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洪武元年的北伐是非凡的成功,最大的收获就是收复了离开汉人怀抱400余年的幽云十六州。
但是大都虽然攻克,北伐并没完全成功,这个计划只执行了一半而已,接下来才是最艰苦的战斗。
元顺帝远遁,他的机构和班子还在,西北和辽东元军主力尚存,随时可能卷土重来。只有彻底击垮这个政权,消灭他们的军队,摧毁他们的斗志,才能让大明边疆安定,为子孙和人民留下一个稳定的江山,这才是北伐的终极目标。
明军此时斗志昂扬,徐达决定采取攻势。他首先派出了两支部队:常遇春、傅友德为先锋,从保定-真定一线进击太原;另一路以汤和为主将、冯胜为副将,从河南渡河,翻越太行山。这两路人马一南一北,形成两路夹击太原之势。
至于徐达本人,他将亲统主力,稍晚从北平出发,与常遇春合兵,进行最后的决战。
整个计划有两大目标,一是攻取山西,二是捕捉到王保保的主力进行决战。
常遇春在1368年9月出发,连克保定、中山,直抵真定。汤和比常遇春晚出发一个月,行动却更快。汤和的资历比徐达、常遇春还老,此前却一直受命在明州造船,负责从海路向北伐军供应粮草。虽然后勤保障也很重要,可汤和此前一直是领兵的主官,这段时间可把他憋坏了。
这回一下子又担任了主将,他的劲头又上来了,汤和一心想要表现一下,率领部队迅速翻过太行山,攻占了泽州、潞州。
徐达也在11月统御大军离开北平,来到真定与常遇春合兵一处,明军合围太原之势已成。
进展如此顺利,大家高兴之余也有些纳闷。这就是传说中的名将王保保的实力吗,山西元军与北伐时遇到的元军并没什么不同,稍作抵抗便引兵遁去。如此看来,王保保也只是吹出来的名将,实力也不过平平。
然则,兵法虚虚实实,作为同时代将领中的佼佼者,王保保征战已久,并非浪得虚名。他认为,自己被徐达牵着鼻子走到处救火是没有前途的,要掌握战场主动,就要出奇兵,为此他想到了一个更好的办法。
得到潞州失守的消息,王保保不怒反喜,这正好给自己的奇计增加一道保险。他现在心情很轻松,徐达正按照他的意图,一步步走入自己的陷阱。
为了给明军制造假象,王保保又下令部下平章韩扎儿领兵反攻泽州,做出寸土必争的样子。韩扎儿手下只有2000多骑兵,本来给他的命令只是佯援,做一下样子就行。哪知汤和这路明军过于托大,又以步兵为主,缺少对阵蒙古骑兵的经验,丝毫没有预料到韩扎儿竟会反攻。两军在韩店大战一场,毫无准备的明军惨遭杀戮,死伤数千,不得不后撤待援。
这场意料之外的胜利让王保保更加自信了,既然汤和能被区区韩扎儿击败,那么自己击败徐达就更加顺理成章。之前的内斗让你们这帮蛮子占了大便宜,竟敢视我大元于无物!想到义父察罕帖木儿当年横扫天下红巾军如无物,现在我要复制他的功绩,中兴大元,非我莫属!
王保保这时早已不在太原,他正胸有成竹地催动大军继续赶路,率领着自己的十余万精锐在山路中潜行。
徐达想的是合围太原,王保保的对策是放弃太原。徐达想在太原决战,我偏不!明军主力倾巢而出,北平必然空虚,我可以出奇兵直取北平,和徐达来个换家。
为此,他抽调分散于山西各地的精锐,由自己亲自率领,避开明军主力,取道雁门关、居庸关直扑北平,这才是几路明军进展如此顺利的原因。
正如王保保预料的一样,此时北平只留下孙兴祖带着不多的兵力防御,要想挡住王保保的进攻,困难很大,徐达该如何应对呢?
