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新中国刚成立两个月。
周恩来总理在两个秘书的陪同下,沿中南海西岸散步,他俯身倚在栏杆上,若有所思地在想着什么。
“现在新中国已经成立,该给那些牺牲的战友和同志们找一块安静的栖身之地了。”
太平本是英雄定,未见英雄享太平!
想到这里,周恩来总理转身对秘书说:“你给吴晗同志打个电话,请他明天上午到这里来一下。”
图|周恩来总理
周恩来下令修建革命公墓
第二天上午,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乘坐汽车,来到中南海西花厅,周总理的秘书已经在等待了,吴晗推了推眼镜,与秘书握手寒暄:“总理正忙着呢吧?”
秘书回答:“正在批阅文件,总理昨晚就睡了不到四个小时,今天刚吃过早饭就又进了办公室,到现在还没动窝呢!”
秘书边说,边将吴晗请进休息室,等通报周总理后,再将吴晗请进周总理的办公室。
进屋后,吴晗主动向周总理伸出手:“总理,你好。”
周总理原本在忙着批阅文件,听到吴晗进来打招呼,他放下手中的笔,站起身来握住吴晗的手:“你好,吴晗同志。”
图|吴晗(左二)与周恩来(左三)合影
周总理热情邀请吴晗坐下来,像拉家常一般聊了起来,吴晗表示,如今北京要处理的事情有很多,市领导们忙得团团转。
吴晗深知周总理的忙碌,紧接着说:“不过,我们再忙也不能和您比,您是一国的总理呀。”
闲聊了一会,周总理直接开门见山地向吴晗说明:“这次请你来,主要是谈在北京建一座革命公墓的事。”
周总理表示,建设革命公墓并非小事情,而是一件大事情,决不可坐了江山,就忘记昔日为打天下而牺牲的英雄们,他站起身来,一边踱步,一边思索着。
他嘱咐吴晗:“在北京找一块好地方,建一座公墓,将烈士们的遗骨都迁进去。”
图|周恩来总理
对于革命公墓的要求,周总理主要提出三点要求:
第一,距离城区不要太远,交通要方便,这样群众也好组织纪念活动。
第二,环境优美一些,将来革命公墓建起来后,可以搞绿化。
第三,选址尽量不要占用农田。
周总理边交待着,吴晗拿起笔来,详细记下,等周总理说完,吴晗合上手里的笔记本,站起身询问:“总理,请问还有其他事情吗?”
周总理握住吴晗的手,真挚表示:“吴晗同志,我代表广大烈士家属谢谢你。”
他交代吴晗,不仅要尽快建设革命公墓,还要设法寻找烈士们的遗骨,等公墓建好后,再将烈士们的遗骨迁入公墓,到时候举行仪式。
由于周总理日理万机,国事繁忙,吴晗没有过多停留,离开西花厅的路上,他就在认真思索公墓选址之事,路上,吴晗有些急切,坐在车上还轻拍司机的肩膀:“开快点......”
图|吴晗
定址八宝山
回去后,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北京市政府秘书长薛子正、政务院典礼局副局长余心清、以及公墓筹备组的其他同志们,接连几日到北京郊外进行视察,寻找了不少地方,但都不怎么事宜作为公墓之地。
这天,几人来到北京西郊一个叫三王坟的地方,看完觉得还是不甚满意,就在大家准备离开时,远方有片苍翠树林引起了余心清的注意。
尽管树林里的枝叶已经有些枯黄,但松柏间还是透出一派苍绿来,颇有柳暗花明、生机盎然之势,余心清问,那是什么地方?
同行的人说,那处是八宝山,林子里露出来的部分屋顶,是褒忠护国祠,也称“太监庙”,里面还居住着一些老人。
吴晗、余心清等人瞬间到这个地方来了兴趣,这褒忠护国祠环境不错,交通条件还可以,缺点是搬迁工作较大。
图|八宝山
他们打算先去祠庙里看看,很快开车来到大门前,见门上的牌匾刻着五个金漆大字“褒忠护国祠”,周围苍松掩映,僻静清幽。
庙里住的老人都是当年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他们看着一群人来了,神色紧张警惕,不敢贸然走出来打招呼。
吴晗一行没有径直走进庙里去,而是先去庙外附近看看。一个拐弯处,他们看到一个老人正在费力地提着水桶打水。
随行的警卫员立马过去,帮老人的忙,吴晗趁此机会走上前,与老人聊了起来,几人坐在井边,聊起这褒忠护国祠的来历。
图|吴晗
明朝有一位司礼太监叫钢炳,靖难之役中,钢炳立下赫赫战功,皇帝为其赐名“钢铁”。
后来钢铁率兵作战,不幸战死沙场,皇帝下旨,将英雄钢铁葬在此处,为了保护钢铁的墓,皇帝下令修建了这座褒忠护国祠。
由于此处生产红土、白土、耐火土、马牙石、沙石、板石、青灰、黄桨八种矿产,所以就被称为八宝山,八宝山这一名称一直使用到现在。
为守护国家而牺牲生命,这钢铁的故事,不也是无数英雄先烈的故事吗?看老人对他们比较友好,吴晗主动提出,希望他能带领大家进入祠庙里面看看。
老人犹豫了一会儿,最终还是决定带他们进去。进入大门一看,院落宽敞,房屋错落有致,很是清净典雅。
穿过院子,就是大殿,殿里正中央摆着一尊高大威武的塑像,旁边还立着一根长长的兵器,那正是英雄钢铁。
大殿的墙壁上还绘制着精美的连环壁画,是为了歌颂钢铁立下的战功,堪称“珍贵的艺术品”。
图|靖难之役
众人在大殿里逗留了好一会,老人生怕祠庙里的管事主持回来,就催促着他们往外走:“长官,咱们到外边看看吧!”
