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纯受命,带贺子珍南下
1949年6月,方志敏的弟弟方志纯,刚刚被任命为中共江西省委副书记,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赴任前,毛主席同他进行了一场语重心长的谈话。
此时解放战争的胜利已成定局,中央决定把20多万解放军化为南下工作队。5月,华中局向中央发电,请求第二批工作队迅速南下,为此,中组部发了方志纯的任命。
图 | 方志纯
临行前,毛主席接见了方志纯。方志纯知道毛主席时间宝贵,便言简意赅地说:“主席,我马上就要走了,到南方去,回江西,今天向您辞行,还希望向您请教,请主席对我多提要求,多做指示。”
方志纯在毛主席身边工作已有数年,毛主席脸上露出笑容,嘱咐道:“你马上就要去南方,这很好嘛!革命过去是从南到北,现在从北到南。我们能在农村站稳脚跟,就是因为有人民群众的支持,进城后不要忘了这个传统,要保持共产党的本色,千万不要脱离群众。”
谈到江西省委几位主要领导同志,毛主席询问方志纯是否认识,然后风趣而幽默地说:“现在又是五湖四海啰,要团结各个方面、各个山头的同志一道工作……”
就这样,方志纯将毛主席的嘱咐铭记于心,准备南下。端午节后,南下江西的工作队便从北京出发了。临走之前,中组部部长李富春同志找来方志纯,又交给他一个特殊任务:到天津站把贺子珍、贺怡两姐妹带回江西去。此外,李富春嘱咐方志纯,要在途中照顾好贺子珍、贺怡姐妹的生活,到江西后,江西省委要妥善安排她们的工作。
列车很快驶入天津站,按照组织的安排,在站台上把贺子珍姐妹接上车。在南行的列车上,大家组成了一个快乐的革命大家庭,亲密无间地聊了起来。
图 | 贺子珍和贺怡合照
朱旦华是方志纯的妻子,但她与贺子珍、贺怡却是妯娌的关系。如今,贺子珍孤身一人;贺怡在毛泽覃去世后也是一个人;朱旦华在毛泽民遇害后,改嫁给方志纯。由于这层特殊的关系,她们三个人之间的话要分外的多。
列车越过华北大平原,进入秦淮大地、江南水乡。时任南京军管会主任的刘伯承,专门派人来接他们,早在中央苏区的时候,刘伯承与方志纯、贺子珍、贺怡等人就相互认识,老朋友见面分外亲切,欢迎大家在南京多休息几天,四处看看。
刘伯承告诉方志纯,火车少,交通不便,劝大家“既来之,则安之,急也没有用”。于是,方志纯干脆宣布放几天假,不过不能单独行动、起码要三个人以上作伴,还要牢记三大规律、八大纪律。
停留几天后,大家又踏上了南下的列车,来到上海。到达上海后,方志纯放下行李,就到华东局报到。华东局书记饶漱石临时住在上海大厦饭店,他高兴地握住方志纯的手。
接着,方志纯拿出了介绍信,交给饶漱石,饶漱石也是江西人,而且与方志纯是旧时,一见面便滔滔不绝谈起了家乡:“我们江西老家穷得很哪,打了这么多年的仗,国民党又在那里实行‘三光’政策,老百姓可弄苦了,看样子一下子也难以恢复元气!”
