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在建文元年1399—1402年发生的,是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一场战役。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建文帝继位后开始削藩,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因不满削藩政策,起兵反抗朝廷,燕王军攻入金陵,最后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朱棣即位后称明成祖,年号永乐。
那么为什么朱棣会发动这次的靖难之变呢?这就要从明太祖朱元璋统治时期开始讲起了。
分封藩王
洪武三年,也就是1370年4月,明太祖朱元璋为确保大明王朝的长治久安,想方设法加强皇室本身的力量,于是他就分封自己的儿子为王。把自己的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封为藩王,分别把他们派往北部边境和全国的各处战略要地驻扎,想通过他们来屏藩皇室。朱元璋曾说:“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明太祖朱元璋
从全国来看,这些藩王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驻扎在腹地,一部分是驻扎在边塞要地。受封的藩王们还要在自己的封地上建立王府,设置官属,地位非常的高,公侯大臣进见都得伏而叩拜。
每个藩王除食粮万石以外,还有军事指挥权。他们的王府还设立亲王护卫指挥使司,护卫少者3000人,多者1.9万人。九位边塞王(辽、宁、燕、谷、代、晋、秦、庆、肃)因有防御蒙古贵族侵扰的重任,所以护卫非常的多。尤其是北平的皇四子燕王朱棣更是拥兵10万。
他们在边塞负责筑城屯田、训练将兵、巡视要害、督造兵器。晋王、燕王曾多次出塞征战,还打败了元朝残余势力的军队,被朱元璋重视,甚至还下诏给二王军中小事自己决定,大事在向朝廷禀告。尤其是燕王朱棣,功绩卓著,朱元璋直接下令让他管辖边境的军队,地位独尊。
明成祖朱棣
藩王的威胁
朱元璋在封自己儿子为藩王的时候,时任平遥儒学训导的叶伯巨就说了,藩王势力过重,数代之后尾大不掉,到那时再想削夺诸藩王,恐怕会酿成汉代“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的悲剧。可朱元璋没领情还怒斥他,认为他是在挑拨朱家的骨肉亲情,还下令将叶伯巨关进监牢,受尽虐待,最终被活活饿死。
在分封的时候,朱元璋就规定说凡是受封的诸王必须离开京城,到自己的封地就藩。不允许各亲王之间相互往来,即便入朝,也不能同时前来,必须一王离京,另一王才可启程进京。
朱元璋此举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诸王相互串联,与朝廷对抗。所以,诸王就藩,可以说是:“生离死别”,但朱元璋的用心良苦,却未能收到预期的后果。
靖难遗训
朱元璋不仅分封诸子为藩王还给予了他们极大的权力,那就是藩王有权干涉朝廷政事,朱元璋还颁布《皇明祖训》中讲到朝中无忠臣,有奸逆之臣,可以举兵诛讨,以清君侧的名义,在这样的政策支持下,各藩王拥兵自重,在政治和军事上都享有较大的话语权。
后来朱棣就以此为理由,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难之意。故而靖难之役中朱棣的口号是“清君侧,靖国难”。
