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笔者虎年第一篇文章,祝读者身心健康、阖家幸福,新的一年财运滚滚。本文的前5位评论者,将有惊喜福利。
75年前,即1947春节,正是阖家团圆之时,国民党徐州绥靖公署却有不少人过不好年了。
继不久前整69师在宿北遭遇围歼之后,在1月进行的战斗中,蒋军整26师、整51师和第一快速纵队,于枣庄、峄县相继全军覆没。
南京震怒了!参谋总长陈诚亲自来到徐州,从薛岳手中接过了鲁南的军事指挥权。
陈诚是蒋介石宠爱的将领,在指挥作战方面,确实有一套。
鉴于解放军善于各个击破,陈诚施行大兵团模式,兵团的8个整编师分为左中右三路,密集而又平行地向前推进;
三路军相互策应,不允许一两个师单独冒进,遇到情况,三路军相互靠拢。
陈诚的这个军事部署非常有效,华野喜欢采用的诱敌深入、对突出的一路进行围歼的战术,遇到陈诚的这种军事部署,一时之间,还真不太容易寻找到好的歼敌时机。
但按照这个部署开始行军之后,整74师师长张灵甫的心情却变坏了。
张灵甫心情变坏,并不是因为这个大部署不合理,而是他认为,这个大部署中的人事安排不合理。
在兵团的左中右三路纵队中,整74师和整83师属于中央纵队,而这支纵队的指挥官就是整83师师长李天霞。
安排李天霞做中路军指挥官,也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他比张灵甫的资历老,而且还曾经做过张灵甫的上司。
但张灵甫和李天霞虽然同为74军系统的老人,其实矛盾很深。
李天霞在原74军中,深得老军长王耀武赏识,几乎是王耀武每升一次官,李天霞就进步一次。抗战之前,李天霞压着张灵甫一头。
而张灵甫却认为李天霞没啥军事才能,带兵水平也不高。
王耀武高升后,74军军长出现空缺,王本人意嘱副军长李天霞接任,而张灵甫私底下积极串联反对,让57师师长施中诚补了缺,李天霞则改任100军军长,两人关系从此恶化。
施中诚离任后,张灵甫靠着宋美龄的关系(娶了宋美龄干外甥女)成功继任74军长。
现在李天霞再一次开始指挥张灵甫,张灵甫感到格外别扭。
但作为一个师长,张灵甫又能如何,他向老领导王耀武抱怨了一通之后,还是带着整74师进入山东。
很快,张灵甫的这个处境,迎来了一个转机。
当时,陈毅、粟裕因蒋军兵力过于密集,在鲁南找不到歼敌之机之后,把目光转向了第二绥靖公署的李仙洲兵团,并在莱芜对其进行了全歼。
莱芜战役令蒋介石大为震惊,随后,徐州绥靖公署被撤销, 薛岳、陈诚被调回南京,蒋介石决定自己亲自部署鲁南作战。
蒋介石自然不用亲临前线。很快,陆军总司令顾祝同飞抵徐 州,在这里设置了陆军总司令部徐州司令部,以接管鲁南的军事指挥权。
不过,大家都知道,顾祝同的这个徐州司令部,实际上只是蒋介石的命令传达所。
令很多人,包括蒋介石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是,这个传达所式的权力模式,为张灵甫后来的败亡埋下了隐患。
顾祝同接管鲁南之后,把麾下部队划分3个兵团,整74师被划到汤恩伯指挥的第1兵团。
现在张灵甫的直接上司是汤恩伯了,他似乎可以舒一口气。
但悲催的是,汤恩伯又把第1兵团划分为3个纵队,其中,第一纵队下辖张灵甫的整74师、李天霞的整83师和黄百韬的整25师。
凭借资历,李天霞再次成为第一纵队的指挥官。
对于李天霞来说,让他接任第一纵队司令官是不幸的。
一次,他对整83师副参谋长王仲模说:“张灵甫不愿听我指挥, 黄百韬卖老资格也不愿听我指挥,纵队司令官当不当没什么,这个仗不好打!”