北京市政府秘书长薛子正笑着说道:“师父,我们不叫长官,叫同志。”
老人:“是,长......不,同志,院子里请。”
在老人的引导下,吴晗、余心清等人又来到北院,见到钢铁的墓,墓的正面刻着碑文:“洪武开国元勋司礼太监钢公之墓”,背面是关于钢铁生平的碑文,由于年代久远,碑文已经看不太清了。
墓前还立着6个汉白玉的雕花石墩,老人介绍:“当年皇上召见钢铁时,共赐给他6个座位,让他随便挑一个坐,那排场简直是皇恩浩荡啊。”
看老人家还念念不忘封建时期的往事,几人告诉他,如今已经是新的时代,百姓们都已经过上好日子了。
一圈下来,大家都看到了褒忠护国祠的环境,松柏环绕,僻静幽然,风景秀丽,还是英雄安息之地,且交通方便,不必占用良田,完全符合周恩来总理的要求。
几人心中有了主意。
图|余心清
回去的路上,余心清问吴晗:“吴副市长,看来此行收获不小吧?”
吴晗双手背在身后,一副了然于胸的模样,笑着回答:“不小,不小,实在是不虚此行啊,这次咱们可没有白跑啊。”
众人商量着,这革命公墓的位置就选定这八宝山。
由于八宝山上的褒忠护国祠还住着不少老人,故而在修建革命公墓前,先要解决的是老人们的安置问题。
护国祠里管事的主持叫信修明,宣统年间,信修明为追求富贵,入宫做了太监。辛亥革命后,信修明就来到褒忠护国祠,带着一群和他有着同样经历的人耕田种树,在祠庙里生活了几十年,鲜少与外界来往。
这样一块“世外桃源”,对外人的到来是十分抵触的,所以在带领吴晗一行参观过祠庙后,那位老人还挨了信修明的训。
没过几日,公募筹备组的工作人员特意来找信修明,说明此处将要被用来建设革命公墓,老人们的安置问题,他们一定会妥善处理。
图|信修明著书
起初信修明是很不愿意的,以和大家商量为由搪塞工作人员,又向其他人声称“护国祠里的东西都要没收”,来挑起大家的怒气,从而达到不搬走的目的。
工作人员找到祠庙里的其他老人,说明政府会好好安置他们的生活,也单独说服信修明,最后在市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下,褒忠护国祠的老人们,分别被妥善安置到北长街兴隆寺太监庙、琉璃河太监庙、西斜街太监庙。
老人们看见,政府照顾他们的特殊情况,条件很好,生活也很方便,也没了任何异议。双方商议后,择一个日子大搬家。
一个晴朗的日子里,褒忠护国祠的门前停着好几辆车,那是市政府专门派来给老人们搬家的,老人们说说笑笑,收拾着自己的行李,准备出发去新住处。
等人都搬走,褒忠护国祠的大门上就贴上北京郊区工作委员会的鲜红大印。从此,这里将成为无数英烈的安眠之地——八宝山革命公墓!
图|八宝山革命公墓
林徽因参与设计
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建筑格局由著名建筑师林徽因参与设计。
拿到八宝山的地形图之后,林徽因认真思索该如何设计,提笔之前,她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对不同时代和各个民族的陵墓建筑都进行分析,以便筛选最适合八宝山的因素。
她深知,这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建造革命公墓,是为了那些牺牲的英烈们,所以她尤其用心,对八宝山公墓的每个细节进行进行设计。
公墓主体主要分为墓区、骨灰堂两大部分,墓区是伟人们的安息之地,而骨灰堂则用来家属寄存或暂存逝者的骨灰。
林徽因亲自设计的八宝山革命公墓,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上去,都能深刻感受到这座建筑的宏伟、大气。
图|八宝山革命公墓骨灰堂
很快,八宝山革命公墓开始筹建工作。然而,就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刚修建出雏形,整体规划安排尚未确定时,就在仓促中迎来第一位国家重要领导人!
仓促中迎来第一位国家领导人
八宝山革命公墓迎来的第一位国家领导人是开国元勋任弼时!
