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正操将军
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夕,20万国民党东北军海陆空军兵种齐全。然而”九一八“事变时,在蒋介石不抵抗命令的制约下,未经抵抗仓促撤至关内,不到两万人的日本关东军竟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幅员辽阔的东三省。一时间,国民党东北军成为国人的众矢之的,总司令张学良背上了”逃跑将军“的骂名,东北军的官兵们窝着一肚子火,一步三回头地把家乡丢给日本强盗。
东北军士兵
在关内,东北军官兵实在忍无可忍,各部纷纷要求“打回老家去!”与日本人血战到底,洗刷耻辱。张学良将军发动西安事变后,蒋介石把原东北军和撤进关内的义勇军30万人缩编为6个军。1937年”七七事变“后,这些部队全部走向抗日前线,并且打满了中国正面战场的各大战役。与此同时,也有部分原东北军的官兵不满蒋介石的独裁统治,脱离了国民党军,愤然加入八路军的战斗序列,成为人民军队的光荣一员。时任国民党东北军第53军130师691团团长的吕正操就是其中之一。
一、命悬一线的691团
海城老照片
吕正操将军于1904年1月4日出生于奉天省海城县(今辽宁省海城市),1922年加入张学良的卫队旅,后于东北讲武堂毕业后任张学良的副官、秘书。曾经参加热河抗战,组织“东北武装同志抗日救亡先锋队”,参加“西安事变”。1937年5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平津失守,日军分三路展开攻势。吕正操的691团隶属于53军130师,在国民军第1战区第1集团军序列之内,军长是老奸巨猾的万福麟。53军本来担负平汉线以北永定河及大清河一线的防守。但在日军飞机、重炮攻击下,53军溃不成军。万福麟率部向太行山区逃跑,130师等部向南撤退。向南追击的日军一路狂轰滥炸,势如破竹,惊慌失措的53军面临被日军“包饺子”的钳形合击危险。
老奸巨猾的万福麟
10月9日,吕正操接到师部让他率团开往藁城四德村、梅花镇一带掩护53军撤退的命令。这个梅花镇,是藁城、赵县、栾城3县交界点上的商贸重镇,有通往3个县城的大道和一条通往石家庄的公路。这里无疑是阻击日军的最佳的战略要塞。应该说,国民党军选择的这个阻击地点无可挑剔。但为什么要选择691团打阻击,却有着国民党军队特有的猫腻。原来,吕正操任团长的691团一直被53军上层视为眼中钉,因为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干,一再遭到旅、师、军等上级的嫉恨,无不置其于死地而后快。此次派其孤身阻击日军,只是他们铲除异己的手段而已。
时任130师师长的周福成,后在辽沈战役期间向我军投诚
1936年8月,张学良准备提拔吕正操担任116师师长时,军长万福麟却背着张学良任用了自己的亲信。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受到蒋介石的拘押,万福麟对吕正操的打击愈加猖狂,多次诱捕,甚至开着铁甲车窜进691团欲扣押吕正操。接着,在永定河设防过程中,130师师长周福成总是有意把691团派到最艰险的地段,欲借日本人之手除掉这个心腹大患。这正是蒋介石惯用的排除异己的手段,让嫡系先撤,杂牌殿后,自己要逃命,异己当炮灰。此次命令691团掩护全军撤退,这又是同一个阴毒的招法。但吕正操和全体官兵们面对这个必死之命,还是以民族大义为重,受领了阻击任务。
在691团开进的第2天下午,先头部队在半壁店与正在南下的60名日军骑兵相遇,当场击毙10余名日军和10多匹战马,残敌狼狈逃窜。
梅花镇是一个很大的土围子,方圆有4里地,土围子有丈余高,而且很坚固,墙根下有环村的壕沟,有利于防守。当时,691团2营奉命在井陉看守53军的弹药库,一直没有归队,此时吕正操只掌握1、3两个营的战斗部队。吕正操立即发布命令:1营坚守梅花镇,3营随团部进入距梅花镇4里的赵县四德村。随即,部队迅速行动,1营在副营长赵东寰率领下进入梅花镇。赵东寰命令1连防守镇子东面和北面,2连防守西面和南面,重机关枪和迫击炮都选好了射击阵地。