这个时候,张灵甫虽然对李天霞非常不满,但总体来说,还是能够克制自己心中不满的。
但不久之后,一件事的出现,终于引爆了张灵甫心中的怒火。
蒋军进入山东,目标是共产党经营多年的沂蒙山区,1947年初,陈毅领导的山东野战军和粟裕领导的华中野战军,合编为华东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
经过几轮周旋之后,华东野战军主力撤至蒙阴一带待机歼敌。 顾祝同立即指挥大军,对蒙阴发动进攻,华野又离开蒙阴,向沂蒙山区转移。
蒙阴战斗后,整74师推进到蒙阴城郊的界牌,整83师推进到狮子山。
看到蒋军咄咄逼来,粟裕决定用4个纵队发动逆袭。
此时的华野,无论是武器装备上,还是兵力上,都和蒋军有很大差距。
所以这次逆袭,粟裕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是想在沂蒙山区分散动阵型严密的蒋军兵团,好寻找战机。
但华野4个纵队的逆袭,让李天霞大为震惊,他立即向第1兵团司令官汤恩伯汇报,有“十几个纵队”发动逆袭。
汤恩伯知道,华野全部也没有“十几个纵队”,所以对李天霞的报告只是一笑了之。
但李天霞的反应很强烈,他立即下令让整74师后撤20里,
自己的整83师也进行后退。
根据顾祝同、汤恩伯的部署,在行军中,为避免遭遇解放军 各个击破,各个师是平行推进,相互策应。
整74师、整83师的突然撤退,令他们附近的整11师侧翼完全暴露了。
汤恩伯并不知道战局的这个变化,情况非常危急!
幸好,天空上的蒋军飞机,发现了整74师、整83师的后撤,并立即报告给了汤恩伯。汤恩伯大怒,立即命令李天霞重返阵地。
军令如山,李天霞被迫下令,让整74师重新返回界牌。整 74师是重装备部队,短时间内来回折腾,士兵们个个疲惫不堪、 满腹牢骚。
因为李天霞的贸然后撤,让本来互为策应的蒋军,出现了漏洞。解放军抓住时机,歼灭了整83师130团,随后向整74师整57旅发动攻击。
整57旅刚到黄崖山一带,猝不及防,华野一举攻克了黄崖山,击溃整57旅。
张灵甫亲自指挥反击,战事趋于白热化,粟裕见分割歼敌战机已失,才下令后撤。
这一下,张灵甫开始向很多人抱怨李天霞的无能、耍滑头,声称要不是李天霞力主撤退,自己说不定就能歼灭对面共军3—4个纵队,并希望脱离李天霞的指挥。
李天霞最大的毛病就是好色
平心而论,李天霞虽然误判对面敌情,但他要求整74师撤回界牌,主要还是为老部队着想,生怕整74师真的误入华野埋伏圈。张灵甫的这一抱怨其实没啥道理。
公开抱怨上司,本来就—件很得罪人的事,更有甚者,张灵甫居然还把怨言告诉了蒋介石。
这一下,他得罪的就不仅仅是李天霞了,连鲁南的两个长官顾祝同、汤恩伯,也开始对张灵甫有了不好的印象。
之前,张灵甫在接任整74师师长后就格外跋扈,1946年12月8日,张嫌弃联勤总部给七十四师居然有日式旧卡车,大发雷霆,直接告到蒋介石那里,全给换成全新美式卡车。
顾祝同和汤恩伯对张灵甫的评价是“懒牛”,不肯用力,每次作战总是“鬼叫”。
不仅顾祝同,受到抱怨的李天霞,自然也不甘心,他指挥能力虽然不算很高,但口才一点也不比张灵甫逊色。李天霞的反击,自然是丑化张灵甫。
黄崖山战斗之后,由于张灵甫的告状,李天霞遭到处分,整83师师长职务被撤职留任,纵队指挥官职务被解除,由整25师师长黄百韬接任。
张灵甫终于摆脱了李天霞的指挥,但这不是他好运的开始, 而是他厄运的开始,因为他已经彻底得罪李天霞了。
李天霞师长职务虽然被撤,但依然暂时留任。在接下来的孟良崮战役中,这个仇恨最后终于断送了张灵甫的性命。
黄崖山战斗之后,整74师已经抵达界牌、垛庄,距离华野的后勤基地——坦埠已经很近了。
胜利似乎已经在向蒋军招手,上到蒋介石,下到张灵甫都认为,从垛庄出击坦埠,将是重创华野的好时机。
但在垛庄和坦埠之间,有一个孟良崮。张灵甫和他的整74师就丧生在了这里。
按理说,整74师携带不少重武器,这种部队在平原上可以以一当十,但一旦进入山区,其战斗力就会大打折扣。
而从垛庄开始,整74师就将进入崎岖不平的沂蒙山区,有20多年军旅生涯的张灵甫,对把整74师带进山区可能遭遇的困难非常清楚,所以他并不主张冒进。
据曾经在汤恩伯兵团负责情报工作的军统头目毛森晚年回忆:
孟良崮战役前,张灵甫曾经沉痛地对他说:“我是重装备部队,在平原作战炮火能发挥威力。陈毅部二三十万人打我,我也有能力应付。”
“现在迫我进入山区作战,等于牵大水牛上石头山,有人跟我过不去,一定要我死,我就死给他们看吧!”