建文即位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标病死,明太祖朱元璋立 朱标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因朱允炆生性“聪慧好学,还非常的孝顺,而深得朱元璋的喜爱,朱元璋称赞他“而诚纯孝,顾不忘我乎。”不过,对于这位“仁柔少断”的皇太孙将来继任帝位,朱元璋并不十分满意,曾一度打算更换太子,后来因翰林学士刘三吾的劝谏,才没有这样做。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病故,庙号太祖,皇太孙朱允炆即位为帝。改年号为建文。
建文帝朱允炆
朱允炆即位后,镇守北部边疆的诸藩王们已有很大的权势,宁王朱权已经有“带甲八万,革车六千”。燕王朱棣更是握有“管辖边境军队”的重权。朱允炆对这些皇叔们忧心忡忡。建文元年(1399年)正月,朱允炆即位不久,燕王朱棣即遣长史葛诚入朝奏事。
朱允炆遂向葛诚密问燕王府之事,葛诚如实禀告,乃派他返回燕王府,作为内应。葛诚回到燕王府,朱棣见他神色不对,心中不免作疑。随即朱棣亲自入朝,自恃皇叔身份,直接走在皇道上入宫,见了建文帝朱允炆也不行礼。随后监察御史曾凤韶弹劾燕王朱棣不敬,户部侍郎卓敬也密奏,以燕王“智虑绝人”,建议将他徙封至南昌,但都被朱允炆以“骨肉至亲”,婉言拒绝。朱棣察觉到朝廷对自己怀有贰心,回到自己封地燕王府后,便托辞装病,以观事态的变化。
建文帝看着这些藩王势力越来越大,就与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商量削藩。齐泰、黄子澄以诸藩王权势过大,恐难驾驭为由,力主削藩。在削藩顺序上,齐泰认为应先削实力最强的燕王。但黄子澄反对,认为燕王有功无过,为了争取舆论支持,应该先找有问题的亲王下手。建文帝支持黄子澄,先后废除五位亲王。
朱允炆削藩
由于朝廷削藩激化矛盾,藩王与朝廷开始决裂,此时实力最强的燕王就成了真正的众藩之首。而朱允炆与朱棣之间的博弈亦逐渐激化。
燕王朱棣起兵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十二月,为了提防燕王造反,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随后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驻开平,并调走北平原属燕王管辖的军队。燕王朱棣见到几位藩王先后被削,明白如此下去必无法逃过此劫,于是就一边争取时间一边做战争准备。为了争取时间,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先装病,使建文帝放了三个儿子回到北平;之后由于属下被朝廷处死,他又装疯。但由于王府长史葛诚叛变,密奏朝廷“燕王装病”。朱棣装疯被发现后。便立即诱杀了前来执行监视逮捕任务的将臣,而心中早已对父皇册立自己的侄子为太孙而继位有所不满,于是就在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起兵反抗朝廷。
后来燕王遣使入京师金陵奏事,使者被齐泰等审讯,被迫供出 燕王的异状,于是朝廷下密旨,令张昺、谢贵逮捕燕王府的官属,张信逮捕燕王本人。但张信与其母亲讨论之后,将此事告知朱棣。于是朱棣和姚广孝等进行举兵的谋划,令张玉、朱能将八百勇士带入燕王府中潜伏,以待变故。张昺、谢贵得到朱允炆密诏后,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初四带兵包围了燕王府。朱棣假意将官属全部捆缚,请二人进府查验。二人进府后,朱棣派出府内死士将其擒获,并连同府内叛变的葛诚、卢振一同处决。当日夜里,朱棣攻下北平九门,控制北平城。
朱棣攻下北平九门,控制北平城
