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管理在介入科中的应用(参考)

发布一下 0 0

介入科是实施介入手术的场所,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重要部门之一。只有加强各个环节的消毒、灭菌及无菌技术的实施,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现将我院介入科无菌管理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感染管理在介入科中的应用(参考)

1 介入科设置

介入手术室是一个封闭独立的区域,室内布置应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的要求,区分清洁区、无菌区、污染区、配置操作区、无菌存放区、准备室等。分清三通道,工作人员通道、患者通道、污物通道。患者与工作人员及物品的流动符合无菌流程,做到洁污分开等。患者通道入口地上铺一500 mg/L含氯消毒剂地毯,并保持湿润状态,减少车轮带入的灰尘,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2 环境管理

空气净化是介入科最理想的空气消毒方法。术中采用紫外线循环风进行空气消毒。此方法可以动态空气消毒,且对物体表面同样起到消毒作用,无死角,不受时间影响,对人体、物品无腐蚀性,尤其适用于术中消毒。另外,每日紫外线灯消毒2次,每次照射30 mim,并注意紫外线照射的有效距离(1.5~2 m,2 m以外应延长照射时间),灯管表面严禁有灰尘及水污油渍。在经过清洁、消毒后,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4 cfu/(15 min·直径9 cm平皿),物品表面≤5 cfu/cm2。导管室的地面、物品的表面每天定时进行消毒。术中,随时清理血渍、呕吐物和便溺,以免污染环境。两台手术之间进行紫外线循环风消毒 30 min。介入手术全部结束后,清扫导管室,用500 mg/L含氯制剂消毒液擦拭地板2次,然后用清水擦净,手术床、手术车及桌面用500 mg/L含氯制剂消毒液擦拭(特殊感染的患者,术后用1 000 mg/L的含氯制剂消毒液,彻底擦拭),再用清水擦拭,并打开排气扇30 min,以利空气流通。每月作空气及人员细菌培养,经细菌培养合格后方可使用。对于血液传播疾病患者(肝炎、艾滋病等),做好隔离措施,将无菌介入与污染介入分开,无菌介入在前。凡进入导管室的人员按规定更换鞋、洗手衣、口罩、帽子,外出时更换外用鞋,穿好罩衣,手术结束后在指定位置放置物品。

3 物品管理

手术器械:对可以采用高压灭菌的术中物品,可打包消毒。手术包不能太紧,体积不能超过 55 cm×33 cm×22 cm,并于使用前查看消毒日期及消毒效果。

一次性无菌物品: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发医院感染管理规范(2000年)第五章第五节第四十六条关于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管理要求执行。

医疗垃圾:根据《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例》及《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的管理办法》制定了严格的制度和管理措施,加强对医疗垃圾的分类、收集、贮存、运送、集中处置等管理。每日与物业公司进行交接并登记,生活垃圾和医疗废物严格按《医疗废物处理条例》进行处置。术中医疗废弃物装入黄色医疗废物袋内,乙肝、梅毒等特殊感染手术术后废弃物需用双层黄色垃圾袋封装,并在袋外用红笔注明“特殊感染物品”字样。锐器(如用后的针头等)存放在专用容器由保洁人员收走,统一处理。

4 人员管理

手卫生管理:手卫生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安全中的最重要、最简单、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定期进行手卫生知识培训及考核,定期监测工作人员手指带菌情况,将考核及监测结果与科室及个人综合目标挂钩,督促手术人员严格执行洗手制度,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

强化手术人员无菌观念及无菌技术:无菌技术是导管室感染控制中的关键环节,术前应严格核对各种无菌物品的灭菌日期及有效期,仔细检查包裹有无破损、潮湿等污染的可能,可疑被污染,及时更换;正确使用无菌持物钳,正确传递无菌物品,严格洗手、穿手术衣、戴手套;按外科手术要求,严格皮肤消毒;术中督促医务人员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技术操作,发现有违反无菌操作的及时指出。

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整体素质。根据介入治疗中的护理特点,有计划、有目标地组织培训。具体做法包括:规范无菌技术操作流程,制定操作规程,所有无菌操作,按本专科护理程序及职责进行;定期进行无菌技术操作考核;进行理论、消毒隔离制度的考核。考核的结果作为当月绩效考核参考。要求介入科护士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娴熟的技术,良好的应变能力,能及时、早期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配合医师处理突发情况。

5 小结

介入科是医院感染管理的一个重要部门,也是一个薄弱环节,介入手术同外科手术一样是一种创伤操作,可能引起术后感染等并发症。随着介入技术广泛的临床应用,对介入科的无菌要求更加严格,迫切需要加强对介入科的感染管理。科学合理的监控操作和管理手段,是减少介入手术室污染的关键措施。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75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