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从军多年未被发现女儿身?可能并不是

发布啦 0 0

1912年3月17日(农历正月廿九),梅兰芳首演京剧《木兰从军》。这部戏根据南北朝古乐府叙事诗《木兰辞》改编而成,在北京前门外首演,一经演出,万人空巷——这已经是110年前的事情了。不知道梅先生当年改编戏曲的时候,有没有思考过一些具体问题,比如:一个女人,和一群男人行军打仗,不说洗澡、如厕这些基本的生活需求,就是平时骑马走路、吃饭喝酒也难免被人发现与男子不一样的地方,那么,她到底是如何做到能隐藏自己的身份?难道小伙伴真的不知道她是女郎吗?带着问题再读这首《木兰辞》,我们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细节。

花木兰从军多年未被发现女儿身?可能并不是

第一部分

这部分有两个可疑点:

其一,花家不是大户人家。在南北朝时期,蚕桑技术已经达到一定水准,纺织业比较发达,成为民间比较普遍的副业。“当户织”表明花木兰是在家中纺织劳动,显然不是官办的织坊,无需打卡上班,那必然是家庭副业,这就说明花家并不是很富有,纺织可能是其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而且,在知晓要打仗心情十分忧虑的情况下,花木兰还要坐在织机前“叹息”,说明每天都是有定额任务的,不能因为心情不美丽就荒废了工作。花木兰具备纺织技能,承袭了家庭纺织的传统,承担起养家的担子,算得上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因此,花家居住的并非深宅大院,花木兰也绝非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富家小姐。可以想象,迫于生计,花木兰必须要与社会打交道,邻居、熟人肯定都清楚花家的情况,也必然知晓花木兰是小姐姐。

其二,花家是军户,地方管理军户的长官应该清楚这一点。军户就是兵源,就是说你如果出生在军户,那么一生下来,你就被贴上了标签。一旦发生战争或朝廷需要,你就必须拿上武器应朝廷征召入伍。而且,这是世袭的身份,只要有命令,你家就必须派人,除非男人都死光了。这也是为什么“十二卷“都有她爹的名字——这名单不只一份,是多份。名单应当类似于现在人口普查上门登记一样,姓啥叫啥,家里几口人,男的女的,都记录在册。后一句“无大儿”、“无长兄”联系文末“小弟”,表明花家是没有适龄男青年的,花木兰只有弟弟,但年纪太小,无法从军。这些基本情况,管理军户的官吏不可能不知道。就像今天的小区楼门长一样,每家什么情况,就算不是特别清楚,也应当八九不离十。

在清楚知道花家没有适龄男丁的情况下,花木兰替父从军,变出一个男人来凑数,地方长官心里明镜似的。看破不说破,为了完成征兵的任务,长官睁一眼闭一眼罢了。

花木兰从军多年未被发现女儿身?可能并不是

第二部分

这部分疑点较多:

首先,彼时朝廷鼓励士兵自带装备,花木兰shopping时的所谓东西南北四个“市”,并不是具体所指,就像今天小姐姐逛三里屯、SKP一样,追求的是品质。这个情况,从正面说明了花木兰生活丰富,应该是经常出入这些场所,印证了花木兰并不是深居简出的大家闺秀,至少邻居们都应该清楚花家的情况。这些邻居,不会都是民户,肯定有军户。军户人家的那些小子,必然知道花木兰是女子。

他们为什么也不说破,可能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打仗好辛苦、好危险,有个女同伴,那一路上说说笑笑的好不快活,是你你也不会说。

第二种是保证人数,这家少出一个人,那家就得多出一个人,少出都乐意,多出谁乐意啊,所以一看你家虽然来了个女的,但只要人数凑够就行了呗,是我我也会不说。

第三种是大家邻居这么多年,彼此相互照应,这一代花家的女儿替父从军,保不齐过几年隔壁老王家没男丁了,也得是女儿替父从军,现在我揭发你,将来轮到我了,你肯定也会揭发我,所以大家都心知肚明,来个打死我也不说。

花木兰从军多年未被发现女儿身?可能并不是

迪士尼动画中的花木兰和伙伴

其次,花木兰的长官肯定知道其女郎身份,因此处处照护着她。“旦……暮……”这两句是修辞,不是具体指一早一晚两天时间,而是为了说明行军的急迫、辛苦,以及女儿离开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可以想见,花木兰出发以后,对家乡无比思念,尤其在晚上,听见黄河流水和燕山胡骑,心中无比惆怅!这种情绪,每个人表现不同,而根据诗文描述看来,木兰尤甚。估计没少哭鼻子、抹眼泪,一天两天的就算了,总是这样,能没有人知道吗?

