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是在他19岁时干掉的袁崇焕。

袁崇焕之所以是明末历史上最著名的悲剧性人物,一是因为够勇,二是因为够惨。他的出名主要源于两件事:其一是他是明朝历史上唯一顶住了努尔哈赤进攻的人,取得了著名的宁远大捷,而努尔哈赤在此役之后数月身亡,据传是因红衣大炮受伤而死;其二是他在被崇祯寄予厚望,镇守辽东不到两年,就被崇祯下旨凌迟处死,身上切下来的肉被围观的京城百姓争食,可谓是死无葬身之地。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袁崇焕是如何陷入此般境地,而他的死,又给明末的政局带来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袁崇焕是一名文官,35岁时才考中进士,38岁到兵部任职,42岁打败努尔哈赤,取得宁远大捷,名扬天下。其后却因不得魏忠贤欢心而辞职归乡,这里插一句,袁崇焕后来也在老家上过折子申请给魏忠贤建生祠,这说明他并不是迂腐不懂变通之人。魏忠贤倒台后,第二年夏天,崇祯就重新召他进京,准备委以重任——这看起来像是个贤君名臣的故事对吧,可接下来故事的发展,却出人意料。

袁崇焕在与崇祯进行第一次召对时,放了句狠话:“五年而辽东外患可平!”这把崇祯给高兴得哟,你们要知道,自努尔哈赤1583年以祖、父遗甲十三副起兵,到1616年自立为汗建立后金,再到他1626年攻宁远不克后身死,此时后金已占据辽东大部分地域。后金经过十余年的攻伐,正是气势正盛之际,这时那个弄死努尔哈赤的人站出来说,你只要支持我,我五年时间把后金那帮**都打趴下,你能不高兴吗?

一般而言,老板给员工画饼问题不大,最多不过是被员工吐槽嘲笑罢了;但要是员工给老板画饼,说看好某某项目,只要老板给钱给资源,自己一定能搞定,最后搞不定恐怕就不是被骂一顿那么简单了。而老袁同志画的五年平辽东这张大饼,为他的悲剧性结尾埋下了伏笔。

画完饼之后,老袁同志开始提条件要资源了。

第一条,要钱要武器。

第二条,要人事管辖权,用兵、选将,吏部、兵部不得干涉,全力支持。

第三条,要好的舆论环境, 在外打仗,情况万变,希望言官不要动辄上奏弹劾,影响心情。

以上三条,没有一点犹豫,崇祯全部立马答应。而且,他还主动加了一条,赐给老袁一把尚方宝剑。由此可见,此时的小朱对老袁,抱有多大的期待。

万事俱备,袁崇焕走马上任了。1628年4月,崇祯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督办辽东事务。在这一年里,老袁主要是处理了一些兵变,安排一些自己信任的手下负责防务,没有什么太大的事。转眼到了第二年,很快,老袁干了件大事,一件后来震惊了崇祯的大事。他杀了一个人,用皇上御赐的尚方宝剑杀了一个重要人物。可惜啊,这个人并不是后金的军官,而是明军的将领。他杀的这个人,名叫毛文龙。

毛文龙与袁崇焕不同,是行伍出身,自天启二年(1622年)担任平辽总兵以来,都驻扎在皮岛。皮岛距辽东半岛大约50公里,现称椵岛,归属于朝鲜。毛总兵经营皮岛7年以来,可以说是非常成功。他一方面很有经营头脑,与朝鲜、日本、暹罗等国展开海上贸易,每月收入白银数万两,尽充军资;另一方面这支孤悬海外的军事力量又在客观上对后金造成了掣肘,牵制了后金对明朝的正面进攻。毛总兵在岛上的日子过得很舒服,在那方小天地里,他就是绝对的权威,很多时候 ,他会有自己的想法,高情商的说法是主观能动性太强,低情商的说法就是不太听话。

可老袁背负着五年平辽的KPI,哪能容忍自己手下还有不太听令的将领。崇祯二年(1629年)六月,袁崇焕借阅兵为名,渡海来到皮岛,在一通客套寒暄之后,突然命左右把毛总兵给拿下,历数他十二大罪,取出尚方宝剑,将其斩首。

老袁杀毛总兵实在是事发突然,不仅是毛总兵的部下没想到,坐在朝中的崇祯也没想到。可人都死了,还能咋办呢,总不能因为一个总兵跟他翻脸吧。崇祯虽然非常不爽,但还是下旨将毛总兵训斥了一通,说老袁杀得好,杀得妙。他不得不这么说,他还等着老袁帮他平定辽东呢。