得到王保保放弃太原,要与自己换家的情报,徐达陷入了思考。军事会议上,部将纷纷建议徐达回救北平,被他一口拒绝。相反,他下令全军加速,按原计划直奔太原。明军骑兵快马加鞭,一路杀到太原城下。
此时,傻眼的成了王保保。
徐达并不是真的要放弃北平,他准确地判断出了王保保的真实意图。
太原是王保保经营已久的地方,多年积攒的军械粮食都在太原。更关键的是,王保保麾下大多将士的家眷都在太原城内。元顺帝能接受北平换太原,王保保无论如何不能接受,将士们家小一旦落入敌人手中,他这支人马便立刻军无斗志。
相比之下,明军才攻克北平不久,在军事上,丢失北平并没有太大影响。失掉北平,明军可以调集河南、河北、山东乃至整个南方的资源再来一次反击。王保保的根据地却只有山西,太原被占,大军的吃穿立马都成问题,还怎么打仗。
王保保的战略正是围魏救赵,进攻北平只是假象,意在逼迫徐达回救。自己正好以逸待劳,弃北平不顾,返身在半路设伏狠咬徐达一口。只要将徐达主力击溃,形势将立即倒转,到时太原之围既解,北平也是囊中之物。
王保保这手一石二鸟着实毒辣,如果是常遇春、汤和这些将领,中计的可能性很大,遗憾的是,这次他的对手是徐达。
王保保本意是“围魏救赵”,哪知徐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反用“围魏救赵”,将了王保保一军。
而且,徐达的速度比他更快。王保保为了避开河北的明军主力,绕道而来,这样就多走了不少路。当徐达的骑兵兵临太原时,他才抵达保安(今河北怀来)。
现在轮到王保保接招了,太原报警。王保保是挥师强攻居庸关,进而围攻北平,还是紧急回师太原?
重兵之下,居庸关不难突破。但是,就算接下来如愿占领了北平又如何。太原失陷,资源被夺,家眷被擒,后勤被断,将士人心浮动,自己还有多少战斗力。
王保保的换家大招只是虚招,一旦被识破,只好乖乖地跟着徐达的意图走。为今之计只有在太原被攻破前返身而回,与徐达进行决战,让明军陷于前有坚城后有大军的尴尬境地。
双方此前一系列虚虚实实的招数,为的都是最后的决战。不管是在北平还是在太原,决战,迟早总是要来的。
徐达破解了王保保的换家虚招,他也不会真正去啃城墙。只需做出攻城的样子,厚集明军于太原城外,待王保保赶到,利用其急于救援太原的心理,一举击破之,太原不攻自破。
计划很完美,徐达却没能准确判断出,蒙古铁骑的速度有多快。
在描述清朝八旗军队生活的《晚清述闻》一书中,记录了顺治初年派遣八旗兵从北京驻防西安的形成,书中这么写道:
当时由北京至西安要经过山西省全境,路程约为1800华里,分为十八马站,若按驿站行军每日百路计算,每日须行十八天。为了行军迅速以争取据点,换马不换人,计约行五日许,即可由北京到达西安。
换马不换人,五天能走1800里,一天能走360里。
当然,这是轻装前进,不是行军速度。蒙古骑兵的行军速度比这个要慢一点,根据记载,蒙古铁骑的进攻速度如下:
它(蒙古骑兵)突击攻占北俄罗斯,只用了 2个月零5天时间,每天的平均速度达到85至90公里;攻占南俄罗斯,只用了2个月零10天时间,每天进攻速度达到55 到60公里;攻占匈亚利和波兰,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每天进攻速度达到58到62公里。
至于他们的行军速度,要比这个更快——“每天平均行军速度达到90至95公里。”
在蒙古西征时,通常情况是:对方刚刚接到国境上出现蒙古骑兵的报告,还没来得及召开作战会议,一抬眼,对方已经在城下开始围城了。
只有一个词能形容:狂飙突进。
王保保手下的骑兵,我不确定还能否达到成吉思汗时期的速度。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当敌人兵临城下,老婆孩子被包围时,就算平时只知道混吃等死的人,也会爆发出可怕的勇气。
何况,这还是王保保手下的精锐元军。
明军以步兵为主,为了尽早抵达太原,只有派出骑兵先行出发,各路明军步兵还排成长长的行军队列在路上陆续赶来。
徐达现时兵力不多,攻城只能做做样子,他要等待主力步兵到来,结下阵型才能对抗骑兵,这是最稳妥的战术。王保保更狠,为了抢时间,他先行抽调一万精骑快马加鞭奔赴太原,出发前他下了一道命令:不要理睬掉队的马匹,宁肯累死战马,也不准勒缰绳,务必保持全速前进!