然后,“万li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也直接形容了路途遥远和大战前的紧张。这样辛苦的急行军,对于男子来说都是吃不消的,更何况“当户织”的花木兰!就算是骑马,也会散架。花木兰即便打小练习骑射,也没有真正上过战场,这么辛苦应该没有过,没人照护恐怕难以过关。此外,这么着急赶路,估计骑兵撒尿时连马都不下,坐在马上就解决了的。花木兰能做到吗?她必须下马,还得找个没人的地方。如果说没有人知道她的身份并且处处关照有加,凭她自己是做不到的。

花木兰从军多年未被发现女儿身?可能并不是

木兰从军

再者,新兵蛋子花木兰上战场这一下就打了十多年,气候恶劣、战事反复。如若没有伙伴的特别照应,尤其是打怪升级刚开始的时候,估计很快就挂,也就没有后面的故事。当然后来她自己变强大了,也立下了赫赫战功。到这时可能有了比较高的职位,生活上的一些不便都能够妥善解决,后来再补充上来的兵源慢慢也就不十分清楚她的女儿身份了——但战事之余闲来无事聊几句也属正常,不可能一无所知。但至少,在战争初期的时候,还是有很多人知道她是女郎的事实。

花木兰从军多年未被发现女儿身?可能并不是

第三部分

这部分有意思:

花将军凯旋而归,皇帝亲自接见,自然是加官晋爵,金银财宝赏之不尽。这个时候,花木兰自然不能再待下去了,不然这个秘密迟早会露馅儿,那就是欺君罔上,杀头的罪过。于是提出了不要做官要回家的要求。乍一看,很合理,也有戏剧的冲突,好玩。

仔细读,却有点说不通。尚书郎是负责起草文书的官员,说白了就是拿笔写文章的高级干部。而花木兰是武官,是军户出身,皇帝怎会让她去干不擅长的文字工作?假设皇帝风闻木兰是女郎而有意为之,好教她自己请退,辞官回乡,有没有可能?从结果来看,不管假设是否成立,目的是达到了。照常理来讲,皇帝这么看重一个人,哪里肯轻易放她走,可从诗文上看,皇帝并未出言挽留,甚至连皇帝的回应都没有描述。难道不是彼此心照不宣的默契吗?所以伙伴看到且明白俩人在演戏,这时肯定不敢说破,不然两边都会让他们死得很难看。

花木兰从军多年未被发现女儿身?可能并不是

第四部分

这个部分是全文的高潮:

刚回去时还没有恢复女儿身,但心情是无比放松的,见了亲人免不了抱头痛哭、其乐融融,尤其是小姐姐,女儿态与生俱来,真情实意的表达应该很自然的,更何况已经不用再装。难道这些陪花木兰衣锦还乡的伙伴都是瞎子、傻子么?不过这一刻还是只能看破,不能说破。等到花木兰装扮一新,以女郎身份出现后,“皆惊忙”就太搞笑了——伙伴明显是在演戏,因为前面忍得好辛苦,强迫自己必须认真演,现在终于可以放下包袱,只需配合一下“惊忙”的表情,戏份就杀青了。反正即便皇帝怪罪下来,我也是不知者无罪,是她骗你的,我也是被骗的那个。

花木兰从军多年未被发现女儿身?可能并不是

第五部分

最后这部分就没什么具体信息了,不过最近讨论很多的“雄雌”谁先谁后的问题,肯定是雄雌没错。

花木兰从军多年未被发现女儿身?可能并不是

神仙姐姐版花木兰海报

通过对原文的解析,我们推断,“木兰是女郎”在未上战场之前就被一部分战友清楚知晓的,由于种种原因,他们选择闭口不言。待到行军打仗,大家彼此照应,既然共同出生入死,那么这个女郎身份是大家不愿意说破的。后来花木兰战功卓著,大家就更不能明言。皇帝也有可能清楚这个情况,为了避免杀害功臣,想办法让花木兰衣锦还乡,伙伴们配合着演了一出“皆惊忙”的戏,让身份问题得以圆满解决。

因此,花木兰的女儿身应是公开的秘密,所有人不过是各自揣着明白装糊涂罢了。


博君一乐,切勿当真!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74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