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辨是非方能决断,不忘廉耻身自高洁。心能辨事非,处事方能决断;人不忘廉耻,立身自不卑污。
这是《围炉夜话》里的一句话,大意是说一个人心中能辨别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就能毫不犹豫地决定该怎么办;人能不忘记廉耻心,在社会上为人处世,自然就不会做出任何卑鄙污秽的事。
主题词:明辨是非。
1、明辨是非。古人说:“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明辨是非的能力是人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能力,能明辨是非才不会人云亦云,才是一个独立的人,一个成熟的人。
2011年日本大地震造成核泄漏,由于担心日本核泄漏污染海水、影响身体健康,中国多地陆续爆发食盐恐慌性抢购,许多地方盐价暴涨15倍,由原来的1元一袋变成15元一袋,多地食盐脱销。事实上“碘”对核污染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而食盐中碘含量微乎其微,远远达不到预防核污染所需的含量,并且有人计算过,如果靠食盐中的碘预防核污染,每天需要食用三公斤食盐,到时候恐怕人早就被“咸”死了。
“抢盐风波”告诉人们,真正可怕的并不是“辐射”,而是由于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而造成的“心理恐慌”。
有人问政治家成功的法则是什么,政治家回答:“第一是学会容忍;第二是学会不容忍;最难的是要学会区分何时当忍何时不当忍。”当忍则忍,不当忍则奋起反抗,这都不是难事,最难的是要明辨是非,正确区分什么情况下该忍,什么情况下不该忍。
2、如何明辨是非?
首先要确定明辨的对象,无非三种:澄清事实、明晰对错、看透人心。“人心隔肚皮”,最难的是看透人心,看透人心需要一双明察秋毫的眼睛和善于冷静思考的慧心,拨云才能见日,只有拂去浮尘才能使真珠再现。天下层出不穷的事物并非都是新鲜事,有的只不过是旧事物换了一副新面孔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孔子早已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并记载了下来。
总结孔子洞察人心的法则,可以概括为“视”“观”“察”三字。他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说白了就是从做事看人心,为什么做?怎么做的?结果如何?弄明白了这些问题就能看清楚这个人。日后望君谨记,擦亮眼睛,多交益友,多用贤人。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