更疯狂的是这道命令的下半部分:抵达之后,人不解甲马不卸鞍,立即向明军发起攻击!
王保保疯了吗,就算战马的性命可以不顾,手下士兵长途奔袭而来,也不让他们休息一下就要求马上作战,这是不是太不人道了。
两军交战,从没有人道可讲,王保保不是把手下当机器人,而是形势逼迫他不得不这样做。
多年的战场经验,让他不难判断出徐达速度如此之快,意味着明军主力步兵尚未集结,杀到太原的很可能是骑兵为主的先锋。
元军的机会出现了,只要速度够快,击溃乃至消灭明军的主力骑兵,接下来的仗至少好打一半。
论骑兵,王保保可一点不怵徐达,大元以骑射立国,铁蹄所到之处,灭国无数。就算时隔近百年,这群成吉思汗的子孙也认为,孱弱的汉人骑兵怎可能是自己对手,只要奋起一点余威,来一次冲刺,就足以让对手胆寒。
自然,王保保军队的血统纯正性值得怀疑,它包含着蒙汉色目等各色人等,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蒙古骑兵。不过这已经够了,徐达手下的骑兵更菜,他们的素质参差不齐,既有淮西旧部、又有陈友谅、张士诚处收编来的降兵、更有北伐时新近投降的原元军骑兵。战马也是矮小羸弱,无法与高大精壮的蒙古战马相比。
万骑排山倒海而至,足以将他们压垮,王保保本人将带领大军随后赶到,完全接管战场。
从这个角度看,王保保绝非浪得虚名,他的调整果断又正确,这一手应对是步妙棋,压力又甩给了徐达。
徐达算到了王保保必将回救太原,却算不到蒙古骑兵速度如此之快,这也怪不得徐达,这种奔袭方式只存在于遥远的回忆,没人想到如今还会重现人间。徐达还有什么妙招呢?
