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个舱段在1998年发射升空,至今已经运行了20多年时间,而第一批宇航员进驻国际空间站的时间是在2000年,从那时候开始宇航员就开始进入轮换阶段,保持国际空间站一直有宇航员驻守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国际空间站也不断扩建,建成的国际空间站重达400多吨,内部空间超过一架大型客机。由于国际空间站是16个国家共同参与建造、运营的,所以在国际空间站内的宇航员国籍很多,不仅仅是美国、俄罗斯,还有日本、欧洲等一些国家的宇航员也进入过国际空间站内生活、工作。目前在国际空间站生活、工作的宇航员有7名,其中4名宇航员来自美国,1名宇航员来自德国,还有2名宇航员来自俄罗斯。
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宇航员在完成了太空任务以后,就会乘坐飞船返回地球,与此同时,新一批宇航员也会择机乘坐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按照计划,现在与国际空间站相连接的联盟-19号飞船将在2022年3月30日返回地球,会将3名宇航员带回地球,其中一名是美国宇航员马克·范德·黑,还有2名俄罗斯的宇航员。由于现阶段俄罗斯在国际空间站内的宇航员只有2名,而这2名宇航员将在月底返回地球,也就是说俄罗斯的宇航员将全部返回地球。这就耐人寻味了,为什么俄罗斯要将全部宇航员都带回地球,而不是让一名宇航员驻守国际空间站。
结合前段时间俄罗斯发布的一段模拟视频,让人不得不联想到国际空间站是不是留不住了。在模拟视频中,俄罗斯的宇航员关闭了部分阀门,还模拟了俄罗斯的舱段与国际空间站分离的过程。由于国际空间站是由美国和俄罗斯主导的,整个国际空间站大体上可以分为美国舱段和俄罗斯舱段,其中俄罗斯的舱段负责国际空间站的飞行姿态,包括轨道的调整等,而美国的舱段主要负责为整个国际空间站提供能源和生命保障,俄罗斯舱段的部分电力就是由美国舱段提供的。
鉴于之前发布了这样的视频,再加上现在俄罗斯的2名宇航员将在月底全部离开国际空间站返回地球,所以有一些人可能担心国际空间站可能要“分家”了。一旦国际空间站真的“分家”,那它的轨道可能就没法保持,它的飞行高度将不断下降最终坠落地球,也就是说,如果俄罗斯舱段脱离后,美国舱段就无法独立存在。之前俄罗斯就称,如果离开俄罗斯,那国际空间站可能就会掉下来,可能在美国或者欧洲境内的某个地方。
国际空间站真的能“分家”吗?
国际空间站作为一个大型的国际合作项目,想要“分家”结束合作其实还是非常困难的,太空合作前景还是“乐观大于悲观”的。在之前美国和俄罗斯就时不时闹别扭,有时候也称要结束合作,但结果并没有结束。例如早在2014年美国就曾经立法想在2019年以后停止使用俄罗斯的RD-180火箭发动机,但在2015年年底取消了这一禁令,现在美国的一些火箭仍在使用俄罗斯的火箭发动机。这是因为美国和俄罗斯在太空技术、产品配套、产业合作等方面都存在“共生性”,没法完成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就像国际空间站的轨道由俄罗斯舱段负责调整,电力由美国的舱段负责提供,如果真的“分家”,对于双方的舱段来说,无疑会是巨大的挑战,弄不好双方的舱段最终都会直接再入地球大气层烧毁。
其实,俄罗斯脱离国际空间站“单干”的想法可能由来已久了,在国际空间站不断出现老化等问题的情况下,俄罗斯之前已经多次提出构建独立的本国空间站的想法,并不是现在才想“分家”。按照计划,俄罗斯可能在2025年开始就不再参与国际空间站的项目,建造自己的空间站。按照设想,俄罗斯轨道空间站(ROSS)采用全新的设计,将以新发射的科学号实验舱为基础舱段,计划在2025年左右陆陆续续将其他的功能舱和节点舱发射升空,最终构成独立的空间站。其中科学号实验舱是去年发射升空的,现在与国际空间站连接着,所以有一些人就认为,俄罗斯现在已经做好国际空间站“分家”的准备了,一旦分家,理论上来说,科学号实验舱可以直接充当新空间站的基础舱段。
不过,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虽然俄罗斯确实是具备建造空间站的技术,他们有制造各种舱段的经验、技术储备,也有能够将20吨重的舱段直接发射升空并实现在轨对接,但缺乏足够的资金来维持空间站的建造以及运营。因为建造空间站本身就耗资巨大,而运营阶段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之前的和平号空间站每年就需要消耗3亿美元左右,当时俄罗斯就没法维持了,所以俄罗斯想单独建造、运营一个独立的空间站,真的非常困难。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