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电视剧《人世间》很火。
剧中,周父周母是一对平凡普通的父母,他们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与叛逆,逐渐衰老,却一辈子都惦记着自己的孩子。
许多人都在周父周母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父母的影子。
我们的生命中,最感谢的人是父母,最亏欠的人也是父母,父母的恩情,是我们一生都还不完的。
好的家风,自然也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
01
父母恩情,亘古绵长
《飞鸟集》中有一段诗句:
“谢谢火焰给你光明,但是不要忘了那执灯的人,他是坚忍地站在黑暗当中呢。”
父母一生中为我们背负了许多黑暗,照亮了太多光明,生养的恩情,亘古绵长。
周母一生都活在对孩子的惦念中,周家五口被迫分开,老大秉义去到兵团,开始了长年在外的日子。
火车站离别时,母亲眼含热泪,掏出自己辛苦积攒的钱塞到儿子手中,即使家里并不富裕,但周母认为“穷家富路”,自己苦点也不能让出门在外的孩子难。
老二周蓉,瞒着父母,跑到贵州大山里,嫁给比自己年长许多的穷苦丈夫。为了爱情,多年不回老家,甚至不惜和父母断绝关系。
即便如此,周父周母还是选择原谅了她,惦记她胃不好,周父不远千里带去白面。周父对周蓉说:“你可以不要我这个父亲,但我还想要你这个女儿。”
当父母的,终是败给了自己的孩子,一句话,道尽了周父这些年的辛酸,即使再生气,也还是选择了包容和谅解。
曾听过这样一句话:
“妈妈给孩子再多,总感到还有很多亏欠。孩子给妈妈很少,都说是孝心一片。”
父母总是在给了我们所有后,还会觉得没能给我们更多。而我们,都是在父母的庇护下,从小没有忍饥挨饿,没有受苦受难。
生养之恩,就是这世上最大的恩情。
无论走到哪里,可千万别忘了,父母是我们背后的依靠,更是人生的底气。
02
百恩孝在前,报恩要及时
在剧中,周蓉的丈夫冯化成总结孝顺分为两种,“养口体”和“养心智”。
“养口体”就是守在父母膝下,日日照顾;“养心智”则是出门闯荡,为父母争光。
大哥秉义和二姐周蓉从小学习优秀,凭借自己的努力纷纷考上北大,但他们长年在外。
周蓉年少离开后便一直没回去,第一次与丈夫回娘家已是九年后,而母亲已经处于昏迷状态不省人事。
一直以来,家里所有事物都在老三秉昆身上担着。
这么多年,周秉昆默默的付出,悉心照料母亲,撑起整个周家,成为母亲的精神支柱,也成为哥哥姐姐追求梦想的有力后盾。
后来秉昆对醒来的母亲说:“我既要养口体,也要养心智。”
百善孝为先,尽孝需尽早,百恩孝在前,报恩要及时。我们此生最不能辜负的,就是父母的恩情。
司马迁曰:“父母者,人之本也。”
父母是我们来时的路,是我们生命之根,更是维系一家人的纽带,无论守家还是在外,有父母的地方始终是家,父母在,家就在。
不孝父母者,一生哀怨,孝顺父母者,一生欢愉。
世上最遥远的距离便是,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总觉得时间很多,时间不等人,别留遗憾,趁着阳光刚好,微风不燥,珍惜父母在的时光,及时尽孝,随时尽孝。
03
人这一生,只亏欠父母
大哥秉义的一句台词让人泪目:“父母真的会死。”
父亲辛苦了一辈子,母亲操劳了一生,他们脸上的皱纹,记录着那些走过的艰辛岁月,当有一天,父母在我们面前变得小心翼翼时,他们真的老了。
周家第一次大团圆,父亲带全家出去拜年,大伙都夸秉义和周蓉考上北大,一直为家付出的秉昆非常委屈。
秉昆觉得父亲瞧不上自己,出门对别人只炫耀大哥和二姐,从来不提他。火车站送别父亲时,俩人大吵一架,最后双方闹得不欢而散。
秉昆一直想向父亲证明自己的能力,等他混出个模样再给父亲写信,这一等就是三年。
后来秉昆工作有了起色,给全家换了大房子,退休的父亲回家后眼含热泪颤抖着双手说:“我唯一的念想就是想看到儿子写的信。”
秉昆的那句“都当爸了,还有爸揍你,这不就是幸福吗”让人瞬间破防。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流光易逝,我们与父母之间,能有多少个三年。
父母总是无条件接纳我们所有,在争吵中,孩子可以记恨,父母却很少计较,孩子可以做到决绝,但父母最终还是会心软。
父母为了我们,倾其所有,不求回报,为我们牵肠挂肚,无条件爱着我们。做儿女的,不该把最差的脾气留给父母。
看过一句话:“我出生时,我哭了,你笑了;我成家时,我笑了,你哭了;我成为你时,才知道你为何哭,为何笑。”
年少不知父母恩,懂时已是中年人。这一生,我们终是亏欠父母。
有这样一段话:
“一辈子真的很短,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长,永远真的没有多远。所以,我们不妨对爱自己的人好一点。”
难熬的日子过完了,父母却老了,享福的日子来了,父母却离开了,越长大越觉得亏欠父母。
人世间,父母与孩子的付出,难以画上等号,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对父母好一点,再好一点。
生命来来往往,世间有太多的猝不及防,愿我们都能怀揣着感恩的心,善待父母,及时尽孝,弥补亏欠,一生无憾。
作者简介:快乐小暖炉,有脾气也温暖,倔强也温柔。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