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里的关萍露,《风声》里的李宁玉,郭沫若笔下的“金佩秋”……这些角色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黄慕兰。
在中共的党史上,她的名字和周恩来创建的中共特科紧紧联系在一起,被周恩来誉为“中国共产党百科全书”。
5年前的今天,2017年2月7日,黄慕兰在杭州辞世,享年110岁。
01
逃离包办婚姻
投身革命
黄慕兰原名黄彰定字淑仪
1907年7月出生在湖南浏阳
12岁时
黄慕兰被父母送往当时名校周南女校就读
这里曾培养出了
一大批在近代中国史上
有举足轻重影响的女性
黄慕兰就是其中之一
年轻时的黄慕兰眉清目秀
她一生四嫁
第一段婚姻是包办婚姻
结婚不过一年
她逃离夫家
只身到了武汉
到武汉
黄慕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她结识了时任《民国日报》总编辑
国民党市党部宣传部长的
共产党员宛希俨
两人结成夫妻
△宛希俨
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之后
黄慕兰和丈夫宛希俨被命令转入地下工作:
用米汤在《圣经》中密写文件
去小旅馆对接头暗号……
黄慕兰开始了她传奇的“潜伏”人生
1928年
黄慕兰生下儿子三天后
丈夫宛希俨就被调往赣西南
领导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
不幸的是
4个月之后牺牲了
时年25岁
黄慕兰将孩子送给爷爷奶奶照顾
自己则接受组织安排
前往上海继续革命工作
任中央委员会机要秘书
在上海
她遇到了自己的第三任丈夫
新任中央委员贺昌
△贺昌
1928年底
在周恩来的批准下
两人正式结成夫妻
然而这段婚姻也没有维持很久
1935年
贺昌壮烈牺牲
02
潜伏静默
展开营救工作
第四次婚姻则是在营救关向应期间
此时的黄慕兰被任命为
中国人民革命互济总会的营救部长
与中共地下工作元老潘汉年单线联系
承担营救被捕同志的任务
她的第一个任务
是营救被捕的工联领导人关向应
为此
黄慕兰接近了
上海租界的进步律师陈志皋
党组织认为
黄慕兰与陈志皋的结合有利于革命
于是她听取了组织的意见
接受了陈志皋的求婚
此外
黄慕兰做了一件大事
使中共中央避免了一次灭顶之灾
黄慕兰自传和黄慕兰早年手迹
据《黄慕兰自传》记载:
1930年6月的一个下午
她和陈志皋在咖啡馆闲谈
偶遇陈在法租界巡捕房当翻译的同学曹炳生
曹谈起了巡捕房最近抓到的一个共产党头头
说此人是湖北人
60岁左右 酒糟鼻子
镶一口金牙 9个指头
是悬赏10万元才抓到的
言者无意听者有心
一个符合描述特点的人物
闯进了黄慕兰的脑海里:
这个人很可能是政治局主席向忠发!
向忠发
向忠发是党的主要领导人
又是特科领导成员
一旦叛变
情形非同小可
她立即将消息传给了潘汉年
消息传到周恩来处
他迅速组织
中央的李富春、蔡畅等人转移
果然
当天晚上
向忠发带着巡捕房的人
直接用钥匙开门
闯进了周恩来转移前的住所
……
若不是黄慕兰的这次偶遇
中共在上海的中枢机构
完全有可能在瞬间垮掉
第二天
周恩来与黄慕兰见面
他夸赞道:
你跟潘汉年两人互相配合
行动得很好
一上马就为党立了这一大奇功!
向忠发一事后不久
陈老太爷和陈志皋就将关向应保释出来了
黄慕兰回忆说:
1931年
及时发现并报告向忠发叛变
保护了中央首长的安全和营救关向应出狱这两件事
是我自己和党的历史中
都非常重要和值得回忆的
黄慕兰与陈志皋结婚以后
以民主人士的面目出现和活动
先后以银行家、慈善家、
国民党特派员等特殊身份
为中共工作
参与了“全国冤狱赔偿运动”
营救“七君子”出狱
打通中共海路交通线
香港文化名人大撤退等重大行动
今日
缅怀,致敬!
栏目主编:张武 文字编辑:宋慧 题图来源:央视 图片编辑:笪曦
来源:作者: CCTV国家记忆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