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孙中山与袁世凯反目竟是因为这件事件

发布啦 0 0

一、初次较量

清帝退位后,革命派领袖孙中山即刻履行承诺辞去了临时大总统。并由袁世凯当选新任临时大总统。但在革命派心中,袁世凯这位旧式的封建官僚,如今成为了民国的新科总统,对于他会不会又走回那条专制的老路,他们是没有底的。所以孙中山在提交辞呈的同时提出三个条件:1. 临时政府设立于南京;2. 袁世凯亲自到南京就职之日,孙中山才会正式解职;3.袁世凯必须遵守《临时约法》。

但在袁世凯看来,条件的前两条就是调虎离山之计,他立刻给孙中山发电报,以“ 北方秩序不易维护”,“北方军民意见尚多分歧”为由婉言拒绝。


原来孙中山与袁世凯反目竟是因为这件事件

袁世凯像


面对老奸巨猾的袁世凯,革命派选择了主动出击。1912年2月25日,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飞尘仆仆赶到北京,外交次长魏宸组,法制局长宋教仁,前议和参赞汪精卫等人紧随其后。这些南方大员组成的专使团北上唯一的目的就是请袁世凯尽快到南京就职。袁世凯打开正阳门,以极其隆重的礼节欢迎他们。并且不在提及拒绝南下一事,而是反过来和他们认真讨论起来南行路线来。但四天后的晚上,北京城内枪声四起,专使们推开窗户一看,不远处的几处房子已经被大火烧成一片。原来,北洋军第三镇下属两个营的士兵们以拖欠军饷为由,突然发动兵变,他们沿途放枪闹事,还对四千多户人家进行抢劫,专使团张皇失措,只得逃到六国饭店避难。之后几天兵变成了北方的急性流行病,在天津,保定,通州接二连三地发生。

兵变一发生,一是北京的民众,特别是商家就呼吁袁世凯不能离开;另一方面就是西方列强,因为中国的任何一次社会动乱,都会对列强在华利益造成很大的伤害。面对这样的情况,专使团的人身安全也可能会受到危险,面对这样的“乱局”,专使团只能对孙中山讲“北方太乱了,离不开袁世凯”。但也有证据证明此次事件可能是袁世凯自导自演的一场闹剧,1.因为发动兵变的是北洋精锐第三镇,其统制曹锟是袁世凯的心腹大将。2. 兵变的时间刚好发生在专使团到达北京后发生,这个也太巧合了。无论这场兵变从何而来,结果却是让大众不得不相信“袁世凯不能离开北京城”,最终临时参议院决议——允许袁世凯在北京就职。

1912年3月10日下午3时,北京石大人胡同清外务部公署门前人头攒动,室内,袁世凯在北洋将领的簇拥下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只见他身着军服,佩长剑,朝南正立,信誓旦旦地宣读誓词。至此,革命派和北洋军在经历了几个月的战争后终于获得了形式上的统一。而且,就职典礼结束后,整个临时政府陆续由南京迁往了北京,定都和就职的风波已袁世凯完胜落下了帷幕。

二、袁世凯“技高一筹”

革命党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利,在制定《临时约法》时做了规定,此规定让袁世凯气愤异常。3月11日,《临时约法》正式出台,但是其中一项条款让袁世凯极为恼火,该条款规定按照法国的模式实行内阁制,也就是总理负责制,所谓的大总统实际上是“虚位的总统”,这样就彻底的架空了大总统的权力。但是无论是“总统制”还是“内阁制”,内阁总理的位置都相当重要,此时袁世凯想到了一个老朋友——唐绍仪,而且唐绍仪和革命党的关系也相对较好,所以此人选让双方都相对满意。很快唐绍仪提交了内阁成员名单,多数内阁席位尽收同盟会囊中,然而细看后发现袁世凯方面占据财政,军事等要职,而留给南方革命者的却是农林,教育等“冷衙门”。根据临时约法,总统命令没有经过内阁副署,不能发生效力。可是6月15日,袁世凯把一道没有经过内阁副署的命令直接发布了出去,这是总统与内阁的第一次正面交火。而唐绍仪没有勇气将老朋友告上法庭,只能自己引咎辞职。唐绍仪出走天津后,属于同盟会的内阁成员连带辞职,仅仅成立三个月的混合内阁正式解体。这样一来,孙中山套在袁世凯头上的最后一道紧箍咒也失去了法力。混合内阁倒台后,袁世凯更是尝试干预参议院,通过内阁的补充名单。而同盟会方面认为国家刚刚建立,不容破坏,所以再次忍让。但此时南北双方的矛盾已渐渐显现出来。