燕军控制北平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初六,通州主动归附;七月初八,攻破蓟州,遵化、密云归附;七月十一,攻破居庸关;七月十六,攻破怀来,擒杀宋忠等;七月十八,永平府(今河北卢龙县,属秦皇岛市)归附。七月二十七,为防止大宁军队从松亭关偷袭北平,用反间计使松亭关内讧,守将卜万下狱。至此,北平周围全部扫清。燕军兵力增至数万。
燕军攻破怀来后,由于领地相距太近,七月二十四日,谷王朱橞逃离封地宣府(今属张家口,距北京约150公里,距怀来约60公里),奔金陵。八月,齐泰等顾虑辽王、宁王帮助燕王,建议召还京师;辽王从海路返京,而宁王不从,就削了宁王的护卫。宋忠失败后,部将陈质退守大同。代王本欲起兵呼应朱棣,但是被陈质所控制。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反书至南京,朱允炆祭告太庙,削夺朱棣宗室属籍,废为庶民。决定起兵讨燕。在真定(今河北正定)设置平燕布政司。
击败耿炳文
耿炳文朱棣初起兵时,燕军只有北平(今北京)这一座城池,势力还非常的弱,朝廷则在各方面都占据压倒性优势。所以战争初期,朝廷有绝对的兵力优势,可以多陆军队进行合击,将燕军围歼于北平。朱棣采取的是内线作战,迅速攻取了北平以北的居庸关、怀来、密云和以东的蓟州、遵化、永平(今河北卢龙)等州县,扫平了北平的外围,排除了后顾之忧。经过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宿将之后,朝廷已经没有将可用,朱允炆只好起用年近古稀幸存的老将长兴侯耿炳文为大将军,驸马都尉李坚为左副将军,都督宁忠为右副将军,率军13万伐燕。耿炳文率军在(1399年)八月十三日到达真定。
建文元年(1399年)八月十五日,南军师至河北滹沱河地区。燕王在中秋节晚上乘南军饮酒作乐之机,突破雄县,尽克南军的先头部队。后耿炳文率残部不到十万人逃入真定城中,闭门死守。燕军攻了三日都没有把城攻下,后撤回北平。
换将李景隆
建文帝听到耿炳文被朱棣打败后,根据黄子澄的推荐,任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为大将军,代替耿炳文对燕军作战。又令辽东江阴侯吴高等领兵围攻永平(今河北昌黎西北)。
李景隆 本就纨绔子弟,素不知兵,“寡谋而骄,色厉而馁”。建文元年(1399年)九月,李景隆至山东德州,收集耿炳文的溃散兵将,并调各路军马,共计50万大军,进抵河间驻扎。当朱棣侦知李景隆军中的部署后,笑着说,兵法有五败,李景隆全犯了,其兵必败无疑,这就是政令不修,上下离心;兵将不适北平霜雪气候,粮草不足;不计险易,深入趋利;求胜心切,刚愎自用,尽是乌合之众,一点也不团结。为了引诱南军深入,朱棣决定让姚广孝协助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自己亲率大军去援救被辽东军进攻的永平,并告诫朱高炽说:“李景隆来,只坚守,不出战。”朱棣走的时候还撤去了卢沟桥的守兵。
李景隆
李景隆听说朱棣率军赴援永平,就立马率军于建文元年(1399年)十月直扑北平城下。经过卢沟桥时看见没有守兵,禁不住欢喜,说:“不守此桥,我看朱棣是无能为力了。”这时朱高炽在北平城内已经严密部署,拼死守卫。李景隆则号令不严,指挥失当,几次攻城,都被击退。南军都督瞿能曾率千余精骑,杀入张掖门,但后援跟不上,只好停止进攻。又因李景隆贪功,要瞿能等等大部队一起进攻,错过了时机。燕军则因此得到喘息,连夜往城 墙上泼水,天冷结冰,等到第二天,南军也无法攀城进攻了。吴高懦弱,不敢应战,退保山海关。朱棣解救完永平之后,率军直扑大宁(今内蒙古宁城西) 。
建文元年(1399年)九月初一,江阴侯吴高率辽东兵攻打永平郡,朱棣趁李景隆踌躇不决之际,九月十九日前往救援。九月二十五日,朱棣击败吴高,并决定趁势偷袭十七弟宁王朱权的封地大宁(今内蒙古宁城)并获得其精锐部队,实力大增。另一方面利而诱之,将南军引至“空城”北平下。九月二十八日,朱棣传信给燕世子朱高炽,叫他坚守北平城。