既然冒进的并不是张灵甫,那么谁该承担这个责任呢?当然 是张灵甫的“上边”。
一开始,蒋介石思路是,周围部队以广阔正面推进,向沂蒙山区进行向心压迫。
根据蒋介石这个思路,徐州方面的作战部署,是让第2兵团在淄博方面进行主力决战,而第1、3兵团则是并列向沂蒙山区推进,对沂蒙山区外围据点进行“扫荡”。
其中,第1兵团沿着临沂至沂水之间的公路,进攻沂水,同 时对坦埠一带进行“扫荡”;第3兵团沿着蒙阴至南麻之间的公路,进攻南麻。
如果完成了这一系列“扫荡”,蒋军在沂蒙山区周围陈列了大量兵力,华野就很难围歼任何一支部队了。
但4个小时后,第1兵团司令汤恩伯却认为,坦埠山区是华野重要的后勤供应基地,华野依靠这个基地,能在沂蒙山区和蒋军持久作战,因此应该在进攻沂水之前,先让整74师进攻坦埠。
由最初制定的进攻沂水、“扫荡”坦埠,到现在先攻坦埠,再攻沂水,这个区别似乎不大。
但实际上,因为进攻沂水的部队停留在了蒙阴、界牌一带,只有整74师单独进攻坦埠,那张灵甫就太过于突出了。
而突出的部队,在行走不便的山区,是最容易被围歼的。汤
恩伯的这次调整犯下了致命的错误。
汤恩伯的这个调整,上报了徐州,也上报了南京。顾祝同、蒋介石都签字同意,算是准许了。
蒋介石还做了批示,要求张灵甫务必打下坦埠,提振国军士气。因为坦埠有华野储存的大量物资,如果能列出展览拍片,那么将会大大提升他的声望。
蒋介石的这个批示,又放大了汤恩伯的致命部署,后来顾祝同、汤恩伯、张灵甫都没胆改正。
其实,这个作战计划的漏洞,并非没有人看出来,实际好几 人都看出了新作战计划的漏洞。
例如张灵甫的老长官王耀武,当时王耀武已经调任第二绥靖 公署,在济南办公,对整74师已经没有指挥权限。但他依然对整74师非常关注,因为这是他一手带出来的部队。
因为第二绥靖区也在山东,张灵甫出兵后,第二绥靖区情报 部门发现整74师非常突出,而两翼非常空虚,完全是孤军深入。
他们立即报告给了王耀武,王耀武立即发电给张灵甫,让张灵甫停止前进。
张灵甫无奈地回答:“总裁亲自指挥,无法停止。”
有趣的是,孟良崮之战后,蒋介石把所有责任推给了顾祝同、黄百韬、李天霞,却只字不提自己严令张灵甫打下坦埠之事。
蒋介石在事略稿本中把责任全推给顾祝同
就在这次回电的两三天之后,张灵甫即命丧孟良崮。看着一手带出来的部队遭遇围歼,王耀武眼睛都哭肿了。
发现这个问题的不仅仅有王耀武,还有毛森。
毛森是一个资深情报人员,抗战时期,他就是军统骨干“一戴三毛”中第二“毛”,现在在第1兵团做情报工作。
毛森是个残酷的人,有“毛骨森森”的恶名,但做情报工作,他还是比较尽责的。
黄崖山战斗之后,他曾经对沂蒙一带的山区进行过视察,他知道这里道路崎岖,甚至支离破碎,普通部队都难以在这里展开,更何况是张灵甫的重装备部队
所以,当1947年5月10日夜晚,毛森看到了由蒋介石签字并且做出批示的作战计划时,他的第一反应是大惊。
毛森立即找到了汤恩伯,向他分析道:
陈粟部20万人都隐藏在坦埠附近,随时等待围歼蒋军突出的部队。
整74师出兵坦埠,沿途道路崎岖,还要穿过汶河,而两翼的整83师和整25师,距离整74师都有一段距离,山路难走,紧急支援一定来不及。
总而言之,进入山区的整74师,有被围歼的危险。
听了毛森的这个分析之后,汤恩伯才知道自己改变原来的部署,实际上是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
但根据计划,整74师明日凌晨就要出发了。更要命的是,新计划南京方面已经核准了,老蒋还做了批示,如果现在贸然提出改变,就是抗命!