可万万没想到,打脸来得这么快。毛总兵死后才过四个月,得到消息的皇太极决定干一票大的,他带着十万大军,避开袁崇焕在宁远、锦州一线的重兵,绕道辽西,直奔京城而去,很快就打到了距北京仅100多公里的遵化县城。十一月初一,京师宣布戒严。

收到消息的老袁吓得屁滚尿流地赶快率军回援,与皇太极在京师城下鏖战了将近一个月,终于将敌人击退。然而,他现在的处境已经岌岌可危了。

还在他先斩后奏之时,朝野上下就流传出了他与后金私通的传闻,结果流言正传得热乎呢,这边微博才刚上热搜,那边皇太极就给你来个实锤,直接偷水晶了,你让他怎么说得清,怎么都说不清。

后金刚退,十二月初一,崇祯就下旨将袁崇焕捉拿下狱,一年之后,凌迟处死。


内乱:烽火四起

袁崇焕的死,影响深远。他有一名得力的手下,名为祖大寿,是位能带兵打仗的猛将,后来投降了清军。这里插播一个历史小知识哈,努尔哈赤建立的政权称为后金,他儿子皇太极在1636年改国号为大清,因此东北的这个政权在1636之前我们称为后金,在此之后称为清朝。

自袁崇焕死至明亡,崇祯始终处理不好与武将的关系。太平之世,武将自然用处不大,但生逢乱世,武将可就是一个王朝能否维持下去的关键性力量了。而崇祯运气不佳,恰恰就生在这样一个内忧外患的时代。

外患前面咱们已经讲过了,这部分咱们主要是讲内忧。毕竟明朝不是被清朝给灭掉的,有不知道的金主爸爸吗,知道的请把知道打在公屏上,不知道的肯定是中学没好好上历史课,他是被农民起义军给灭掉的。以下明朝的军队我们就简称明军,农民起义军我们就简称民军。

这是一个民军屡屡眼看着就要被剿灭了,但最后却打败了明军的故事。

说到明末的民军,大伙最容易想到的就是李自成和张献忠。张献忠有名的地方在于屠川,将整个四川杀得十室九空,这才有了后面的湖广填四川。对于这个杀人大魔王,咱们不讲他。咱们今天好好讲讲最后打到北京城的闯王李自成。

李自成是陕西米脂人,生于1606年,比崇祯大5岁,幼年家境不错,也曾进私塾读过一些书。可后来父母先后过世,家道中落,他的日子也就一天比一天难过。就在朱由检登基当了皇帝一年,21岁的李自成终于找到了份吃皇粮的公差,到银川的驿站做了名小小的驿卒。可好景不长,安稳的日子过了不到两年,由于朝廷实在缺钱,驿站被裁撤,李自成又失业了,在面对又没饭吃的困境,他这次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加入农民起义军,造反!

如果把做皇帝看作是一份工作的话,崇祯上位之初的职场环境实在算不上太好,害,直白一点,那是相当糟糕。在他执政的十七年里,全国各地的饥荒、瘟疫不断,而为了应对东北后金的军事压力,以及后来为了镇压民军,他不得不想尽办法筹措粮饷。结果他给出的方案是不断地加增三饷:辽饷、剿饷与练饷,辽饷是应对东北,而剿饷与练饷则是用于平定内乱。因此崇祯当时面对的局面是个无限死循环:后金到明朝抢钱——明朝花钱驻防——政府没钱只有增加税负——农民没钱交税起义造反——调兵镇压越打越花钱——越花钱越增税——越增税造反越多——后金趁乱又来抢钱,再加上蝗灾旱灾,这样的一个长期积累下来的烂摊子,真的不是光靠勤政就能解决的。

面对民军,朝廷采取的是刚柔相济、剿抚相合的策略。既然内乱此起彼伏,难以平定,那就选择招安,争取把民军变成明军。毕竟朝廷的权威尚在,只要多争取一些民军投降,力量就会此消彼长,这个思路并没有什么问题,可问题是造反就像创业一样,开疆扩土,自己的事业自己做主,那感觉很让人上头。以张献忠为例,他凡是打不过了就立马投降,而且是以给招抚官员送礼的方式投降。投降没多久,稍待喘息,转头又反了,如此反复无常,实在令人头疼。

可李自成却不太一样,从他加入闯王高迎祥的队伍后,就一心一意地造反,从未投降,自高迎祥被擒身死他接过闯王的旗号后,更是如此。崇祯八年(1635年),好几支民军20余万人聚到了河南荥阳,商讨推翻明朝的计划。在这次大会上,李自成展现出了极强的战略眼光,他提出了分头定向,攻打中都凤阳的计划。凤阳是朱元璋的老家,是明朝名义上的中都,这个在名义上非常重要的城市守备却非常薄弱,很快便被民军攻破了,结果老朱家的祖坟在这次变乱中被刨了。后来大清灭亡,清陵也被孙殿英给盗了,但那是清朝亡了以后,明朝还在呢,祖坟就被人给刨了,这tm也太惊喜了。

