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自私的人活的越好,你至今为止活的这么憋屈就是因为你太懂事了。
学着做一个自私的人吧。
1、戒掉“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的人,在职场上,总是会承担本不用自己承担的工作;
在生活中,总是牺牲自己的感受和利益去成全别人,让别人开心。
这样的行为,或许会让别人觉得“你这人真好,真无私”,然后呢?
多数人并不会多么领你的情,反而,久而久之他们会认为那些都是你应该做的。
不要再把别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了,多考虑考虑自己吧。
每个人都是第一次做人,凭什么总是要你无底线的忍让和“无私”呢?
2、不要管别人怎么想
我以前特别不好意思拒绝别人,很多事情哪怕自己承受损失,硬着头皮也要满足别人的要求。
后来认识了一个朋友,他跟我完全相反,权衡利弊之后,该拒绝的事情就拒绝得很干脆。
我问他,这样直接地拒绝别人,难道你不担心对方会对你有想法吗?
他不以为然地说:“我管他怎么想呢,跟我有什么关系。”
这句话真是醍醐灌顶,让人豁然开朗。
是啊,很多时候你就是想得太多了,总是担心别人不高兴怎么办,别人有想法怎么办?
其实大多数人对你的看法和态度都是无关紧要的,这世界这么多人你怎能一一满足呢?
是否在意对方的感受——取决于你权衡利弊之后做出的判断。
3、拒绝无效社交
生活中大部分社交都是“无效社交”,除了浪费你的时间、金钱、精力之外没有任何用处。
比如宝贵的周末,你可以用来陪伴家人或者好朋友,要么自己轻松宅家休闲。
是时候给人际关系来一场断舍离了。
拒绝掉无效社交之后,你会发现:
时间和精力都用在自己真正在意的人和事情上,不仅没有什么损失,人生反而活得更高效了。
4、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
人终究都是为自己活着的,你所作出的每一个决定,其后果都得由自己来承担。
但如果你总是受别人的影响,因为担心别人的看法而去做决定,而这个决定可能并不是你真正想要的。
比如有些人因为担心别人的指指点点而匆忙结婚,生娃,后来并不幸福,曾经影响你决定的那些人,会承担你不幸福的责任吗?
肯定不会。
旁人的看法只能当做参考,最终下决定并且承担结果的还是你自己。
5、足够看得起自己,尊重自己
30岁之后我越来越懒得为一些“面子”而去花钱。
因为我觉得,所谓的“面子”其实是别人的需求。
曾经,总是希望自己能在别人眼里的形象好一点,本质其实还是不够“看得起”自己。
如果足够看得起自己,尊重自己,那么自己的外在,或者说“形象”,就变得不再重要。
想明白这一点,你会少花很多“形象”、“面子”的钱。
把钱节省下来用在自己真正喜欢的地方,它不香吗?
6、别再那么“懂事”
我一直觉得“懂事”是一个很恶毒的词汇。
懂事的本质,就是让你“受委屈也不要叫唤”。
吃亏还不够,必须吃哑巴亏才行。
让你“懂事”的人,言外之意就是不许你去争取你自己应有的利益,甚至让你牺牲自己的感受去成全别人的无限索取。
试问哪个人是主动“懂事”的?不都是一次次被压榨、被索取、被损害之后的被迫懂事。
别再那么懂事,学会愤怒,学会伸张自己的权益,你没有错。
7、按照自己的节奏做事
父母那一辈的人经常这样教育子女:
“在什么年龄做什么事。”
所以——
十几岁懵懂美好的感情被斥为洪水猛兽;
大学一毕业就催着你赶紧找对象结婚,最好30岁之前生三娃;
“三四十岁人到中年你就别折腾了,什么创业什么理想你都这把岁数了怎么还这么幼稚;”
“都二十多岁了/三十多岁了怎么还穿帽衫,买手办,看漫画呀你是小孩子吗?”
我想告诉你,这些规训,统统不需要听,更无须害怕也不必遵从。
总有人喜欢把年龄作为人生的说明书,还说只有这样的人生才是合理的。
没必要,你可以把这个说明书撕掉,让人生按你自己喜欢的节奏来。
8、不用改变你自己。
作为一个性格内向的人,以前经常被讲“这样在社会上吃不开”。
以前还会为了这个性格的短板而焦虑,现在想开了,随便,爱谁谁,我就这样。
不想去痛苦地“改变”性格,去做那些让自己别扭的事情,说言不由衷的话。
更应该做的事情是:
让自己变强大,强大到可以用自己舒服的方式活着,就可以了。
讨论
现代社会,人就应该自私一点,才能活得开心快乐。
这个说法你同意吗?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