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中国的领导人,毛主席免不了与许多外国元首打交道,其中跟我们渊源最深的要数苏联和美国了,历史上我们与这两个国家合作过,也对抗过。
但不管处于什么时期,毛主席总能与两国领导人保持良好的关系,甚至在时任苏联总统的斯大林和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落难时,毛主席的态度和做法,更是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掌声。
那么,面对落难的斯大林和尼克松,毛主席是怎么做的呢?
毛主席与斯大林
对于毛主席来说,他和斯大林之间有着十分复杂的感情。
斯大林曾协助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并在列宁逝世后于1924年成为苏联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
而中国的革命恰恰萌芽于苏联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我国革命的起步阶段,苏联曾对我国进行多次援助,协助我党的组建、帮助我党完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等,可以说,新中国的成立,苏联功不可没。
斯大林比毛主席大整整15岁,他上台以后,颇有些瞧不起这个经苏联一手扶持起来的国家,但他不知道的是,这个国家的人民和百姓才是这个国家真正的守卫者。
彼时的共产国际设在苏联,理论上,世界上所有的无产阶级革命都发源于此,因此都要接受共产阶级的领导,共产国际当然也需要更多的人去发挥无产阶级的影响力。
斯大林作为苏联的领导人,又是苏联无产阶级政党的主要负责人,他的骨子里是有些傲慢的,对于毛主席,甚至对于成立初期的新中国,一开始的时候,他都是有些许轻视的。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斯大林就给中共中央发过电报,希望毛主席不要杀掉蒋介石,与他组成抗日统一战线。
当然在这件事情上,斯大林的决议是十分正确的。国共两党合作,一致对外抵抗日寇,也是中国共产党所希望的。
但从这件事情之后,斯大林就颇有些自傲,他认为中国要想强大起来,就必须依附苏联。
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指派王明、博古、洛甫等三名在苏联留过学的“国际派”到我国领导中共。
但经过实践证明,这三人都不是合格的领导人,他们极端的教条主义,做出了许多错误的决定,虽然斯大林后来意识到毛主席领导的中共政治路线是正确的,但王明等人的左倾教条主义还是给中国的革命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前往重庆进行谈判,斯大林知道后,又与毛主席进行了通电,希望毛主席能够应下蒋介石的邀请,前往重庆与蒋介石达成和平共处的协议。
然而,在毛主席8月29日奔赴重庆与蒋政府进行会谈之前,苏联就与蒋介石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事实上,早在1945年2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就与斯大林进行了私下会晤。
对于苏联和美国的那点小心思,毛主席的心里早就心知肚明。但由于抗日战争刚刚结束,我党还需要苏联方面的援助,主席也没法说什么。
多年后,毛主席在一次会议上回忆起此事,十分愤懑地说:“日本投降后,苏美英三国召开了雅尔塔会议,他们商议把中国全部都给美国和蒋介石,这无论是从物质上还是道义上,斯大林都没有支持我们共产党,反而是支持蒋介石。”
说这话时,我国已是太平盛世,但在主席的心里,斯大林当年的做法却始终是他心里过不去的一道坎。
可在多年的合作中,主席早已把斯大林当成了朋友。因此,在面对斯大林的错误决定时,主席才可以丝毫不计较,但也正是因此,主席才会如此介怀,哪怕很多年后与斯大林重新交好,这种被朋友背叛的滋味儿仍在主席心里挥之不去。
说到底,抗战这么多年,毛主席与斯大林之间除了利益的牵绊,还是有一些交情的。
因此,主席对斯大林十分感激,以至于当斯大林去世后,全世界人民都在唾弃他、甚至本国人民也都否定他时,毛主席对他依旧十分敬重。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在莫斯科去世,毛主席得知此消息后难过的一天都没吃下饭。为表敬意,中国政府第二日便发布公告,全国降半旗致哀,历时整整三天。
当斯大林的葬礼于3月9日在苏联如期举行时,我国政府在北京为其举办了一场规模庞大的追悼会,参会的各界人士多达60万人。
除此之外,在我国最能体现人民精神的天安门上,还悬挂着一幅斯大林的遗像,这是天安门上第一次挂外国人的画像,也是唯一一次。
斯大林
毛主席曾评论斯大林为“七分功劳,三分过错”,在主席的心里,斯大林的功劳远大于过,斯大林对共产党的帮助远远超过了他所犯下的错误,主席甚至亲切的称他为:“会犯错误的好人。”
当赫鲁晓夫上台后,大谈清除个人崇拜问题,对斯大林发起了清算,他全盘否定了斯大林的所作所为,对斯大林进行各种批判。
一夜之间,斯大林从一个民族英雄变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哪怕他已经去世,赫鲁晓夫也巴不得将他挫骨扬灰,苏联的许多加盟国甚至连夜摧毁了斯大林的雕像,撕碎了斯大林的画像。