然后,全体官兵立即在寨墙上构筑工事,准备应战。为了组织严密的防守,还紧急开始征集村里的民工,用麻袋装上土堵塞城门,西、南、北三边的城门都堵塞了,只有东门还留有一条窄窄的出路。3营进入四德村后吕正操团长把指挥部设在村外的一个砖窑内。
二、691团的梅花镇阻击战
这天夜里10点多钟,约有一个营兵力的日军在向南推进时与691团1营的西关步哨发生战斗。随即,日军的后续部队渐次到达,拂晓前就向镇西北角1营阵地发起猛烈攻击。但是,日军万万没有想到,我守城部队的装备水平不低于日军,官兵们的士气高于日军,而且军事素质也比较高,本来就窝了一口气的东北军官兵们,这一下可找到向日本人发泄怨恨的机会了。大家出手就是很招,毫不犹豫地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
691团的轻重机枪和重型迫击炮在距离日军400米时候就开始发威,凶狠地向日军发起收割一般的猛烈打击。在密集猛烈的”哒哒——哒哒——“机枪的射击声音和”轰轰——轰轰——“的爆炸声中,大批的日军血肉横飞,阵前躺下了一片又一片的日军尸体和伤兵,惨叫声和声嘶力竭的叫骂声络绎不绝。战场上浓烟滚滚,火光四射,残肢断臂漫天飞舞,形成了鬼魅哭嚎,腥风血雨的可怖场面。
日军攻城部队在“七七事变”后第一次遭到中国军队大规模成建制抵抗部队如此猛烈的打击,他们知道,光着脚踢到了钢板上。残兵败将退回攻击出发阵地后,一个个日军士兵被打得精神恍惚,吓得脸色煞白。但他们就是军国主义的炮灰,在军官们的枪口下,不得不向691团左翼进行包围,终因691团以猛烈的炮火压制,包围圈还没有形成就被炸得七零八落。691团的炮兵水准相当了得,炮弹就像长了眼睛一样,一炸就是一片,日军攻城部队大部被我歼灭。
次日,日军的援军陆续抵达,再一次把691团一营团团包围。战斗更加激烈,日军反复地攻击,反复地被打回来,所有参与攻击的日军个个灰头土脸,惊恐万状,始终没有突破我1营的防线。梅花镇的群众尽其所能,冒着枪林弹雨,前送弹药,后送伤员,全力以赴支援1营的官兵。官兵们深受鼓舞,愈战愈勇,誓与阵地共存亡。
这时,吕正操从电报中得知,53军已经渡过黄河了。师长周福成和旅长丛兆麟分别打来电报,命令丢下1营,带3营撤离追赶大部队。吕正操,这位东北汉子自然干不出来如此这般伤天害理的事情。他坚决不同意,随即派出3营7连,在团属重型迫击炮的掩护下,冲破围攻东门的敌军阵地,接应1营全体官兵突围。
10月11日黄昏时分,1营所有官兵在7连接应下,不等日军做出兵力调整,快速反应,成功突围。当1营撤离时,乔排长带领16名战士断后,端着机枪在城墙上来回跑着阻击敌人。他们一边战斗,一边向镇子里大声喊话:“乡亲们,日本鬼子进村是要杀人的,赶快逃命吧!”他们掩护着军民从东门陆续撤出。但是,由于这个镇子里当时还没有党的组织,群众对日军还心存侥幸,认为打仗是军队之间的事情,与老百姓没有关系,特别是还不曾听说,也没有体验到日军的残暴,大部分居民没有躲避战火,躲避屠城的动作,只有部分群众和担架队员随着部队撤了出来。
日军尸横遍野
691团的官兵们打了一个漂亮仗。吕正操将军回忆说,“这次战斗,敌人伤亡七八百名,我军阵亡1名连长、1名班长,战士20余名。”但《藁城县志》记载的却是:”敌阵亡800余名,打伤1200余名“。可以肯定的是,梅花镇阻击战是抗战之初,中国军队赢得的重大战果之一,是在当时简直让人们无法相信的奇迹之一。
1营突围后,吕正操告诉中共地下党员,时任代营长的沙克说:“军长万福麟跑远了,把我们丢给了敌人。这正是机会,就此脱离他们,北上找党,打游击去!”
当晚8点钟,吕正操在四德村集合部队。把营、连长们召集到一起,商议今后行动。吕正操严肃地对大家说:“我团的处境大家清楚。今天师长和旅长都来了电报,让我们丢下1营去赶他们。各位想一想,1营是我们患难与共的弟兄,难道我们能丢下他们不管吗?”大家看过放在桌子上的电报,都非常气愤,异口同声地说:“他们太狠毒了,再也不能跟着他们跑下去了!”特别是1营的几个军官更是火冒三丈,甚至是破口大骂。几个参加“东北武装同志抗日救亡先锋队”的连长激昂地说:“再不能跟他们往南逃跑了,应该趁机北上抗日!”“我们服从团长的指挥,请下命令吧!”“对,团长说怎么办,就怎么办!”
