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容易累及关节滑膜,导致关节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
同时也会引起受累关节周围肌肉萎缩,进而导致肌力下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类风湿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中年女性发病为多,高发年龄为40~60岁,女性发病率为男性的2~3倍。
类风湿关节炎有哪些症状?
①晨僵:早上起床时,关节长时间僵硬,如粘稠感等,适当活动后逐渐消失,见于95%的患者。
②关节炎或压痛:为早期症状,常发生在腕关节。掌指关节和近端(离心脏越近越近)指间关节;疼痛的特点是:对称。持续。时轻时重。
③关节炎:常见于腕、掌、近端指间、膝关节等关节,主要是关节积液、关节周围软组织炎症、滑膜慢性炎症。
④类风湿性结节:关节隆突及皮下受压部位,大小不同,对称,无痛,结节质硬。
⑤肺部:肺间质纤维化,肺部CT需要定期复查。
⑥干综合征:口干。
如何预防类风湿关节炎?
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采取“治未病”的防治思想,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强调预防为主:
01
提高自身免疫能力
提高自身免疫能力是预防和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方法。
如中药选扶正固本、益气补肾的黄芪、当归、五味子、何首乌、女贞子、枸杞,能增强机体免疫力。
02
选用最佳季节进行防治
秋季是类风湿关节炎的多发季节,也是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最佳时期,根据多年临床实践经验发现秋季风湿免疫性疾病病情相对稳定,而到冬季病情则会加重,所以秋季治疗能够防范冬季复发及加重。
03
生活要规律
生活中避免过度劳累,正气虚弱,风寒湿邪可乘虚而入。因而,做到劳逸结合,适度休息是很重要的,也是预防疾病的首要前提。
04
适当功能锻炼
运动是防止肌肉萎缩、恢复关节功能的最基本、最积极、最有效的方法,如饭后步行、慢跑、体操、跳舞等,也是其他任何治疗和康复方法无法代替的,但要因人而异,循序渐进。
类风湿病人应远离风和湿
类风湿怕风、怕湿,它的直接原因是免疫系统自我攻击导致血管堵塞。大风潮湿的天气,可导致体温下降、血管收缩,会使类风湿病情反复或加重。秋季潮湿多雨,类风湿病人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避免接触冷水、冷物;
- 在空调房内,可用毯子遮盖肩、膝、脚等部位;
- 刮风下雨天尽量减少出外,避免淋雨、受凉感冒;
- 关节处要注意保暖,不要穿湿衣、湿鞋、湿袜;
- 每晚早点睡觉休息,每天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
- 多吃鱼,国外一些研究显示,每周至少吃两次鱼可能会显着减少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的疼痛和肿胀。
另外,由于类风湿病的早期症状与一些中老年常见问题相似,有不少人觉得自己年纪大了,有点小病小痛也很正常,就没重视起来,认为吃点消炎止痛药或是补钙的营养品就管用,耽误了初期最佳治疗时间,让自己更受罪。
在此要给各位提个醒: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终身性疾病,一旦您有上述相关的部分症状,建议您一定要及时就诊。
医案分享
患者:周某,女,67岁。
诉:双足趾关节疼痛2年余,双手近指和掌指关节疼痛伴晨僵10个月。曾按类风湿性关节炎间断治疗,效果不佳。
初诊:双手近指、掌指关节、双膝关节、右腕关节疼痛,遇寒加重,得热则舒。双手关节晨僵且持续1小时以上。伴见情绪低落,善太息。查双手近、掌指、右腕、双足趾关节压痛,右腕和趾关节肿胀。平时易于头晕乏力,面唇色白,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弱,二便调。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正常,血沉51mm/h,类风湿因子46IU/L,抗核抗体、抗角蛋白抗体、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均阳性,双手关节X片未见明显异常。
西医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
中医诊断:痹证
证型:肝郁血虚,寒滞脉证。
治法:疏肝养血,散寒通络。
方剂:逍遥散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柴胡、 川芎、 白芍、当归、桂枝、 细辛、通草、炙甘草、炮附子(先煎)、干姜、香附、蜈蚣、 鸡血藤、 桑寄生、 青风藤、薄荷(后下)、茯苓、 白术。
7剂,每日1剂水煎服。
复诊
7剂药后症状明显缓解,但晨起眼干,口干喜喝水,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弱,二便调,原方再加减。
柴胡、 川芎、白芍、 当归、桂枝、细辛、通草、炙甘草、炮附子(先煎)、干姜、香附子、蜈蚣、鸡血藤、桑寄生、青风藤、石斛、 薄荷(后下)、茯苓、白术。
15剂,每日1剂水煎服。再服15剂后关节疼痛基本消失。
三诊
症状完全消失,查血沉为12mm/h。后用六味地黄丸合上肾四味加减巩固治疗。随访至今无复发。
每个人情况存在差异,不可盲目按方抓药,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辩证指导下熬制服用。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