怎么办?汤恩伯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现在报告给顾祝同已 经不行了,顾祝同的那个徐州司令部不过是个“传达所”,必须直接上报给南京方面。
半夜里打电话给南京是需要勇气的,但焦急万分的汤恩伯已顾及不了这些了。他拨通了参谋次长刘斐的电话。
刘斐
刘斐告诉汤恩伯:“这是最高统帅的决定,命令既然已经下达,无法更改!”
汤恩伯非常恼火,他要求向蒋介石汇报,刘斐告诉汤恩伯:“总裁已经休息了,不方便惊动他。”
几个小时后,张灵甫的整74师就要出发了,情况万分危急。
南京求救失败之后,汤恩伯只好向徐州的顾祝同求救。
深夜被吵醒的顾祝同,心里有些烦躁,他并没有认真地听汤恩伯的分析,只是告诉汤恩伯:“命令已经下达给各个师了,老头子还做了批示,你还瞎改什么,只管明天好好督战就行。”
顾祝同说得倒是轻松,但汤恩伯知道,一旦整74师出了问题,自己的麻烦又大了。于是一晚上,紧张焦虑的汤恩伯,四处打电话请示。
据当时在场的毛森后来回忆:“汤颇焦虑,一夜未睡,打了很多电话,都不得要领。”
从毛森的这段回忆可以看出,汤恩伯当时是真急了,但现在 的他也已经是无能为力了。
激烈紧张的孟良崮战役即将上演,在此之前,需要先简单交 代一下孟良崮一带的地形。
孟良崮今天属于沂南县,位于垛庄东北大约6公里处。
“崮”在沂蒙山区一带方言中是小丘陵的意思,传说杨家将麾下大将孟良曾经在这里练兵,故名孟良崮。孟良固主峰高575.2米,是那一小片区域的一个制高点。
孟良圄的东北即是坦埠,西南即是垛庄,所以这三点基本在 一条线上。
得知蒋军以整74师为中心,以整83师、整25师为右翼, 从垛庄一带向坦埠推进之后,陈毅、粟裕开始了紧张的讨论。
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围歼整74师的好机会!
当然,大家也知道,要围歼整74师并不容易。不仅整74师 实力强悍,而且整83师、整25师距离整74师也就不到十公里,另外两个兵团也就在这附近,随时都可能会赶上来。
如果围歼不能完成,反而陷入被夹击或者被反包围的境地,那就非常危险了。
但粟裕认为:整编74师是蒋介石嫡系中的精锐之师,曾被誉为“御林军”。把它歼灭了,将给敌人实力上、精神上以最沉重的打击,将宣示我能歼灭第74师,还有什么敌人不能消灭呢?
