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重耳之乱使晋国失去一统天下的机会

发布啦 0 0

公元前六三二年,即周襄王二十一年,晋文公五年,大败楚师于城濮的晋国,作王宫于践土,大会诸侯。“王命尹士及王子虎、内史叔兴策命晋侯为伯,赐之大辂之服、戎辂之服,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秬鬯一卣,虎贲三百人,曰:‘王谓叔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晋文公成为继齐桓公之后最没有争议的春秋霸主。此时,距流亡十九年,归国继为晋国国君尚不足五年。严格来说,从鲁僖公二十四年正月秦纳重耳入晋至此,仅四年另四个月。在这短暂的时期内,晋国至少发动了五场战争:辞秦师纳襄王、与秦伐鄀、侵曹、伐卫,以及这场赢得称霸的城濮之战。当我们赞美晋文公开创晋国霸业壮举时,一种不能让人释怀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深刻的思考:战争打的是国力。晋国如果没有雄厚国力的支持,无论如何都是不能赢得这场成为诸侯霸主的基础战争的。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春秋前期,无论用什么曲美之辞将如此巨大的成就仅归功于晋文公重耳,都是不能令人信服的。那么,是谁为重耳奠定了称霸诸侯不可或缺的经济基础和军事实力?

始封于周成王时期的晋国,历史在春秋初期发生了重大变故:经过几十年的国内战争,曲沃武公终于实现了代晋,而实现代晋的今武公于鲁庄公十六年被列为诸侯,次年即卒。重耳之父、晋献公诡诸可以说是后来晋国政治、经济的奠基者。晋献公之后、晋文公之前,真正实现统治晋国的国君只有晋惠公夷吾。若晋献公、晋惠公统治时期,国君无道,政治昏暗,民生凋敝,是没有可能为晋文公纳王称霸提供坚实的经济和军事支持基础的。常识告诉我们,晋文公重耳无论如何都不能在短短的三、四年间,使晋国达到成就霸业的实力。晋文公之所以能够实现称霸诸侯,晋献公、晋惠公必须是强大晋国的奠基者。那么,晋文公篡夺晋国君主地位,自然应该处于不义的评价地位上。晋文公称霸非但不是一件值得夸耀的功绩,从晋国历史发展的结果审视,其实是晋国走向崩溃的根源。

重耳是晋献公的长子,却不是嫡子。其母狐姬本晋近支在狄者,也就是流亡在狄的晋公子所生之女。郑叔瞻:“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重耳之所以取名为重耳以及骈胁的这种先天性畸形,说明重耳的母亲与晋献公之间血缘关系或在三代中。重耳的这个出身决定了他几乎没有作为晋国后嗣的可能性。然而,公子重耳不但成为晋国国君,还成了左右整个春秋历史走向的诸侯霸主。他是如何实现的?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71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