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王朝(公元386年-557年),是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封建王朝,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朝代,又称后魏,拓跋魏,早期国语鲜卑语,初称代国,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建立,改国号为魏,建都平城。439年,北魏统一北方。493年起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皇帝改姓元。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北魏时期,佛教兴起,佛教得到空前发展,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西魏于恭帝三年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其侄宇文觉,北魏历史正式宣告结束。
铁骑大军
拓跋部起源
鲜卑拓跋部居住于今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过着游牧生活。东汉以前,北匈奴被打败西迁后,拓跋部在部落首领拓跋诘汾的率领下,也逐步向西迁移,进入原来北匈奴驻地,即漠北地区。到拓跋力微时期,拓跋部又南下游牧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后又迁居到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与曹魏、西晋发生往来,但这时,拓跋部仍处于氏族部落联盟阶段
《魏书》的《礼志》也详细记载鲜卑拓跋部的发源事宜:“魏先之居幽都也,凿石为祖宗之庙于乌洛侯国西北。自后南迁,其地隔远。真君中,乌洛侯国遣使朝献,云石庙如故,民常祈请,有神验焉。其岁,遣中书侍郎李敞诣石室,告祭天地,以皇祖先妣配。”这就是嘎仙洞第一次发现。
鲜卑人的发源地-嘎仙洞
嘎仙洞,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境内的大兴安岭北段甘河北岸噶珊山半山腰的花岗岩峭壁上。现在这个大石洞被认为是建立了北魏王朝的拓跋鲜卑的发祥地,这个认识是由于该洞的两次被发现而确立起来的。
嘎仙洞传说
《魏书》的《礼志》也详细记录了此事:“魏先之居幽都也,凿石为祖宗之庙于乌洛侯国西北。自后南迁,其地隔远。真君中,乌洛侯国遣使朝献,云石庙如故,民常祈请,有神验焉。其岁,遣中书侍郎李敞诣石室,告祭天地,以皇祖先妣配。”这就是嘎仙洞的第一次发现。
夏日嘎仙洞
1980年在考古人员的深入探查中,发现了北魏太武帝派使者在这里祝祭后所刻于石壁之上的祝文。石壁刻铭祝文与《魏书》所载基本一致,只是略有出入。有了这个证据,绝对可以证实,这个嘎仙洞就是《魏书》所记的鲜卑石室。这个石洞“石壁平整,穹顶浑然”,洞内空间很大,“气势雄伟,斜洞曲径幽邃,充满一种威严的宗教气氛”。这就是嘎仙洞的第二次发现。
北魏铭祝文
拓跋部从嘎仙洞发源后,南下统一呼伦贝尔草原,后再多次南迁,并参与檀石槐组建的部落联盟。310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猗卢同西晋并州刺史刘琨结盟,共同对抗石勒,被西晋封为大单于,代公。315年,又封为代王,置百官,拓跋代国至此建立。拓跋氏从此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并逐渐成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一心想要复国的鲜卑皇族后燕的后裔
在拓跋鲜卑族的历史中,神元皇帝力微率部迁驻盛乐地区是一个大的转折点。从这时开始,拓跋鲜卑在与曹魏政权、西晋政权以及北方其他各族建立的割据政权的接触中,显示了其旺盛的发展势头,最后终于建立了雄据北方的北魏皇朝。北魏王朝是南北朝时代北方的第一个王朝。是继十六国分裂局面之后,在中国北部重建统一的封建王朝。又称后魏,拓跋魏,元魏。为鲜卑族拓跋圭所建。北魏王朝,历十二帝、二王,共一百四十九年(386~534)。
鼎盛一时北魏王朝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