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走漏了“风声”:地球泡泡内卷结构中的等离子体传输

发布一下 0 0
作者 | 大雁


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行星,并且拥有起源于其内部的磁场。当太阳大气向外膨胀而吹出每秒四百公里左右的太阳风时,地球磁场就完全浸没在了太阳风中。太阳风是一种稀薄的电离气体,主要成分是氢原子核和电子。因为比我们呼吸的空气要稀薄很多倍,而且带电,所以它是一种不是风的“风”。由于电磁力作用,地球磁场可以抵抗吹来的太阳风,在太阳风中制造出一个空腔,使太阳风在空腔以外绕过去,就像地球吹出来的一个泡泡。


是谁走漏了“风声”:地球泡泡内卷结构中的等离子体传输

图1. 内卷的泡泡。


由于太阳风的速度太快了,在泡泡内外两测,就形成了显著的速度差——太阳风以比我国高铁还要快3600倍的速度从泡泡外侧流过,而泡泡里面的速度只有每秒几十公里。虽然每秒几十公里对在地面上生活的人们来说已经很快了,但与太阳风速度相比,几乎相当于不动。这么大的速度差,会引起Kelvin-Helmholtz不稳定性,激发表面波,并进一步卷成涡旋,形成内卷的泡泡结构。本来地球用自己的磁场吹出来的泡泡,就像一堵墙挡住了远处来袭的太阳风,但卫星观测发现,有了这种内卷的结构,这堵墙就会漏风,导致太阳风可以通过这些内卷的结构渗透到泡泡里面来。那么是谁走漏了“风声”呢?

是谁走漏了“风声”:地球泡泡内卷结构中的等离子体传输

是谁走漏了“风声”:地球泡泡内卷结构中的等离子体传输

图2.油层托住水层的界面,是平衡的,但不是稳定的。

在捉拿真凶之前,我们先尝试一下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容器中盛入油,油上面小心地放入一层水。如果足够小心,可以做到这样的效果:轻一点的油在下面,重一点水在上面,界面平静时可以保持平衡。这里说的轻重,是指的密度大小。保持平衡的界面如果受到一点点扰动,这种扰动马上就可以迅速放大,使本来平静的界面迅速瓦解,上面的水就沉入油中,油浮上来。这种现象就叫做重力不稳定性,也叫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因为重力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只要一个界面上存在重力或者等效重力,并且密度沿着重力相反的方向上增加,那么这个界面就是不稳定的。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在某些区域和高度的大气流动中有可能产生。在等离子体中,由于在热核反应中用来约束等离子体的磁场是圆环形的,围绕圆环形磁场“跑步”的等离子体有离心力,在这种“跑道”边上,就存在这种不稳定过程,形成沿着磁场方向的凹槽,因此又叫做凹槽不稳定性。在高空电离层的某些区域,也具备产生这种不稳定性的条件,并且对电离层的结构产生影响。

是谁走漏了“风声”:地球泡泡内卷结构中的等离子体传输

图3. 存在离心力作为等效重力时,等离子体中的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


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的名称,来源于两位英国物理学家。一位是瑞利勋爵(Lord Rayleigh),原名约翰·威廉·斯特拉特(John William Strutt),1842年11月12日-1919年6月30日。他因为爷爷被英王授予男爵而以爵位为姓氏,相当于皇家赐姓,这一点和开尔文相似。瑞利是英国物理学家,擅长做实验,尤其擅长使用简单的实验设备得到精确的实验数据。瑞利提出了瑞利散射定律,定量地解释了地球上的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瑞利还因为发现了氩气而在1904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另一位英国物理学家是泰勒爵士,全名杰弗里泰勒(Sir Geoffrey Ingram Taylor),1886年3月7日-1975年6月27日,比瑞利勋爵要晚大约一代人。泰勒是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高材生,原本学习数学。年轻的泰勒作为气象学家参加了国际冰川巡逻船探险活动,枯燥乏味的航海行程中,他仔细观察了空气流动,这为他以后的流体力学研究准备了现象观察的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一个飞机制造厂为英国皇家空军设计飞机。战争结束后,他回到母校教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作为英国成员参加了曼哈顿计划。他会开飞机,会跳伞,是一个具有全面才能的实用型科学家。