明仁宗朱高炽
建文元年(1399年)十月十九日,燕军在会州(今河北省平泉县)整编,分立五军(中、前、左、右、后)。十月二十一日,燕军入松亭关(今河北宽城县西南)。十一月初五日,燕军渡白河(时已结冰,渡河处在今北京顺义区东),打败了李景隆的哨探陈晖部队万余人。当天,与李景隆大军在郑村坝会战。燕军左右冲击,连破南军七营,李景隆大败。当夜,李景隆见战事不利,令郑村坝所有军队轻装撤退。数十万人的辎重全部留给了燕军。但李景隆走得匆忙,没有通知围攻北平城的南军军队,于是燕军轻易击溃北平城下的南军,获得其物资。李景隆率军撤回德州,郑村坝之战结束。此战南军丧师十余万人。
建文元年(1399年)十一月初九日,朱棣回到北平城,。十二月,朱棣用反间计令辽东守将吴高被削爵贬黜,消除东北方向的后顾之忧。
由于李景隆准备等来年(1400年)开春再北上攻燕,朱棣决定攻打山西大同,以使南军疲于奔命。十二月二十四日,燕军抵达广昌,守将杨宗投降。建文二年(1400年)正月初一,燕军抵达蔚州,明军守将王忠、李远投降燕军。二月初二,燕军攻打大同。由于大同是代王的封地且军事地位极重要,李景隆不得不救援。待李景隆走出紫荆关后,燕军从居庸关返回北平。南军在冰天雪地中白跑一趟,兵力、装备大量损失,士气受到重创。
建文二年(1400年)二月二十八日,李景隆给朱棣写信,请求暂时停战。燕王回信索要齐泰、黄子澄等人。一说李景隆自此有二心。除了使南军白跑了一个月外,燕军在本次伐大同时意外遇到了从蒙古来降的军队并将其收编,此外,保定府于建文二年(1400年)二月降燕。
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李景隆从山东德州,郭英、吴杰等从真定誓师北伐燕军,兵力增至六十万,瞿能引众求战,大呼“灭燕”,就在战事危急时,一股旋风刮起,刮断了李景隆的帅旗,南军顿时大乱。朱棣抓住机会,绕到李景隆后方放火。南军大败,瞿能父子被朱高煦阵斩。郭英等向西撤退,李景隆向南撤退,辎重全部扔下,投降十万余人。李景隆撤回德州。
四月二十七日,燕军进攻德州。五月初七,李景隆逃往济南。初九,燕军进入德州,获得大量粮食储备。五月十五,燕军攻济南,李景隆残存的十余万兵毫无战斗力,大败。李景隆逃走,燕军围困济南城。十月,朝廷召李景隆回南京。李景隆把六十万大军丢得一干二净,黄子澄、练子宁、叶希贤等上书,请求斩了李景隆,朱允炆不听。对于推荐了李景隆,黄子澄感到十分后悔。
李景隆在几个月的时间内一败再败,建文帝撤免了他的大将军职务,建文帝采黄子澄之谋,遣使议和以求缓攻,又任命盛庸为平燕将军,代李景隆统兵。盛庸屯兵德州,以拦燕军南下。
李景隆败退后,燕军围困济南。右参政铁铉、盛庸坚守。朱棣射信入城招降但他们不降。建文二年(1400年)五月十七日,燕军掘开河堤,放水灌城。铁铉见势不妙,决定派千人诈降,诱朱棣进城。次日,朱棣前往济南,走到城门口时,城门预设的铁板落下,但略快了些,只打中了其所乘马的头。朱棣大惊,换马跑回。由于事出意外,断其后路等工作没能成功。朱棣逃回,大怒,围城攻打三个月。
由于济南的军事地位极重要,若取得济南,进可南下攻打,退可画疆自守,燕军乘新胜之锐气,志在必得。六月,惠帝见济南危急,遣使求和。朱棣不听。七月,平安进军河间,扰乱燕军粮道。朱棣进退不得,八月十六,撤兵回北平。盛庸、铁铉追击,大败燕军,收复德州,济南之战结束
九月初十,朱允炆升铁铉为山东布政使,参赞军务,不久后升兵部尚书;封盛庸为历城侯,平燕将军,撤换李景隆。都督陈晖、平安为副职。南军重新进到德州、定州(今保定与石家庄之间)、沧州(今河北沧州)。