正是因为意义重大,机会难得,陈毅、粟裕终于决定,围歼 整74师。
决心下了之后,紧接着就是大规模地调兵,这是粟裕的拿手 戏。他命令9纵占领坦埠,还请陈毅给9纵司令员许世友下了死命令,要求必须坚守坦埠,不得后退一步。
在围歼张灵甫的这个“口袋阵”里,9纵的任务就是守住坦埠这个“袋底”。只有守住这个“袋底”,围歼整74师才有可能,
这个“口袋阵”的另一端,也就是张灵甫出发的地方一垛庄。粟裕把这个任务交给了8纵。
此外,他还命令1纵、4纵插入整74师与整25师之间,割裂两师联系;命令2纵、7纵从东南方向插入,阻挡东面援军;命令3纵、10纵从西北方面插入,阻挡援军。
粟裕的这个“口袋阵“部署好了,但还存在比较大的漏洞,即华野是从东北方向赶过来部署,而整74 师是从西南方向前进,而且西南方向还有多支其他蒋军部队。
粟裕在西南方向的垛庄只部署一个8纵,显然是无法守住这个端口的。
一旦整74师遭遇围攻,张灵甫强势突围,重新撤回垛庄, 就再一次回到了平原,围歼计划就付之东流了。
幸好,粟裕在西南又部署了一支奇兵,那就是王必成的6纵。但6纵当时正在鲁南作战,要回师沂蒙,沿途要遭遇蒋军6个整编师的拦截。
不久前,在第二次涟水战役中吃了整74师大亏的王必成,听到围歼整74师的消息后,立即率领部队向垛庄快速前进。本来沿途蒋军应该拦截的,但他们的指挥官不敢当即决定,而是向上峰请示。
等请示完之后,6纵已经离开了,再追已经来不及了。
报仇心切的6纵,行军速度惊人,据曾在6纵担任团参谋长 的袁捷回忆:
“不怕土顽阻拦,不怕敌机袭扰,克服困难,忍受疲劳,不埋锅造饭,不解背包睡觉,饿了就吃地瓜干、花生米。困了就坐下休息一下,继续前进……”
碰见6纵这样不要命的部队,整74师只能感叹自己命运的 不幸了。
在接下来的战局中,粟裕安排的这个6纵确实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6纵被视为粟裕的“神来之笔”!
粟裕已经布好了一张大网,等待着整74师这条大鱼入网
张灵甫并不知道前方有一只网在等着自己,但这并不一定会 让张灵甫陷入绝境。因为张灵甫清楚地知道,他面对的对手华东野战军,有10多万大军隐蔽在沂蒙山区。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稍有点常识的将领都知道,这个时候需要提前进行威力搜索,确定了对手的大致实力,才可以让主力部队大规模推进。
其实,从5月9日开始,张灵甫就派出了整51旅151团和整58旅一个营,对坦埠方向进行了威力搜索。搜索部队刚过了汶河,就遭到了华野9纵的猛烈攻击。
很明显,坦埠方向存在华野主力。但究竟有多少兵力,151团也无法确定。
然而,就在第二天,即10 日,第1兵团就下令让整74师向 坦埠发起主力攻势,而且出发时间是11日凌晨。
坦埠方向有多少华野主力还不清楚,就如此着急令整74师出发,汤恩伯的这个决策,让张灵甫最后避开危险的机会丧失了。
指挥重装备部队,进入道路崎岖不平的山区,而且不知道对 手的实力到底如何,张灵甫的愤怒是可想而知的。
但这个时候愤怒又有什么用呢?尽管他被外界视为蒋介石的宠将,但这个时候他无法向蒋介石申述,因为这样做不仅没有意义,反而会被蒋介石视为耍滑头。
他也无法向顾祝同申述,因为之前和李天霞的口角之战,顾 祝同早已经把张灵甫视为“懒牛”了。
接到任务后,他提前制定了军事部署,正在汶河一带进行威 力搜索的151团,占领孟良崮以西的303高地和505高地;整 58旅173团占领孟良崮一带高地。
这个军事部署,目的是为了掩护整74师主力向前推进。
张灵甫的这个部署是谨慎的,也是合理的:但当粟裕把大批 兵力调到孟良崮周围之后,张灵甫的军事部署再合理,都是没有用的,因为面对华野十几万兵力,一个整编师的任何军事部署,都无法扭转。
能够扭转战局的,应该是更多的部队一起向坦埠推进,即使 没有“更多”,哪怕有第1纵队的3个师也可以。
实际上,按照最初的作战计划,整74师与整83师、整25师,是要并列推进的。
如果3个师齐头并进,华野要想一口吃到3个师,这样难度就大了。甚至可以说,在短时间内,华野是无法完成这个任务的。
而华野敢于选择围歼,就是要利用其他部队一时间赶不过来 的时间差。
如果围歼耗时太久,让第1兵团的其他部队,甚至第2、第3兵团的部队也赶了过来,那样华野就要与蒋军进行决战了。现在的华野是不愿面对这种局势的。
