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持续更新
刘婵是刘备之子,在刘备兵败“”火烧连营”一蹶不振后不治身亡。刘婵继承刘备之位为蜀国皇帝。他将军国大事先后全权交于诸葛亮及蒋琬等贤臣。自己却无所事事。诸葛亮等贤臣相继去世后,刘婵无力把持国家大小事务,加上宦官当道黄浩专权。蜀国逐渐势败,后魏国伐蜀,刘婵投降,并举家前往洛阳。司马昭见刘婵毫无“野心”封他为安乐公主。
因此,在人们的印象中。刘婵给人是个碌碌无为的人。更被人们称之为:“扶不上墙的阿斗”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诸葛亮曾经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婵: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三国志】中也有这样的记载。说诸葛亮对陈赞刘婵:看来你超过了我对你的期望,我还有什么好担忧的呢,你可要努力啊!
诸葛亮不是阿谀奉承之人,刘备也不是不识人,所以我认为刘婵绝对不是历史书中说的那种碌碌无为的人。
此外,还有很多资料都说明,刘婵其实是一位有容人之量、头脑灵活、知人善用的君主。例如,刘备临终时嘱咐刘婵:“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刘婵果然视之如父,事事与之商量。从不加干涉。
另外,刘婵绝对算得上是一位仁善的君主。在他生活日益堕落腐化时,学者蕉周和老臣董允上述劝谏,刘婵也只是唯唯诺诺或不加理睬,从没有因为一怒之下大开杀戒,就这点而言刘婵就是中国历代帝王里,对大臣杀戮最少的一个了。
诸葛亮急于北伐时,刘婵对于蜀国的形势看得相当透明,他非常清楚魏蜀两国的实力不是在一条水平线上,又不好直接反对。只能规劝诸葛亮:“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座位安席,今又北伐,恐劳神思。”最后诸葛亮执意北伐。
诸葛亮去世后,刘婵仍能继续领导蜀国三十年,休养生息。单就从他能让皇权平稳维持这么久来看,刘婵并非史书上面评价得那么昏庸。
263年,魏军兵临城下,刘婵选择了投降,成为亡国之君。有人说,其实刘婵心里清楚如果蜀军要抵抗魏军,必然造成大量士兵和子民的死亡,甚至引来屠城之祸害。让百姓遭殃,最后刘婵选择了投降。
最后司马昭要想杀刘婵也是易如反掌,刘婵不会不明白这一点,要想保全一家老小的性命,就必须让司马昭觉得他是个懦夫,以此来给司马昭留下来“我无忧亦”的完美印象,成功保全了性命。在当时的环境下,这无疑是上上之选。
所以刘婵其实称得上是“大智如愚”的智者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