毛主席、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是我党的重要领袖,1949年3月中共中央迁入北京时,五位领导人一同在西苑机场检阅了人民解放军。
但在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却唯独不见任弼时的身影。为革命事业立下汗马功劳的任弼时,却被毛主席直接下令,不允许参加开国大典。
究其原因,是因为任弼时身体不好。
图|任弼时
早年为开展革命活动,任弼时数次落入敌手,坚贞不屈,最后虽然安全回归组织,却也受尽苦楚,落下不少病根。自从迁入北京后,任弼时的身体是越来越不好了。
他抱病参加工作,致使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当开国大典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阶段时,任弼时的名字自然出现在受邀领导人中,但考虑到他的健康,毛主席作出指示:
“不允许任弼时同志参加开国典礼,必须安心休养,可由代表代为出席。”
1949年10月1日,任弼时的女儿任远征代替父亲,站上天安门城楼,见证这历史性的一刻。而任弼时在妻子陈琮英的陪伴下,从收音机里倾听着新中国成立的消息。
新中国成立后,任弼时心心念念地想要投入工作当中,但显然,糟糕的身体情况已经让他力不从心。
在毛主席与斯大林的协商下,任弼时专程赶到苏联治病,毛主席去苏联访问时,还特意去看过他,关心他的病情。
图|毛主席与任弼时
从苏联回来后,任弼时又一心扑到工作上,而且一工作起来,就忘记时间。最终,所有的治疗还是没能抵得过积劳成疾的身体。1950年10月27日,46岁的任弼时去世。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去世的国家重要领导人,而任弼时的猝然长逝,不仅让很多领袖悲伤不已,也给正在筹建中的八宝山革命公墓来了个措手不及,他们立刻投入到处理任弼时同志的身后事中。
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工作人员立刻勘察场地,准备浮厝工作(浮厝,即砖石将棺木四角垫高,离地三寸,暂不入土归葬),全体工作人员竭尽心力,要在短时间内办好第一次安葬事宜。
图|任弼时旧照
1950年10月29日,毛主席来到任弼时的住处,为任弼时送行的人站了一排又一排。望着任弼时沉沉睡去的面容,毛主席深情凝望许久,想想昔日的关心言犹在耳,可老战友却再也不会醒来了。
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彭真庄重地将党旗覆盖在任弼时的遗体上,紧接着,10位解放军战士将灵柩抬上灵车。
大家心怀悲伤,低垂着头,在瑟瑟秋风里,送别任弼时最后一程,到场的还有李立三、罗荣桓、刘伯承、聂荣臻、蔡畅等领导人。
毛主席站在路口,望着逐渐远去的送葬队伍,双眼含泪,神情忧思,伫立良久,一直到身旁的秘书担心他的身体,走过来轻声提醒:“主席,请回吧!”
毛主席站了好一会儿,叹息着说道:“走吧,走吧。”随即离开任弼时的住处。
图|领导人们送别任弼时
10月30日,任弼时的追悼会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前的广场举行,亲朋好友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纷纷赶来送别任弼时。
在无数双依依不舍的目光中,载着任弼时灵柩的灵车向八宝山革命公墓的方向驶去,而公墓方面,而早已做好迎接领导人任弼时遗体的准备。
用心打造的坟台两旁,摆满了毛主席等领导人送来的花圈,灵柩被妥善安放在坟台上,瓦匠在灵柩周围砌好砖,上顶做了水刷石罩面,还特意塑了一颗红五星。
由于八宝山革命公墓尚未建设完成,所以暂时还没有为任弼时立碑,等他日正式安葬后,再另行立碑。
暂且安置好任弼时同志的灵柩后,八宝山革命公墓迅速开展墓穴建造工程,经一众专家研究讨论后,任弼时的墓确定为公墓东北角的半坡上。
打通道路,铺设台阶与方砖,挖土运料,墓穴工程耗时几个月才完工,任弼时的遗体也终于可以得到妥善安放。
图|任弼时同志之墓
他的墓前摆着汉白玉卧碑与立碑,立碑上是毛主席亲笔题写的是“任弼时同志之墓”,背面则刻着任弼时的生平,四周苍松翠柏环绕,庄严肃穆。
1951年7月18日,任弼时的移灵仪式正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周恩来、刘少奇、李富春,聂荣臻等领导人都来出席仪式,在诸位领导人的注视下,工人们将任弼时的灵柩缓缓放进墓穴内。
周恩来轻声叮嘱站在一旁的罗瑞卿:“这里要派警卫员守护。”
罗瑞卿应声回答:“好的,我马上去布置。”
图|八宝山革命公墓
从此,任弼时同志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安眠。后来,张澜、瞿秋白、朱德、董必武、彭德怀等革命伟人逝世后,皆安葬于此。
值得一提的是,设计八宝山革命公墓的林徽因女士逝世后,在公墓的第二墓区长眠。
如今的八宝山革命公墓,更成为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它教育后人们不忘记为革命付出生命的英雄先烈,前来瞻仰伟人们的群众络绎不绝......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