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号(星时代-17)卫星成功在轨实现"AI+红外遥感"功能技术验证

发布一下 0 0
3月5日,大运号(星时代-17)卫星配置的长波红外光学相机完成在轨调试,实现了长波红外遥感成像,并通过国星宇航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星载人工智能载荷AI-5完成了星上处理。3月10日,地面系统成功获取两者影像数据,进一步完成了国星宇航“AI+红外遥感”功能的在轨技术验证。

大运号(星时代-17)卫星成功在轨实现"AI+红外遥感"功能技术验证

大运号(星时代-17)卫星成功在轨实现"AI+红外遥感"功能技术验证

星时代-17卫星长波红外遥感影像(上)

与历史可见光影像(下)对比


图中主要亮区为四川省攀枝花市攀钢厂区以及植被覆盖率较低的裸露区域,暗区为高植被覆盖率区域以及水面区域(水体发射率低,如金沙江)。通过该长波红外遥感相机收集记录地物热红外辐射信息,配合地面植被覆盖情况及地物的发射率数据,可有效应用于地物识别和地表参数反演(温度、湿度及热惯量等)。

大运号(星时代-17)卫星成功在轨实现"AI+红外遥感"功能技术验证

国星宇航AI-5载荷在轨处理影像


地表热辐射是区域和全球尺度地表物理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因子,也是研究地表和大气之间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参数,同样是干旱、高温、林火、地质、水文、植被监测、全球气候研究等应用场景的关键时空数据。国星宇航坚持“AI+遥感”技术路线,率先将深度学习和边缘计算等人工智能算法与卫星红外遥感相结合,在已实现星上高精度云雾判别的基础上,大运号(星时代-17)卫星配置的AI-5载荷,通过星上算法进一步实现了红外遥感图像的在轨预处理与热力图渲染,高达1.5TFlops的星上算力能满足长波红外相机推扫成像数据的实时分景处理,同时采用AI算法对星上获取的地表温度信息直接进行处理,输出更加直观的伪彩色图像,可为地震热异常监测、地表温度反演、城市热岛效应、林火监测、旱灾监测、矿产探查、火山活动预警等热红外应用场景及用户提供及时便捷的时空数据支持。
大运号(星时代-17)卫星完成在轨测试投入正式运行,标志着国星宇航已完全具备自主商业红外遥感数据获取能力,国星宇航“AI+遥感”的创新技术路线得到了进一步在轨验证。未来,国星宇航将持续秉持“和祖国在一起”的核心价值观,坚持核心科技自主创新的发展路径,不断拓展商业卫星应用新场景,用科技服务人民,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大运号(星时代-17)卫星成功在轨实现"AI+红外遥感"功能技术验证



大运号(星时代-17)卫星成功在轨实现"AI+红外遥感"功能技术验证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接见国星宇航董事长陆川博士


国星宇航·成都大运会“大运号”卫星成功发射


国星宇航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71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