没有了,撤退就等于失败,徐达只能选择死扛。他一面派出传令兵,下令南路和北路步兵丢下辎重,急行军赶赴太原,一面下令,利用手上所有资源堆积起简易工事,准备应对蒙古骑兵的冲击。
接近黄昏的时候,明军感受到了不同寻常的异样。脚下坚实的大地开始微微震动起来,绵绵密密的野草颤动也越来越剧烈。很快,震动变成了轰鸣声,那是万马奔腾的蹄声。黑压压的蒙古骑兵在地平线上出现,在他们身后,滚滚的烟尘遮天蔽日。同时传来的是令人色变的凄厉号角声,那是冲锋的号角,元军果然一刻也不停歇,如同一阵狂暴的飓风向明军席卷而来。
明军并没有被吓倒,他们明白在蒙古铁骑之下,逃跑只能像兔子一样被射倒,或是像木头一样被砍倒。他们先是依托工事,射出一排排箭雨,阻滞元军的速度。待到距离被拉近,明军骑兵跃马冲出壁垒,以骑对骑进行反冲击。
这是汉人骑兵与蒙古铁骑一次迟到的对决,双方几乎都没有步兵。汉蒙骑兵就像一波波浪花一样不断拍打到一起,前浪被拍碎,后浪更加汹涌地拍上来。没人会在意倒地的马匹,哀嚎的伤兵,没有人肯后退一步,这里就是决战的地点,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局势在慢慢发生变化,蒙古铁骑远道而来却丝毫看不出疲惫,他们犹如大海涨潮,一浪高过一浪。明军在冲击下逐渐显露出疲态,开始逐渐被吞没。王保保的自信是有道理的,祖先的血性犹然尚存,当它们被唤醒,仍然无人敢小看蒙古铁骑。
这时是考验指挥官临阵指挥的时候,徐达身边留有预备队,这是他的精锐重装骑兵。眼见形势不利,拱卫着主将的骁将们再三请战,徐达却置之不理,他在捕捉着一样东西。
常遇春首先醒悟过来,徐达在寻找蒙古骑兵的指挥中枢,倾听那不断传来的牛角号声从何而来。还没等到常遇春开口,徐达已下令挥动领旗,早已急不可耐的傅友德、薛显各自带着数十名骑兵直冲而下,一左一右从元军侧背直插进去。
他们的目标,正是蒙古前锋的指挥官。正如张定边在鄱阳湖中所做的那样,敌人虽众,只要击杀其首领,全军指挥顿时瘫痪。
傅友德、薛显并没有成功,他们冲刺的距离过远,元军指挥官意识到危险,立即伏倒旗帜、停止吹号,转移了阵地。但被这么一折腾,正在冲杀的蒙古骑兵一时失去了指挥,动作慢了下来。
傅友德、薛显趁机从后掩杀,他们并不恋战,只是制造出明军从侧面发起反击的样子。指挥系统失灵,元军变得无所适从,方向变得紊乱,战斗力大减。
这时才是发起反击的时候,徐达不失时机投入了最后的预备队,常遇春亲自领兵冲锋,得到增援的明军士气大振,稳定住了局势。
但也就是这样了,明军已无力反击,长途奔袭的元军和他们的战马也已经无法继续。天边最后一抹斜阳落下,雄鹰振翅过处,地面的战士们都已血染铠甲。漫天的烟尘逐渐消散,黑夜笼罩大地,战斗终于告一段落。
激战良久,靠着谨慎的指挥和一丝丝幸运,徐达在这场骑兵对决中稳住了阵脚,为自己争取到了时间。入夜,走得较快的一部分明军步兵赶到,他们立即开始挖掘壕沟,扎下垒栅,以防这群狂暴的蒙古骑兵更猛烈的冲击。
元军也需要休息,他们退到了城西扎营。他们等来了主将王保保,听完战况汇报,王保保并没有责怪部下,他下令全军举炊,尽快休息,由城内的太原指挥使豁鼻马所部负责警戒。
明军主力在陆续赶到,元军也是一样。接下来三天,谁也没有发动大规模进攻。既然没能一口气吃掉徐达,现在明军修筑了大量工事,列营已有二十余里,不是能随便冲垮了。背靠太原城,王保保并不着急,徐达若要野战,自己的机动力足以保证进退自如;明军如要攻城,更不能视他城外这支大军为无物。自己现在还是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境地。
按照目前的形势来看,这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对决。不过,这一切被一个人打破了。