幸好汤恩伯帮了华野一个大忙。在修改计划时,他除了决定 先攻坦埠之外,还决定整74师为主攻部队,整25师、整83师负责掩护整74师的左右两翼。
并列推进,这是个硬性要求;掩护两翼,这个弹性就大了。 后来事情的发展表明,整25师、整83师,把掩护两翼这个要求,进行了近乎喜剧化的应付,而这个应付,最终断送了整74师。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汤恩伯对作战计划的种种改变,似乎招招都是为了断送整74师。
汤恩伯是顾祝同的爱将,是一个铁杆的“反共”分子,从毛森的回忆也可以看出,当晚他也是试图重新改变自己这个计划的。
那汤恩伯为何这么做呢?最好的解释应该是决策失误,或者 受到某个重要人物的影响。
一个明显的证明是,战后汤恩伯终其一生,一直对孟良崮战役保持沉默,对孟良崮战役的责任,也不做任解释。
就这样,这个秘密随着1954年汤恩伯的去世,而被永远地带进了棺材里。
汤恩伯连夜给南京、徐州打电话,也反 应出他对张灵甫出兵坦埠的担忧。
但令人奇怪的是,10日的夜里,汤恩伯固然无法重新作出部署。但到了接下来的11日,及以后的几天,他完全有时间向南京请示,再次改变作战计划,让整74师撤退回垛庄。
如果汤恩伯这样做了,整74师就不会被围歼了。但遗憾的是汤恩伯焦虑了一个晚上之后,似乎突然想开了。
汤恩伯庆幸地想,毛森的那段分析,固然有道理,但华野不一定会捕捉到这个战机;即使捕捉到了,整83师、整25师若能及时赶过去支援,也许不会有问题。
再说,已经有南京方面核准的作战计划,岂能轻易改来改去。
而且要改计划,就是要推翻老头子已经批示的那个计划,这还了得?
算了,不改了。就按照这个计划执行吧!
整74师要出发了,张灵甫知道前面的山路支离破碎,他只好把辎重兵团留在了垛庄。
辎重兵团并没有因为没去孟良崮而逃过厄运,因为他们将凭借这单薄的兵力,在垛庄迎接华野8纵和6纵的攻击。
从5月11日开始,整74师开始陆续踏上去往孟良岗的这趟 死亡之程。
一路上,整74师偶尔会遭遇小股华野部队,但这并没有引起张灵甫的注意,他命令部队将这小股华野部队驱逐之后,依旧向前推进。
12日的红日,缓缓从东方的石头山里探出了头,按照粟裕的部署,9纵的任务是锁住“口袋阵”的“袋底”。 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因为守卫“袋底”,就意味着要正面迎击整74师的进攻。
9纵司令员许世友
这又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任务,因为“袋底”如果漏了,整个围歼计划都难以实现了。
粟裕自然不会选择一支普通的部队来完成这个任务,他选择 了华野9纵,这是一支光荣的部队,它的前身是当年威震齐鲁大地的胶东军区主力师;
而这支部队的司令员更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他叫许世友。
负责威力搜索的整51旅并不知道眼前的对手是谁,他们毫无顾忌地向9纵 的阵地发动了攻击。
许世友自然不会放弃这个与蒋军王牌师一较高下的机会,因此,这应该是一场恶仗。
然而,恶仗并没有出现,稍作抵抗之后,9纵就撤退了。因为这里只是9纵的警戒阵地,警戒阵地自然不是进行主力决战的地方,所以他们选择了战略撤退。
整51旅并没有因为9纵的撤退而停下来。相反,它继续进行追击。
清晨,弥漫在山间的薄雾,开始“卸妆”了,被薄雾笼罩着 的山间万物,开始裸露了出来。
在整51旅士兵的眼里,这里尽是石头,光秃秃的。而就在这一片光秃秃的石头背后,他们发现了华野9纵的阵地。
整51旅立即对9纵阵地发动了进攻,这不算是一场大仗, 因为整51旅只动用了一个152团。即使是152团,也没有用上主力。
饶是如此,152团强大的火力,依然令许世友印象深刻。他后来回忆道:“敌整51旅一部用排炮向我阵地轰击,攻势异 常猛烈。”
许世友的这个反应并不为奇,因为刚一开始与蒋军主力的对决,难免会对蒋军精良的装备感到震撼,而且整74师又是蒋军部队中装备最精良的部队之一,从火炮和美械数量来看,仅次于新一军和新六军。
在12日这一天,整74师投入战斗的不仅有整51旅的2个团,还有整58旅的172团。
3个团的投入,让整74师略有斩获,张灵甫终于弄清了,位于坦埠方向的对手,是许世友的华野9纵。
虽然在12日的战斗中,9纵前出阵地因遭受猛烈炮火被迫放弃,但许世友依然喜形于色:“张灵甫终于上钩了!”