吕正操
看着这些在枪林弹雨中和他一起并肩打鬼子的亲密战友,吕正操充满信心地说:“现在主力跑远了,如果我们要去追赶他们,就有被敌人包围的危险。依我之见,摆脱当前之敌,到晋东北去。至于以后如何行动,我们到那里再做商量。”大家都同意立即回师北上,然后就在地图上选定北去晋县的小樵镇,在那里进行休整。吕正操又把几个党员留下来一起研究,决定通过“东北武装同志抗日救亡先锋队”发动和掌握群众,到小樵镇后再召开有士兵代表参加的会议,讨论北上打游击的行动计划。于是,部队于9点钟准时开拔,连夜开往晋县小樵镇。
梅花镇战斗,为691团留在敌后抗战创造了极其有力的条件,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但是,让吕正操没有想到的是,10月12日清晨,691团官兵撤离后,5000多日军包围了梅花镇,然后对梅花镇群众展开了疯狂的报复性大屠杀。他们到处杀人放火,老人、妇女、儿童,甚至妇女肚子里的胎儿也不放过,连续屠城竟达4天3夜,直到10月15日中午才撤走。
日军的烧杀抢掠,几乎把这个镇子毁掉。全镇被敌人杀死1547人,有46户居民被杀绝户,到梅花镇来的外地人也被杀死400多人。共计烧毁房屋、店铺600多间。
梅花镇战斗,以及敌人随后疯狂报复制造的屠城惨案,燃起了梅花镇人民的抗日烈火。不久,中共地下党员、藁城县东刘村人马玉堂为了替梅花镇被害的乡亲们报仇,在这一带组织起一支抗日义勇军。党的组织迅速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得以迅速恢复、发展和壮大起来。就连当地绿林武装李小贞部也与马玉堂的抗日义勇军联合,于1937年11月3日一举攻克了藁城县城。发誓要为梅花镇人民报仇雪恨的李小贞,连夜把生俘的40多名日军俘虏押赴到梅花镇惨案最大的现场“辘轳把水坑”一一斩首,祭奠死去的梅花镇人民。
1938年12月,梅花镇及附近村庄的67名青年组成梅花新兵2连,集体加入了八路军129师东进纵队。这个县的民众在党的领导下,相继组织起独立大队、石东游击队、县大队、农民大队等抗日武装,他们怀着民族仇恨,踊跃支前,英勇杀敌。1938年,藁城县被命名为“抗日模范县”。
三、具有历史意义的小樵改编
小樵镇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村镇,镇子四周筑有围墙。691团的官兵们在小樵镇休整了3天。吕正操在党的会议上主持讨论了部队整编和北上行动计划,召开了有士兵代表参加的官兵代表会议,他在会上做了重要的讲话。吕正操的讲话,犹如干柴烈火,立即与官兵们的意愿融合在一起。与会官兵们挥动着手臂,坚决支持部队北上抗日。
吕正操
吕正操站起来宣布:“根据大家的意见,全团立即回师北上!”会场上顿时掌声齐鸣,群情沸腾。吕正操大声地说:“从今天起,我们脱离东北军,成为抗日的革命队伍了!”又是一阵掌声、欢呼声。当时多数人希望部队改称红军,但因还没有与地方党和红军部队接上关系,就决定改称人民自卫军。会后,代表们把会议精神传达到全体官兵,即刻在全团掀起一股回师北上的热潮。
691团随即改编成3个总队,并由优秀党员和进步分子担任各级领导职务。
10月14日,吕正操召集全团官兵举行抗日誓师大会,断绝了同53军的一切电讯联系,正式宣布691团从即日起改称“人民抗日自卫军”,吕正操任司令员,部队官兵全部换上了自制的人民自卫军臂章。从此,吕正操率部正式公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独立自主,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道路。
老奸巨猾的53军军长万福麟,得知691团的改编后,苦于无法与吕正操联系,只好通过八路军总部和晋察冀军区给吕正操打电报,让吕正操带部队回洛阳。万福麟和程潜又用官职诱惑吕正操,下令委任吕正操为一战区游击第一支队司令。吕正操对此,根本不予理睬。
后来,吕正操率部继续向冀中腹地高阳一带进发。他们在中共地方党组织的有力支持下,部队得到大规模扩编,改编总数从1000多人发展到4000多人。
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
11月初,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与吕正操建立联系后,应吕正操的要求,得到八路军总部和毛泽东同意后,吕正操亲率人民自卫军官兵开赴平汉路西进行了一个多月的政治整训,建立健全了人民军队的政治工作制度。1938年5月,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将人民自卫军编入八路军第三纵队,并成立冀中军区,吕正操担任司令员。
吕正操将军之子吕彤羽
吕正操之子吕彤羽后来回忆说:父亲讲过,梅花镇战斗,东北军691团打得这么好,地下党做了很长时间的工作。在这场战斗里,主要的骨干和牺牲的骨干都是共产党员。当时我爸也入党了。所以,那个团的表现和其他东北军完全不一样。梅花镇战斗,应该说是共产党领导的东北军部队在同日军作战。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