在距离地球大概8万公里的高空,就是泡泡边缘的存在了。对于稀薄的等离子体而言,那里的地球重力已经非常小,小到与那里的电磁力相比可以忽略不计。但是泡泡的内卷,使泡泡两侧的等离子体跳起了优雅的华尔兹,形成了旋转的流动。这种流动产生了离心力,使得卷起来的泡泡表面变得微妙——界面两侧不仅速度相差很大,而且密度相差很大,外面的太阳风比里面的磁层等离子体密度要高十几倍乃至几十倍。虽然它们都很稀薄,但在这个微妙的条件下,这种差异是不能忽略的。在存在离心力的情况下,泡泡内卷的边界上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迅速演变成灾难:泡泡被穿透了。太阳风等离子体在一个额外电场的作用下渗透进入了泡泡里面,原本可以遮风挡雨的那堵墙,漏了。


那么是谁走漏了“风声”?就是以上面介绍的两位英国物理学家命名的——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


太空是等离子体的天然实验室。卫星在泡泡边界附近的“巡视”,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机会可以实地观察等离子体现象的机会。8万公里以外的泡泡边界上是否真的有这种内卷结构中的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走漏风声”的事情发生吗?还是让卫星用事实说话吧。


是谁走漏了“风声”:地球泡泡内卷结构中的等离子体传输

图4. Kelvin-Helmholtz涡旋中嵌套的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图片来自Wiley(Journal of Geophysics Research),致谢原作者G.Q.Yan。


最近,THEMIS卫星实地观测证实了这样的物理过程:在磁层顶两侧由于流动速度不同而产生了速度剪切,激发了Kelvin-Helmholtz不稳定性,形成了一串内卷的涡旋结构。涡旋结构中等离子体与磁场冻结在一起,旋转着流动;其离心力造成了等离子体中电子和离子沿着相反方向漂移,正电荷与负电荷的分离产生了静电场,进一步激发了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这种由于电荷分离而产生的静电场,打破了磁冻结,这个额外的静电场在等离子体中产生正负电荷“步伐”一致的电场漂移,使太阳风等离子体脱离了来自太阳的“磁场串绳”,横越磁场运动,进入了磁层,并和来自地球的“磁场串绳”冻结在一起,随着地球磁场一起运动。卫星观测数据对这一物理过程刻画得非常精细,从而使多年来人们没有理解清楚的太阳风通过Kelvin-Helmholtz涡旋向磁层传输的物理过程,首次在观测中得到了确认。意外地,卫星的实地观测,就像录音机一样把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所伴随的电场的形态,即垂直磁场的平面内两个相差90度相位的正弦信号录了下来。虽然是 “单声道”,但这也是以前所没有直接获取的观测信号。也就是说,人类通过发射卫星,可以倾听到“风声”,了解到在磁场不被“剪断”的情况下,太阳风是怎么渗透到地球吹出的泡泡里面来的。


应该说,在人类出现之前,太空中诸如等离子体过程这样的各种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并且不因人类的存在与否而客观地发生。人类认识世界,提出了各种精妙的方程、公式、理论,来解释这个世界的各种现象。但是再先进的理论,再完美的方程、公式,最终还要落脚于大自然的客观现象。在卫星实际观测中找到了Kelvin-Helmholtz涡旋中嵌套的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并且录下了它的“声纹”,还捉到了造成地球磁防护泄露的 “罪魁祸首”,这些是我国科学家率先做到的事情,是中国智慧为世界做出的贡献。


- 作者信息 -大雁,有情怀的空间物理学博士,关注科普的一线科学家。


排版:萝卜娟

审核:六朵、苍翼蝴蝶、淡定珠子

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讨论。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75043.html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