图 | 陈毅
作为江西人,方志纯听说了家乡的难处,决心在之后的工作中要加倍努力。第二天,方志纯回到旅社后,贺怡要求要和贺子珍去看望陈毅市长,方志纯拗不过,只得打电话请示陈毅。
在井冈山的时候,陈毅和贺子珍、贺怡是战友,得知她们要求见自己,马上表示同意,并在上海大厦摆了十来桌,把所有的队员都一起请了过去。
席间,大家频频敬酒,谈笑风生,陈毅十分幽默地说:“现在我们都改行了喽,不当兵去当‘老百姓’,只不过工作重点从农村换到了城市,我们‘土包子’要适应这个转变呐!”大家纷纷表示认同。
来到南昌后,贺子珍、贺怡脸上露出笑容,朱旦华问丈夫到了哪里,方志纯感慨地说:“是南昌,是南昌,尽管战争留下的创伤还很严重,老百姓的生活也不容易,但好在时代不一样了,这座英雄的城市毕竟还是翻开了新的一页……”
后来,贺子珍担任省妇联副主任,贺怡担任吉安地委组织部长,10 月,贺子珍被调到上海市委组织部工作。在上海,陈毅对贺子珍给予了关照,派最好的医生为她治疗,后来还请她住进了自己的住宅。
时隔22年,重逢前的感伤
直到1959年,毛主席从曾志那里听说,贺子珍正在南昌静养,便决定与这位故人见上一面。
在庐林别墅幽静的内厅里,方志纯应召而来,毛主席一边抽烟一边凝神深思,语气和蔼地对方志纯说:“我要请你办件事情,这件事情不要声张出去……”
图 | 毛主席
说完,毛主席返回书桌,取了一封信递给方志纯,示意他打开看看,方志纯拆开手中的信封,匆匆扫了一眼,立即问道:“什么时候?”“马上”。
一辆黑色的轿车绕下庐山,往南昌方向疾驰,又从南昌坐轿车赶往九江。
信送到了贺子珍的手里,在不满三小时的旅途上,贺子珍一遍又一遍地对自己说,快到了,二十年了,分别了二十年了,那个曾无数次出现在自己脑子里的人,如今真的要见到了……
二十年前,贺子珍孤身前往苏联,小柳瓦出生几个月就因病夭折,为此,贺子珍忍痛将爱子埋葬在了异国,多亏毛岸英、毛岸青兄弟的陪伴,才让绝望中的贺子珍有了一丝安慰。
得知贺子珍在苏联的境况后,毛主席难过地低下了头,他知道,要治愈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还得需要孩子,便决定将身边的娇娇送到苏联,陪伴在妈妈的身边。
几经周折,娇娇安然无恙地来到了妈妈身边,对贺子珍来说,娇娇的来到就像一贴治疗心灵创伤的良药,贺子珍脸上的笑容渐渐多了起来,她高兴地将女儿搂在怀里,抱了又抱,亲了又亲。
图 | 贺子珍和娇娇(李敏)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残酷的苏德战争,又将贺子珍推进了灾难的深渊。贺子珍和孩子们随着避难的人流,退到了伊万诺夫城,这是一个距离莫斯科几百公里的中小城市。
由于战争的原因,交通阻塞,造成严重的物资匮乏。在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冬,除了娇娇之外,贺子珍还要照顾毛岸英、毛岸青两兄弟,为了维持最低的生活,她不得不替别人缝补衣裤,织毛衣、袜子。
然而,不幸的事情接踵而至,在严寒和饥饿的双重打击下,五岁的娇娇得了和当初小柳瓦一样的病,这让贺子珍不寒而栗,她无法再承受一次失去孩子的痛苦了。
得知娇娇被保育院长送进太平间旁边的屋子,贺子珍二话不说,一股脑的冲了进去,将奄奄一息的娇娇揣在怀里,抱回了家。为了治好娇娇,贺子珍变卖了身边能卖的东西,换回了救命的冰糖和牛奶。
终于,在贺子珍的悉心照料下,娇娇的病情有了好转,脸上开始出现了红晕。然而,娇娇的病才刚有好转点,保育院长便强行要将她接回,贺子珍希望再照顾女儿一段时间,便和保育院长发生了争执,甚至最后被送进疯人院。
后来,来到苏联的王稼祥得知了贺子珍的遭遇,并迅速将她的情况报告给毛主席,后来,王稼祥与苏方进行了几番交涉,终于使贺子珍离开了疯人院。
图 | 贺子珍在苏联
王稼祥对贺子珍说:“贺子珍同志,这几年你受苦了,我代表国内的同志向您问候!”刹那间,一股暖流滋润了贺子珍苦涩的心田,接着问道:“你们是从国内来的吗?”
“是的”,王稼祥的夫人朱仲丽一边回答,一边将削好的苹果递给贺子珍,贺子珍感激地看了朱仲丽一眼,摆摆手,朱仲丽又把苹果递给了娇娇。
积蓄在贺子珍心头的情绪刹那间全部爆发出来,她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唤着:“中国……中国……”,眼泪簌簌而下。于是,在毛主席的关切下,贺子珍终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
贺子珍回国后,她迫不及待地要为祖国的建设事业服务,除了自己学习之外,她还语重心长地鼓励女儿:“娇娇,你如今上学了,要认真地学习中文,也不要丢掉俄文。”
1948年,贺子珍带着娇娇从哈尔滨来到沈阳,眼看全国即将胜利,贺子珍迫切地向党组织提出希望立即出来工作的要求,组织经过考虑,将贺子珍调到财政部门工作。
贺怡得知贺子珍回国的消息后,去看望了久违的姐姐,姐妹俩彻夜长谈,互诉衷肠。
后来,在毛主席的授意下,贺怡将娇娇带到了爸爸身边,毛主席十分喜欢这个漂亮的小女儿,一声“爸爸”更是让他的心都化了,为此,他逢人便高兴地说:“我们家有个洋宝贝!”