或许是祖坟被刨,朱元璋在天之灵震怒,给崇祯来了波“赋能”。第二年,崇祯九年,可以说是崇祯这些年来过得最舒心的一年。这年七月,高迎祥率部准备进攻西安,结果被陕西巡抚孙传庭派兵在一条名为黑水峪的峡谷伏击,主力几乎被全歼,高迎祥被俘。高迎祥作为民军中名气最大的首领,他的战败被俘给其他民军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震撼,崇祯趁机下旨宣布“大赦豫陕胁从群盗”,其目的无非与围剿相结合,分化瓦解民军。如张献忠之流纷纷再次投降,崇祯几乎感到平定内乱就在眼前了。他此时的感受一定前所未有的好,现在的局势可以说是自他登基以后最好的一年。

对于崇祯来说,一切都很好,唯一可惜的是还有一个人没有投降。当然,此时的他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可惜的,毕竟作为“流寇”的李自成现在势单力薄,应该难以再掀起什么大的风波了。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李自成被紧随身后的官军追得在川陕之间反复奔逃,最终在崇祯十一年(1638年)被彻底击溃,仅率十余人逃入陕西、四川、湖广三省交界的大山密林中,一直到崇祯十三年(1640年)秋天才重出江湖,再震天下。


落幕:紫禁城悲歌

故事终于接近尾声了,接下来要讲的内容,恐怕会越来越让人感到压抑。在此之前,我们先来聊点别的。不知正在看视频的金主爸爸们,有没有过裸考的经历,有的请扣1,没有的请扣2。我大一学高数的时候,还有一两周就要期末考试了,可这门课不说是有一点没复习到位吧,也可以说是基本没上过课。随着考试日期的日益临近,我内心的恐惧越来越强,越来越看不进书,直到考试当天,硬着头皮上考场了,简直感觉暗无天日,人生进入了死局。

但其实吧,裸考并没有那么可怕。挂科了大不了重新,总还有再来一次的机会。真正可怕的考试,是考不过就会死人的那种。而我们今天故事的主角崇祯,现在就面临着这样一场可怕的考试——困守京城。他就像是被困在失火大楼顶楼的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地狱般的烈火渐渐逼近,却无处可逃。

李自成自崇祯十一年被击溃后,整整蛰伏了两年。没人知道他这两年经历了些什么,又想了些什么。不过两年以后,李自成迎来了自己的蜕变,这一次的重新出道,将把他的造反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一个崇祯做梦也想不到但最后却不得不面对的高度。

崇祯十三年(1640年),全国大旱,河南的灾情尤为严重,带着几百人从深山老林里走出来的李自成,再一次地显示出了他的战略眼光,他决定进入河南。连年的大旱、蝗灾以及战乱,已把河南搞得赤地千里。对于李自成来说,简直是天时地利人和,他登高一呼,应者云集。十月,李自成率兵北上,与河南饥民会合,人数激增到数万人。十二月,李自成连破汝州府鲁山、郏县、伊阳三县,然后进入河南府,连下宜阳、永宁、偃师、灵宝、新安等县,可谓是所向披靡。随着战事的顺利进展,李自成开始注意收拢人心,约束部下不杀平民,只杀官员,并开始收罗重要读书人充当自己的谋士,其中最重要的是牛金星和宋献策等人。

接下来,李自成做了个重要的决定,攻打洛阳。此时的洛阳城中,住着一位身份显赫的人物,福王朱常洵,就是万历帝曾想立为太子的朱常洵。李自成攻入洛阳后,福王匆匆逃出王府,躲入迎恩寺。可福王重达三百余斤,实在是行动不便,最终被俘遇害。

李自成攻占洛阳,真是大开眼界。从前他虽也打下过不少城镇,但都是些小县城,没法与洛阳比。在没收了福王府中的大量财产后实力大增,队伍越打越大。

而东北方面,清军给明军制造的军事压力有增无减,在李自成驰骋中原的这一年,皇太极率军围困锦州。在一年之后的松山战役中,明军大败,自此以后,明清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转折,到崇祯十五年(1642年),蓟辽总督洪承畴被俘后降清,其后锦州守将祖大寿打开锦州城门。至此,明军的锦宁防线不复存在。

李自成在横扫河南后,继续率军南下,攻占襄阳,而张献忠则打下了武昌。崇祯十六年(1643)春,李自成率部在湖北大发神威,几乎攻克全境,而驻守此地的左良玉部却一退再退,根本不敢与李自成交战。湖北就这样白白断送!崇祯心急如焚,却又无可奈何。因为到这个时候,地方的武将已经趋于军阀化,基本不听中央号令,各自为政,以保存自己的实力为第一要务。天下崩坏,已初显端倪。

公元1644年,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一这天,北京城内,“大风震屋,飞沙咫尺不见,日无光”,四处都是一幅肃杀的末日景象。而此时距京城1000公里的西安,却是张灯结彩,一幅热闹非凡的景象。李自成正式称王,改国号为大顺,改年号为永昌,大明天下,他准备取而代之了!