当时的新中国刚刚成立,在苏联和美国这两只恶虎面前,中国更像一只积贫积弱的兔子。此时苏美冷战正处在白热化阶段,作为一直与苏联同一阵营的中国,正是两个大国相互博弈的关键棋子。
因此,中国的做法时刻牵动着苏美两国的注意。赫鲁晓夫与毛主席通电,希望主席能够支持他的工作。
赫鲁晓夫
主席一眼就看出了赫鲁晓夫企图让整个社会主义阵营以苏联为轴心的意图,并没有理会他的意见,当有中央官员询问主席是否也要将天安门前的斯大林画像拆除时,主席只简短地回了个:“不必。”
对毛主席而言,斯大林是盟友,是随时会出卖自己的敌人,也是自己的朋友。天安门前的画像并没有掺杂其他感情,那只是对一代英豪陨落的最高的致敬。
毛主席与尼克松
提到美国,我们总能想到抗美援朝,抗美援越,从新中国成立初始,中美就是两个敌对的国家,毛主席那句:“一切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骂的就是美国。
然而尼克松的出现,使中美这种常年敌对的局势发生了改变。
尼克松是美国的第37任总统,在他上任时,主席已经76岁了。相比于和斯大林的那种谨慎克制的友谊,毛主席在对待尼克松时显然更加放松。
毛主席与尼克松之间的友谊桥梁是由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搭建的。
早在1928年,斯诺就曾以驻华记者的身份来到中国,之后又担任燕京大学的新闻系讲师,并于1936年访问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成为了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斯诺再次担任美国的驻华战地记者,向世人揭露了不少日本人的罪行。
1970年,早已回归美国的斯诺受毛主席的邀请前来中国欢度国庆。毛主席对斯诺十分重视,中央不仅以贵宾的礼遇对待斯诺,主席还携他共同登上了天安门城楼检阅士兵,周恩来总理也站在他的旁边。
阅兵结束后,主席还与斯诺进行了一次长达两小时的非正式会谈,深刻表述了中美两国的关系,主席希望通过斯诺向美国传递和解的信号。
临走前,毛主席还让斯诺给美国总统尼克松捎带了一个口信:“无论你作为个人旅行还是美国总统访问中国,我们都欢迎。”
斯诺果然不负众望,回国后,他立刻撰写了一篇文章讲述他在中国收到的礼遇,并把毛主席的意愿转述给了尼克松,光荣的完成了他的使命。
紧接着,北京邀请了当时正在日本比赛的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展开了乒乓外交,这为尼克松的访华加了一剂催化剂。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抵达北京,开始了他为期一周的访华日程。
因为常年征战,主席的身体早已大不如前。当尼克松抵达北京时,主席刚刚经过一次治疗,身体还未完全恢复,因此只能委托周恩来总理前去接机,并代他转达最真诚的问候。
当尼克松与周总理双手紧握的那一刻,中美两国持续20多年的隔绝局面得以打破,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而正当尼克松总统因为没能看见毛主席而感到遗憾时,毛主席也在暗自内疚自己没有前去接机,左思右想实在不妥后,毛主席于当天下午便告知周总理他要与尼克松会面。
按照约定的时间和地点,双方终于在中南海毛主席的书房中第一次见面。虽是初见,两人却像多年未见的老友般侃侃而谈,握在一起的双手从见面起就没有松开过。
虽然主席的身体还没有恢复好,但头脑依旧十分灵活,思维也比常人敏捷,两人相谈甚欢,原定几十分钟的谈话一下子扩展到了两个多小时,整个聊天氛围都十分融洽。
但同为国家最高领导人,毛主席和尼克松肯定不止单纯聊天这么简单,两人就目前世界的形势,以及未来世界的格局做了深刻探讨,最终达成了共识。
为期一周的访华结束后,尼克松与毛主席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中美两国的关系也有了历史上的转折。
时间来到1972年6月份,为获取民主党内部的竞选情报,尼克松手下的几个人潜入水门大厦民主党办公室,企图窃取机密,不料却被当场抓包。
此事件一出,立刻在美国,甚至全世界都引起了巨大轰动,民众纷纷指责抨击尼克松如此恶劣的行为,一时间,来自世界各地各界的指责生一齐朝着这个美国总统开炮。
尼克松也曾试图辩解,但在外界的重压下,他也只能承认自己的罪行,并于1974年8月8日宣布辞职。
辞职后的尼克松依旧没能从这场丑闻中脱身,据1975年尼克松女儿朱莉访华时所说,在因水门丑闻下台后,父亲尼克松在美国生活的就变得十分艰难,很多人反对他,辱骂他,父亲的精神极度紧张,已经失眠很久了。
一向重情重义的毛主席听到朱莉这样说,当即便表示要邀请尼克松来中国访问。
这个时候毛主席的身体已经十分不好了,但是想起当年和尼克松总统相谈甚欢的场景,毛主席还是想要拉一把。
1976年2月,尼克松终于排除万难来到了中国,见到老友,毛主席显得十分激动,他不顾病痛的折磨,与尼克松畅谈了将近100分钟。
在当时,一代枭雄毛主席在国际上还是十分具有声望的,与尼克松的这场会晤表面上是与老友见面,实则表示了对他的肯定和支持。
然而这次会谈仅仅过去了6个多月,一生坎坷的毛主席便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