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我的妈妈是一名小学老师,17岁高中毕业后就骑着一辆二八杠自行车,带着铺盖卷到处代课,哪个学校缺代课老师 她就去哪个学校。后来又逐渐成为民办老师,自学考上师范顺利转正。母亲一直在村里小学教书
母爱似大海,胸怀悠远
,小学五年,其中三年都是妈妈教的,受母亲影响最多。如今在外工作,每次和母亲视频,心情就很舒畅。我眼中闪光的她永远是我的妈妈。
《读懂母亲》
母亲是一本书,一本耐人寻味的书,一本穿越岁月年轮的书,一本智慧与启迪的书。读懂母亲,要用尽一辈子的光阴,慢慢品味关于母亲的点点滴滴。
童年时读母亲,读的是母亲的形。记得写的最多的作文就是——《我的妈妈》,仿佛都有固定的格式。先写一下妈妈的外貌,然后是妈妈的职业、性格,妈妈是如何的勤劳节俭、操持家务……这就是我记忆中的作文,和老师的指点、作文书的套路有很大的关系。但这却是我第一次真正的读母亲,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似乎刚刚建立起了自己的世界观,对于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是肤浅的、表面化的,包括母亲。母亲就是我心目中美好的形象,不胖也不瘦、和蔼可亲,说话低声细语,每天尽职尽责的照顾着我的饮食起居,我也理所当然的享受着母亲给予我的一切。
长大后读母亲,读的是母亲的声。母亲不是一个唠叨的人,但说的每一句话都很中听,都在时刻鞭策着我。记得那是一个雨天的下午,我刚刚睡起来,想着第二天就要去上初中了,心里不禁畅快起来。母亲给我端了杯水进来,第一次很郑重的要跟我说件事。说到我的表姐、表哥,说到他们了不起的父亲,可以给他们安排体面的工作,而我的父亲不过是一名普通的工人,我的一切需要自己去努力争取。母亲说的很慢,像是在给我讲故事,告诉12岁的我一个简单的道理。窗外的知了一直在闷声叫着,从那一刻起,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可以做一些事情了。母亲的教导就这么珍藏在我的记忆深处、陪伴我到高中、大学、工作,每一次累了的时候,就会想起母亲温柔的话语,是母亲的声音催促着我跨越人生的一道道坎儿!
最近读母亲,是在我当了母亲之后,读的是母亲的爱。坐月子时,母亲不远千里的赶来,用心照顾我和儿子。顾及到老公第二天要上班,执意晚上和我一起哄孩子。其实一直都是母亲在哄,为的是让我多睡一会儿。白天不仅要做好一日四餐,更要安慰有点产后抑郁的我。那时的我仿佛被关在一个精致的鸟笼里,找不到天空,是母亲,用她的耐心与细致告诉我怎么做一个合格的妈妈,如何从照顾孩子的日常中体会到快乐。儿子两个月时,为了照顾家中的奶奶,更为了我身体上和精神上的恢复,母亲带着我和儿子回到老家。那时爸爸和弟弟都在外工作,邻居们说,你们四个人真是四世同堂啊!奶奶已经87岁了,儿子还在襁褓中,剖腹产后的我还没彻底恢复,是母亲,处在上有老、下有小的漩涡中,毫无怨言的担负起照顾一家人的职责。每天变着样的在饭菜上下功夫,闲暇时招呼我和奶奶一起给儿子做纸蝴蝶,然后用秸秆穿好,挂在里屋顶上,找一根线绑在儿子的小脚上,儿子躺在炕上,小脚一动,蝴蝶跟着飞,儿子开心的笑,全家人都跟着笑。乡下人讲:“亲了小的,忘了老的”。妈妈没有疏忽奶奶,做好饭,依旧最先给奶奶端好,盛面条时,让我最后给奶奶盛,说剩下的面条煮的软,老人吃着舒服。在老家的四个月,随着儿子一天天长大,我的抑郁一扫而光,悠然自得,老少同乐。这也是上大学以来,我和母亲相处最长的一次,没有争吵,没有分歧,只是每天看着母亲忙碌的身影,再一次的读懂了母亲,读懂了亲情、读懂了爱。
如今,人生的书签定格在这一刻,孩子已经四岁了,母亲经常从千里之外给我们寄来包裹,儿子的衣服、鞋子,我爱吃的家乡美食。去年冬天,母亲竟然给我寄来了她亲手做的馒头、包子,说是天气冷,以后可以半个月寄一次,我就不用蒸馒头了。吃着妈妈牌儿的馒头,我忍不住掉下了眼泪。母亲对我的爱真是细致入微啊,远在他乡的我不知怎么去回报。母亲常说,我们的平安幸福就是她最大的快乐。不能经常陪伴母亲的我,唯有认真工作,努力经营我们的小家才是对母亲最大的回报。
母亲这本书,我还没有读懂,没有读透。我想,读懂时会是几十年后,年老的我,煮上一壶茶,儿孙绕膝,围坐在沙发上,听我讲述我的母亲,描述母亲的外貌、回味母亲的话语、体会母亲悠远绵长、启迪人生的爱……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