太原指挥使豁鼻马,这个名字有点搞笑,源于明朝史料对蒙古名的翻译问题,在其中随处可见马啊驴啊这类名字。徐达正在苦苦思索破敌之计,常遇春提出,我们步兵还没全部集结完毕,正面交战伤亡必定惨重,还未必能击败王保保,不如趁夜劫营。徐达熟读兵书,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可让他犯愁的是,王保保也是名将,大营不会疏于防范,蒙古包层层叠叠,贸然冲进去,连个东南西北都分不清,如何能保证成功呢。
正在这时,天上掉下了块大馅饼。名字不怎么正经的豁鼻马派人带来个很正经的情报。原来这位豁鼻马本是孛罗帖木儿亲信,曾长期与王保保作战。孛罗帖木儿死后,王保保收其部众,形势所迫,豁鼻马只得栖身王保保军中。如今,机会来了,眼看元朝气数已尽,加上对仇人王保保的痛恨,豁鼻马愿意火线反正,率部归降,为徐达作内应。
天赐良机,时不我待。徐达立即升帐点兵,他下令全军出动,由郭英先率300精骑作为踏营敢死队,又派50骑埋伏在城东十里之外,点火举炮作为全军进攻信号。
部署很简单,考虑却很周全。郭英的300骑是撒出去的敢死队,由他们率先突入敌营,既是接应豁鼻马,也是试探。万一投降有诈,主力未入圈套,可保全军而还。
绕远路到城东放炮更是一手妙招。王保保遇袭的第一反应会是啥,必定是组织抵抗。可是大营已乱,明军又在远处放炮,慌乱之中闹不清明军里外到底有多少,蒙古兵很难组织起有效的抵抗,这正是徐达的意图。
正巧,担任大营警戒的是豁鼻马和他的部下。三更时分,郭英带人潜行到敌营附近,豁鼻马如约大开寨门,放入明军。有了带路党,事情就好办得多,郭英分散部下,四下放起火来。元军大营顿时火光炎炎,士兵们从睡梦中惊醒,一片慌乱,还来不及上马,又听到城东远处号炮连天,抬头却见徐达已带领大军四处砍杀。元军懵了,怎么到处都有敌军,这仗还怎么打。
王保保是个爱学习的人,有效仿关羽夜读兵书的习惯,这个习惯救了他一命。他正在账中秉烛而坐,忽闻营外喊杀连天,直觉告诉他大事不妙。王保保急忙推案而起,只来得及穿了一只靴子就跑出账外,跨马冲出,身后只有十八名亲兵跟随。
常遇春下令“降者免死”,失去指挥官,营内元军纷纷丢下武器,举手投降。天亮后清点,共计获得四万降卒,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四万余匹蒙古骏马,极大补充了明军的骑兵力量。
一场绝大战役以惨烈开局,竟然以如此戏剧性收场,太原城也不攻自破。汉人骑兵与蒙古骑兵的生死对决,却是这么不可思议地分出了不合情理的胜负。
是徐达太幸运吗?也是也不是。夜袭这种战术经常在演义里出现,真正发生的机会却不多。古代营养不良,很多人都有夜盲症,敌人看不见,自己也看不见,掉壕沟里摔死都很有可能。就算打起来,也约等于两个瞎子干仗,很容易瞎打一气。
而且,夜战中非常难于指挥,古代军队最重要的指挥手段旗语,在夜战中完全无用,这要求指挥官平时极强的治军能力,能让军队在夜袭时步调一致,进退有序。
不是什么人都敢打夜仗的,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徐达治军严谨,部下训练有素。虽然有豁鼻马帮了个大忙,寻常统帅也无法做到。
尤其令人惊叹的,是明军将领的水准。常遇春、傅友德、薛显、郭英这些开国名将,指挥起骑兵来也是游刃有余。他们表现非凡,撑起了明军的骨架。否则,王保保的战术可能第一波就成功了。
大明铁骑,此战过后,终于可以在历史上如此称呼他们。
王保保确实很强,他账下也不是没有勇将。不过要顾及到整个山西的防守,王保保兵团的贺宗哲、脱因帖木儿、竹贞这些得力干将都分散驻守在各地,并没有参加太原之战。在太原最出彩的元将是带路党豁鼻马,将官的整体水平比明军差了不是一点。
总体来看,太原之战王保保输得不冤。主力被击溃后,山西再也不可能守住,三个月不到后,明军完全控制了山西,达到了战前的目标。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