图 | 毛主席
彭德怀:主席身体很好,你放心
毛主席给贺子珍写了一封信,大意是:“自珍(子珍),娇娇在我身边很好,我很喜欢她,望你保重身体,革命第一,身体第一,他人第一,顾全大局。”
收到毛主席托贺怡捎来的信笺,贺子珍看着上面的字迹,瞬时泪如雨下。作为一个革命战士,贺子珍始终记得毛主席的叮嘱,要顾全大局,而她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然而,尽管贺子珍和毛主席久未谋面,但对于这位当年井冈山的女将,一些过去的老战友却没有忘记她。1956年,彭德怀得知贺子珍的消息后,便特地去拜访了她。
这天,贺子珍刚刚吃过午饭,正躺在沙发椅上休息,贺海峰边拾掇碗筷,边有所察觉地说:“哥哥怎么还不回来?他早该放学了。”就在这时,贺春生急急忙忙走了进来。
同时,贺春生后面还跟了一位身材魁梧的男人,他皮肤黢黑,脸廓庞大,粗眉浓须,穿着普通,但却有一种大将的派头。他见贺海峰盯着自己看,便略带自嘲地说:“怎么,不认识吧,我叫彭德怀。”
贺子珍听到这三个字,慌忙站起身,迎了上去:“彭大元帅,大驾光临。”
“哪里,”彭德怀攥紧了贺子珍的手,真挚地说:“我是借机会专门来问候大姐的。”
对于贺子珍来说,老战友来看望自己,而且还是功名赫赫的彭大元帅,她的心情是十分激动的。见贺子珍不说话,彭德怀又说:“主席身体很好,你放心。”
图 | 彭德怀
贺春生听说是彭德怀,他知道彭德怀是朝鲜战场的总指挥,便提出要求:“彭伯伯,给我一支枪。”“枪可不准胡来,我给你一架飞机”,彭德怀用指头戳着贺春生的额角。
“几时给我?”彭德怀掰着指头,说:“今天不行,明天不行,就——噢,这个星期不行,下个星期保证给你。”贺春生连忙用指头勾住彭德怀的指头,摇了三下:“不给是小狗。”
“小狗不行,狗叫我不会,我只会学牛叫”,说完,彭德怀开怀大笑起来。
贺海峰兄妹走后,彭德怀表情渐渐严肃了,关注地问:“大姐,你要保重身体,有什么困难可以找我。”两人越谈越投机,在融洽的谈话中,时间悄无声息地溜走了,彭德怀抬起手腕,看看表说,“不早了,我该回去了。”
贺子珍一直把彭德怀送到大门口,推开门一看,不觉一惊:“你没乘车来?”彭德怀耸耸肩,“我这人喜欢随便走走,和百姓们聊聊,坐车反而不自由。”
贺子珍倚在门口,眼望着彭德怀穿过了马路。彭德怀言出必行,贺春生的希望没有落空,在星期一的午间,他收到了一个不小的邮包,里面是一架很逼真的小飞机。
时间回到1959年,庐山。时隔22年,在这里,贺子珍终于见到了毛主席,在“美庐”,贺子珍与毛主席只隔了一张茶几,相对而坐,常年积聚在心中的感情刹那间喷涌而出,贺子珍瞬间痛哭失声,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图 | 毛主席和贺子珍合照
毛主席见贺子珍只是哭,一句话都不说,便温和地说:“我们见了面,你光哭,不说话,以后见不到了,又想说了,你怎么办?”贺子珍抹抹眼泪,细细打量起毛主席:“你的身体大不如前了。”
毛主席摆摆手,对贺子珍说:“66岁啦,老了,比过去打仗都忙,你托娇娇捎来的糖姜,橙子皮很好,这东西有营养,傅医生说这是好药,既杀菌,又开胃……”
谈话间,毛主席问贺子珍当初为什么一定要走,贺子珍神情感伤地说:“是我不好,我那时太不懂事了。”接着,两人又谈论了女儿娇娇的婚事,毛主席同意,贺子珍也没有意见。
这次见面,他们谈了一个多小时,贺子珍离开后,毛主席嘱咐陪她一起来的水静说:“她很激动,还拿走了我三瓶安眠药,你要注意她的情绪,想办法把药拿过来,那药很厉害,吃多了会出事的。”
贺子珍没有想到,庐山匆匆一面,竟成为他们之间的永诀。
图 | 庐山
不朽的名字——贺子珍!
