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石球探秘(三):神秘的南非小球

发布一下 0 0

从上世纪开始,南非的矿工们陆续发现了数百枚奇怪的小圆球。它们的直径通常在2到10厘米之间,在少数个体的赤道附近,还有平行的环状凹槽以及形状规则的小坑。

古代石球探秘(三):神秘的南非小球

从构造上看,这些球体分成两种:一种由带有白斑的实心物质构成,另一种则是中空的,其外壳的最小厚度约6毫米,里面填充着一种白色海绵状物质,这种物质在接触空气后便会神奇地化作尘土。

关于这些小球,还有一个离奇的传说:在南非克勒克斯多普博物馆,被锁在陈列柜中的小球,竟然会在无外力作用的条件下缓缓自转……

那么,这些神秘的小球到底是什么?它们从何而来?在它们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真相呢?

1984年,《被禁的考古学:人类隐藏的历史》一书的作者迈克尔·克里默调查了南非小球。他 . 联系到保存着小球样本的南非克勒克斯多普博物馆馆长罗尔夫·马克思,这位专家告诉他:“没有任何关于球体的科学报道,但事实是:它们是在叶蜡石中发现的,那些叶蜡石是在特兰斯瓦尔西部小镇奥托斯达尔附近开采的。这种叶蜡石是一种相当软的次生矿物,在莫氏硬度表上为3级,大约形成于28亿年前。”馆长的一番话令克里默大为惊讶,因为从逻辑上讲,在叶蜡石矿形成的时候,小球就理应存在了,也就是说,它们的年龄很可能长达28亿年之久!

古代石球探秘(三):神秘的南非小球

除了年龄不可思议外,小球的硬度也值得一提。据马克思馆长说:“球体内部存在纤维结构,周围有外壳,非常坚硬,即使是钢也不能将其划伤。”

现在,关键问题来了,这种硬度堪比钢铁、年龄远超恐龙的小球,究竟是人造物品,还是自然产物呢?

有人认为,球体是经天然凝固过程而形成的矿石结核——渗透进地层的雨水,携带了可溶性矿物微粒,经过长时间凝结后,形成了今天的小球。据波彻夫斯特罗姆大学地质学教授的A·比斯科夫说,他研究的样本就是一种“褐铁矿结核”,其他研究者则发现,这种所谓的“褐铁矿结核”,实际上包含了黄铁矿、针铁矿以及风化的页蜡石——那些神秘的小球,只是一些形态特殊的铁矿石而已。

不过,持上述观点的人却无法解释个别球体上的那三圈凹痕——天然的凝结过程,为何会形成这样漂亮的环形痕迹?它们的平行度为什么保持得如此良好?对了,还有那个形状工整的小圆坑,难道也是自然形成的?

古代石球探秘(三):神秘的南非小球

另据克里默称,褐铁矿结核通常会呈现“密集队形”,宛如粘在一起的肥皂泡,这就与小球单独出现的现象互相矛盾了。总而言之,“结核说”疑点重重。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南非小球并非自然形成,而是出自28亿年前的智慧生命之手。这确实能解释那些小球的种种异常特征,包括离奇的“自转”传说,但其代价是彻底推翻传统的历史年表,因为按照现有观点,在28亿年前的太古宙时期,地球上根本就“不应该”存在智慧生命。

古代石球探秘(三):神秘的南非小球

基于“人造说”观点,人们开始大肆猜测小球的用途,例如:艺术品、护身符、货币、信息存储器、外星物品、子弹……可谓是五花八门。但无论人们怎样浮想联翩,也拿不出什么像样的证据,南非小球依然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等待着睿智的后人去揭开。

​感谢关注《古代石球探秘》,如果喜欢本系列,别忘点赞哦。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71700.html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