正月初三,李自成得到报告:前锋军队进入山西,所向披靡。他立即决定率大军长驱直入,除了留下少量文武官员留守西安外,几乎倾巢出动,兵分两路:一路由李自成亲自统率,由平阳攻太原、宁武、大同、阳和、宣化、居庸关;另一路由刘芳亮统率,沿黄河北岸攻怀庆、潞安、卫辉、彰德,向北取保定,形成夹击北京的态势。

正月初九,兵部收到李自成派人送来的通牒,上写大顺永昌年号,约定双方在京城决战,并告知大军将于三月十日抵达京师。这种光明正大的挑战,不啻是当面给了崇祯一耳光。接下来陆续传到京中的消息,就不是耳光这么简单了,而是一把把直插崇祯心脏的刀子:二月初六,李自成兵至太原城下;三月初一,兵锋直指大同,大同总兵投降,代王全家被杀,大同巡抚自杀;三月初六,兵抵宣府,总兵开门投降,巡抚自杀;三月十五日,李自成抵达居庸关,守将和监军太监不战而降,京师的“北门锁钥”居然就这样被李自成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

三月十七日,李自成大军抵达北京城下,只比他此前预告的时间晚了七天。

其实,在此之前,崇祯不是没有活命的机会。他还有最后两条路可以走,一是可以放弃宁远,调关外坐拥重兵的吴三桂进京勤王,拱卫京师;二是可以迁都南京,暂避李自成锋芒,甚至让李自成去面对清军的压力。如果选第一条路,意味着要主动放弃关外的大量土地,“祖宗之地不可失”,崇祯反复犹豫不决,一直拖到三月初四才下旨,封辽东总兵吴三桂为平西伯,命其率部入京。可到这时已来不及了,北京城破后,吴三桂都还在行军回防的路上。至于南迁,崇祯与大臣们议了又议,各种意见纷杂难定,而他自己始终没有下定决心。崇祯之所以如此纠结,一方面他是一个非常好面儿的人,如果他能像慈禧那样,在八国联军快打来时,带着光绪毫不犹豫地出逃,那么历史或许还有别的可能;另一方面,他还对时局抱有幻想,盼望着吴三桂能快一点,李自成能慢一点,北京毕竟是他出生、长大、为帝的地方,是他生活了33年的地方,他实在难以下定决心弃城而去。

三月十八日下午,负责守城的太监曹化淳打开彰义门,向李自成投降,北京外城被占。到了这天晚上,在宫殿内不断徘徊的崇祯得到内侍报告内城陷落的消息忙问:“大营兵安在?李国桢安在?”得到的回答却是:京营总督李国桢早已自顾逃命,大营兵已作鸟兽散。此时的紫禁城内早已没有平日里守卫森严的景象,人们四下逃散,大臣和守卫们都不知去向,此时留在宫内的只有不多的太监和满宫的妃嫔、皇子。崇祯知道最后的时刻已经到了,他不是个贪生怕死的人,作为大明的君主,他有他不得不守护的尊严。他虽做不到天子守国门,但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君王死社稷。

朱由检回到乾清宫,开始布置善后事宜。他对结发妻子周皇后说:“大事去矣,尔为天下母,宜死。”周后伤心地恸哭:“妾事陛下十八年,卒不听一语。今日同死社稷,亦复何恨!”在周后上吊自尽后,他再传令后宫妃嫔,令她们全体自尽。随后又手刃袁妃、乐安公主、昭仁公主等,再令太子、永王、定王等皇子乔装改扮,设法出逃。

安排完这一切,已是深夜。时年三十三岁的朱由检在太监王承恩的陪同下,来到紫禁城背面的煤山。在这最后的时刻,他回望了一眼脚下的这座城池,黑夜中,孤星高悬,城中四处,烽火点点,忆及过去十七年的帝王生涯,他心中一定有太多的不平和不甘,此时已到了路的尽头了,前方再无别的道路。

最后在王承恩的服侍下,他在寿星亭附近的一棵歪脖子大树上,上吊自杀,随后王承恩也自缢而死。朱由检最后留下来的遗言是:

“诸臣误朕,朕无颜见先帝于地下,将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决勿伤我百姓一人。”

中国最后一个汉族封建王朝,就此落幕。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71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