1976年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北京溘然长逝,这对贺子珍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她坐在电视机前,双眼失神地听着满城的哀乐,脸上却看不出一点表情。
原来,有时一个人悲痛到极点,是可以没有情感起伏的,贺子珍陷入到极大的悲哀、无限的思念中,这突如其来、无法抑制的感情冲击,再一次让贺子珍病倒了。
直到1979年6月,得知自己被增补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消息时,贺子珍高兴极了,党中央没有忘记她过去在革命斗争中做出的贡献,终于,贺子珍在这年秋天,踏进了自己几十年来魂牵梦萦的北京城,在老战友的纪念堂里久久停滞。
出发前,医生反复叮嘱贺子珍不要情绪激动,但当她真的到了毛主席遗体旁边时,滚烫的泪水就像开了闸似的,忍不住顺着脸颊流淌下来,她双眼模糊,久久不肯离去。
图 | 贺子珍在毛主席坐像前留影
后来,在北京住了一年多,贺子珍向中央提出要回上海,中央同意了她的请求,并特别批准她可以随意在北京、上海两地走动,还特地派专机将贺子珍送回上海。
1984年3月,贺子珍病情恶化,断断续续出现了体温升高的情况,市委立即将这一情况报告中央,中办马上派专机送来北京的专家,决定想尽一切办法挽救贺子珍的生命。
市委决定,无论付出多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要尽全力抢救贺子珍的生命,需要什么药都可以进口,需要调什么医生就调什么医生,总之最终目的就是救回贺子珍。
4月15日,孔令华当时正在家里辅导孩子作业,突然接到中办打来的电话:贺子珍病重,已经准备好去上海的飞机票,请李敏全家马上到上海。
得知母亲病重的消息,同样在病中的李敏脸色苍白,马上和丈夫赶到上海,来到华东医院后,李敏顾不得听医生介绍病情,直奔到了病床前。贺子珍呼吸急促,虚弱憔悴,李敏俯身对母亲说:“妈妈,你好吗?我们来看您看了。”
贺子珍双眼微睁,点了点头。不多时,贺敏学一家也从福建赶来了。后来,贺敏学一家和李敏一家经常到医院看望贺子珍,贺子珍退烧后,神志稍微清醒了一些,见大家全都来了,便说:“你们是不是怕我不行了?”
图 | 贺子珍和孔冬梅
然而,病魔无情,尽管全体医护人员尽了全力,贺子珍最终还是因为抢救无效离开了。4月19日,贺子珍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终年75岁。
4月25日,贺子珍的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龙华革命公墓大厅举行,大厅两侧安放着胡耀邦、邓小平、陈云、邓颖超、聂荣臻等中央领导送的花圈,遗体上覆盖着鲜红的党旗。
25日下午,贺子珍的遗体火化,中央派专机将她的骨灰运到北京,贺子珍的骨灰安置是邓小平拍板决定的,在其亲人的护送下回到北京,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图 | 贺子珍
26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了贺子珍逝世的消息,各大报纸都刊载了贺子珍逝世的电讯,并刊登了她的照片,介绍了她的革命简历,最后对这位红军女战士做了历史公正的评价:
贺子珍同志是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她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艰苦奋斗的一生。
贺子珍,这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这位最早上井冈山的女共产党员,终于走完了她坎坷不平的人生之路,含着微笑离开了人世。她的一生中有慷慨激昂、英勇悲壮的战斗岁月,有遭受磨难与不幸的艰难时光,更多的是心里流着血、眼里流着泪的沉默的悲苦日子。但是,人们不会忘记她,因为她为中国革命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她——一位平凡的女性,为中国革命流尽了身上的最后一滴血……是她,伴随毛泽东一起度过了中国革命史上最艰难的阶段,也是她,在革命胜利之后,为了大局默默忍受个人的悲苦,过着孤寂的生活。然而,中国革命的历史丰碑上却镌刻着一个不朽的名字:它就是——贺子珍!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