和张灵甫对弈的真正棋手——粟裕,当然也知道这一点。他 更知道,“袋底“无论如何也不能被整74师突破。
为此,在12日夜幕的笼罩下,粟裕又把4纵调到坦埠,和9纵一起守住“袋底”。
4纵的前身是华中野战军第1师,司令员为陶勇。陶勇指挥作战英勇顽强,身先士卒,所向无敌,曾被人们誉为“拼命三 郎”,与叶飞、王必成并称第三野战军的三员“虎将”。
4纵的加入,决定了张灵甫不可能突破坦埠。
然而,此时的张灵甫并不知道对面华野兵力的变化,但他知 道,掩护整74师的两翼,兵力也是空虚的,整74师面临的局势是严重的,现在能够做的就是要快速攻克坦埠,避免夜长梦多。
13日上午,整51旅与整58旅,开始向9纵、4纵的阵地发 动正面攻击,而整57旅则进入山区,掩护整74师的侧翼。
虽然进攻有些进展,但张灵甫的眉头深深地皱 了起来,因为从俘虏的口中得知,华野1纵、4纵、8纵等多支部队,都已经赶到了这一带,粟裕将要在这里围歼整74师。
张灵甫开始确信,整74师已经陷入了重重包围,能够突围出去,只有寄希望于友军了。而友军究竟是否可靠,这正是张灵甫格外忧虑的。
按照第1兵团的军事部署,整74师是主攻部队,整25师、 整83师负责掩护两翼。
其中,黄百韬率领的整25师掩护左翼, 也就是在整74师的北面;整83师掩护右翼,在整74师的南面。
整25师的掩护被指为不得要领。当时,黄百韬把整25师的 主力,放在了北桃墟。这里距离垛庄约15公里,更严重的是,桃墟在垛庄的西北,而整74师主攻的坦埠在垛庄东北,方向上的差异,也让后来的救援变得非常困难。
整74师出动之后,黄百韬只是派出了一个团进入山区,掩护整74师左翼。但因为攻击不够顺畅,这个团并没有能够完成掩护左翼的任务。
李天霞被撤职之后,黄百韬成为第1纵队司令官。作为纵队指挥宜,黄百韬的掩护行动为何如此不靠谱呢?
原来在一周前,黄百韬才刚刚接任第1纵队的指挥权;10日那天,他才得到命令,要掩护整74师侧翼。所以他还没有来得及和张灵甫沟通,张灵甫就已经出发了。
除了沟通不畅这个原因之外,还有一些黄百韬没有说出的原 因。
在派系上,黄百韬的整25师属于杂牌军;在装备上,整25师是落后于美式的日式装备;在与蒋介石的亲疏上,张灵甫是蒋介石的宠将,而黄百韬不是。
因此,当让黄百韬接任第1纵队司令时,黄百韬是有顾虑的。他曾经向汤恩伯推辞:
“他(张灵甫)是美式装备,我是日式装备,怎么指挥人家?张灵甫比我聪明,战斗力比我强,怎能听我的?他的准备情况我也不了解,我不能负责指挥。”
后人不能从这段话而武断地推出,黄百韬对张灵甫有多大不 满,但至少可以看出,两个人的关系应该不是那么和谐。
如果说整25师的掩护是不得要领,那么整83师的掩护,则 完全就是耍滑头了。
根据汤恩伯的部署,当整74师出兵坦埠的时候,整83师也 要进入山区,至少用一个加强团占领孟良固东南的桃花峪,以掩护整74师右翼。
然而,李天霞并没有这样做。他把整83师主力部署在垛庄东南的青驼寺一带,这里距离孟良国非常远。
这还不算,李天霞还玩起了欺骗,他让整19旅57团的一名团附,率领一个连,带着一部报话机进入山区。
显然,李天霞要用这一个连和一部报话机,充当掩护部队。 而且李天霞的这一招,居然骗过了汤恩伯和张灵甫。
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按照正常思维,谁也不会想到,李天霞居然会用一连带着报话机,来代替加强团啊!