原来孙中山与袁世凯反目竟是因为这件事件

临时约法


三、双方蜜月期和矛盾爆发

1912年8月中南海的海晏堂内正举行一场盛大的宴会,袁世凯请南方革命党领袖到北京商谈治国方略。孙中山等人应邀前来,袁世凯方面特意打开正阳门,以国家元首的规格迎接孙中山。孙中山在北京停留了一个月,和袁世凯的会晤居然高达十三次,谈话间听闻孙中山要办实业,要建20万里的铁路,袁世凯立马拨款支持,两个人是相谈甚欢,一见如故。孙,袁的这次见面表面上看似乎化解了南北双方之前的猜忌和嫌隙。可是半年后,在上海发生的一件血案使两人的关系彻底决裂。


原来孙中山与袁世凯反目竟是因为这件事件

孙中山像


1913年3月20日晚上,一群人从上海沪宁火车站议员接待室走出,刚刚到检票口,突然听到三声枪响,一个西装革履的男人倒在了血泊中。他不是别人,正是即将要成为内阁总理的国民党党魁宋教仁。在年初的国会参众两院选举中,国民党大获全胜。按照《临时约法》规定,国会第一大党领袖便是内阁总理,拥有组阁权。宋教仁在日本留学期间,就主攻政党政治,如今从北京一路南下,到处发表演说,践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大力宣传责任内阁制,甚至公开批评袁世凯政府。正当志得意满的宋教仁结束了南下演说,准备从上海返回北京之际,却在火车站遭到枪杀。黄兴等人立即将其送往医院,但他还是在两天后不治身亡。追其原因:逐渐从内阁制中摆脱出来的袁世凯自然不希望被一个毛头小子重新禁锢。随着案件的侦破,租界巡捕房很快抓到了凶手应桂馨,顺藤摸瓜,从凶手发出的电报里发现时任内务部秘书长的洪述祖和国务总理赵秉钧与此事有千世万缕的关系,于是二位中央高官的主子袁世凯就成了头号嫌疑人。当时所有舆论矛头都指向了袁世凯是幕后主谋。但直到今日,史学界也未找到任何袁世凯是主谋的铁证。


原来孙中山与袁世凯反目竟是因为这件事件

宋教仁像

面对袁世凯方的恶劣行径,孙中山认为因为袁世凯是总统,总统指示暗杀,则断非法律所能解决,所能解决者唯有武力,孙中山在第一时间通电武力讨袁,几名国民党籍的都督随即响应。于是一场被称为“二次革命”的讨袁战争打响了。但是二次革命并不顺利,因为缺乏粮饷,响应者寥寥无几,南方革命军根本不是北洋军的对手。北洋军方面兵分三路南下镇压革命军。主要为第二路袁世凯派出冯国璋和张勋两员猛将攻打南京与南京的黄兴对抗,8月16日北洋军到达南京浦口,25日渡江,猛扑下关于9月2日攻下南京。至此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只得逃亡日本,而南方由国民党人控制的江西,广东,安徽,上海都渐渐落入到袁世凯掌握中。1913年10月国会在军警的压力下,选举袁世凯为第一任正式大总统,此时袁世凯满面春风,志得意满,似乎中华民国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开始。但更严重的事情是:1913年11月4日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1914年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几个月后推出新的《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之后再修改总统选举法使总统可无限期连任新总统也由在任总统指派,当起了终身制共和总统。此时袁世凯的权利达到了最顶峰。

欢迎关注@宥诚史话,一起探索历史的魅力。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74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