战争不是儿戏,掩护右翼的重要性,李天霞是非常清楚的, 但他居然就这样做了!是为了保存实力,还是为了报复张灵甫,或者两者都有,后人不得而知。
但有一件事可以确定的,李天霞这样做,让整74师的右翼空虚了,这个结果是灾难性的。
因为右翼的空虚,方便了华野对整74师的围歼;当整74师遭遇围歼时,整83师一时之间也无法快速赶过来,帮助整74师突围。
情况更严重的在垛庄。
垛庄
如果仅仅是两翼空虚,整74师也许还不至于陷入绝路,因为如果战事不顺,他们还可以退回垛庄。
但令张灵甫没有想到的是,垛庄的情况也是非常不妙。
垛庄是围歼整74师的另一个“袋底”,而且这个“袋底”之 外就是平原,背后是大批蒋军部队,一旦整74师退到垛庄, 就如鱼人大海,围歼计划就会付之东流。
为此,粟裕用8纵、6纵来封锁垛庄。因为6纵从鲁南还没有及时赶到,所以占领垛庄的任务就落在了王建安率领的8纵肩上。
8纵从孟良崮的南面由东北向西南推进,行军过程中,他们 遇到了李天霞的那个带着报话机、冒充一个团的连队。
8纵并不知道这个连队居然还承担着掩护右翼的重任,他们轻而易举地歼 灭了这个连队。
这样一来,整74师的右翼彻彻底底地消灭干净了!
8纵继续向前推进,箭头直指垛庄,其侦察部队已经推进到 垛庄。
蒋军天空中的飞机,发现了这可怕的一幕,并立即报告给了第1兵团司令汤恩伯。
当时,整83师整19旅第57团,驻守在垛庄东侧的老猫窝。 汤恩伯立即打电话给57团团长罗文浪:“据飞机报告,垛庄已有敌军,究竟如何?”
罗文浪回答:“垛庄并没有敌军,现在驻守这里的是整74师的辎重营和通讯营。”
罗文浪的这个回答,不仅给垛庄,也给老猫窝,带来了巨大 的灾难。因为既然垛庄并没有发现敌军,汤恩伯也就放心了。
12日深夜,8纵对垛庄东侧的老猫窝发动了攻击,4个小时之后,57团的第2营、第3营先后被8纵歼灭。老猫窝已经守不住了,罗文浪被迫带着团部和1营,撤离老猫窝。
罗文浪撤出来之后,并没有和57团所在的整83师整19旅
靠拢,而是向东北山区挺进,一头扎进了粟裕布下的包围圈,最后这个团和整74师一同被歼,罗文浪被俘。
得知57团失去了老猫窝之后,李天霞着急了,他立即命令整63旅,外加4辆战车,占领垛庄南面的高地。
李天霞的这个行动快速的,也是及时的。13日这天,垛庄牢牢掌握在了整63旅手中。
如果垛庄后来没有再次发生变化,这次李天霞的快速反应, 应该是可以给他加分的。但情况很快发生了变化,因为被誉为粟裕“神来之笔”的6纵,玩了命地奔跑,终于在14日到了垛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孟良崮战役中,华野8纵和其他的多支纵队,都是从东北山区向西南推进;只有6纵从鲁南赶来,从西南向东北出击。
这两个方向上的差异,所产生的结果就是,6纵、8纵从两个方向夹击垛庄。
夹击,就意味着要两面作战,这是任何一个将领都不愿意看 到的。
李天霞开始犹豫起来,如果迎战,一个整83师应对华野两个纵队,难度是相当大的。
更危险的是,如果临蒙公路被切断,整83师要想撤退都难了。
如果放弃垛庄呢?那就意味着把垛庄让给华野,整74师后 退之路就被掐断了。
李天霞的心里在反复权衡,最后保存实力、报复张灵甫的心理,逐渐占据了优势,他下令整63旅撤出垛庄。
实际上,不仅李天霞心里在挣扎,整83师的那些参谋幕僚们也在挣扎。
所以当李天霞下令从垛庄撤退时,师部的幕僚们个个面面相觑,因为他们也清楚地知道,撤退意味着什么。
整63旅从垛庄撤退之后,垛庄就剩下整74师的辎重兵团了。这个辎重兵团当初就是因为在山区行军不便,而被张灵甫留 在了这里。
辎重兵团兵力非常少,华东野战军几乎没有怎么攻击,就占 领了垛庄。辎重兵团部分被歼,部分被俘,最后只剩下团长黄政率领200多人,逃进了山区,和整74师主力会合。
就这样,垛庄失守了,张灵甫后退之路被掐断了。等待他的将是全军覆没的局面。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