建文二年(1400年)十月,朱棣闻报南军北上,决定在南军 落脚未稳之际,夺取沧州,再度南下。,十一月初四到达山东德州。朱棣计划招降盛庸未成,于是转而南下。盛庸袭击燕军后军,但遭到失败。十一月,燕军到达山东临清;朱棣决定扰乱南军的粮道,遣轻骑至大名,焚其粮船。
十二月二十五日,燕军到达东昌。朱棣仍然亲自率军冲锋,先冲击南军左翼,没有冲击成功;然后又冲击南军中坚,盛庸故意打开阵将朱棣诱入,然后合围,朱棣被南军重重包围。燕军大将张玉、朱能(一说还有朱高煦)分别引兵来救,朱棣死战,终于和朱能会合,逃离战场。但是燕军损失惨重:大量燕军被火器所伤,张玉被南军包围,最后战死。建文三年(1401年)正月十六日,燕军返回北平。张玉战死,令朱棣悲伤的食不下咽。
东昌之战毕竟是靖难以来南军的第一场大捷。朱允炆十分高兴,建文三年(1401年)正月,恢复了齐泰、黄子澄的官职(建文元年十一月两人被罢免,但仍作为智囊留用;至是恢复齐的兵部尚书和黄的太常寺卿职务) ,并以东昌大捷告太庙。
东昌之败之后,朱棣以此为耻,后与姚广孝商议对策。于建文三年(1401年)二月初九日,朱棣祭阵亡将士,并脱下袍子烧掉,激励军士。二月十六日,朱棣再次出兵。当时盛庸驻兵二十万于山东德州,吴杰、平安驻扎在真定。朱棣决定趁南军两军分隔,先破盛庸一部。,于是燕军与盛庸军在夹河交战,燕军左右冲击,盛庸坚守,双方互有胜负。战斗打了三四个时辰后,突然刮起了强烈的东北风,尘埃蔽天。南军顶著风沙,根本没法作战;燕军则乘风大呼,左右翼横击,盛庸大败,损失了数万人后,退回德州。吴杰、平安带兵准备会合盛庸,听到盛庸已败,便退回了真定。夹河之战结束。闰三月初四,建文帝因夹河之败,再次罢免齐泰、黄子澄出京城,暗中叫他们招兵。
击败盛庸后,朱棣进军真定。闰三月初九,两军会于藳城交战。在战斗中突然又刮起了猛烈的大风,南军不能支,大败而去。燕军四面围攻,斩首六万余级。吴杰、平安等逃回真定,坚守不出。朱棣将射成刺猬的军旗送回北平,令世子朱高炽妥善保存,以警示后人。从白沟河、夹河到藳城,燕军三次得大风相助而胜,朱棣认为这是天命所在,非人力所能为。
建文三年(1401年)冬,朱棣决定直接率兵南下,姚广孝支持不再与盛庸、平安等纠缠,直扑京师。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先后击败德州的一支分队和平安的部队,于是燕军南下(路线大致位于现京九铁路和京广铁路之间)至馆陶渡河(进山东),并长驱直入。正月十二日,燕军在馆陶渡河;正月十四日,燕军攻陷东阿;正月十五日,再攻陷东平;正月十七日,陷汶上;正月二十七日,陷沛县(进江苏);正月三十日,燕军先头部队到达徐州,二月二十一日,燕军击败徐州的出战军队,徐州自此闭城死守。
姚广孝
徐州坚守不出,朱棣决定不再理会,继续南下。三月初一,燕军进逼安徽宿州。三月初九,抵达涡河(今安徽蚌埠市怀远县以北)。平安见到燕军一路南下,带兵来追;但三月十四日在淝河中了朱棣所设的伏兵,只得退回宿州。三月二十三日,朱棣遣将断徐州饷道,铁铉等率兵围攻,互有胜负。由于粮道被燕军阻碍,平安亲自率兵六万护卫粮草。
南军缺粮,平安决定突围,在淮河取得给养,号令为三声炮响;次日,燕军攻打灵壁墙垒,进攻信号正巧也是三声炮响。于是南军以为是自己的号炮,纷纷夺路而逃;燕军趁势进攻,南军全军覆没。灵壁之战就此意外结束。此战燕军生擒了陈晖、平安、马溥、徐真、孙成等三十七员敌将,四名内官(宦官),一百五十员朝廷大臣,获马二万余匹,降者不计其数。灵壁之战彻底击溃了南军主力,此后燕军在长江以北再也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一千六百年前决定楚汉之争胜败的垓下之战就发生在灵壁附近,可谓历史的巧合。
灵璧之战后,燕军向东南方向直线前进。五月初七下泗州,朱棣谒祖陵。盛庸在淮河设下防线阻挠燕军渡河,五月初九从后方突袭盛庸,盛庸惨败。五月十一日,燕军向扬州方向前进,五月十七日,到达天长(扬州西北50公里)。守扬州的监察御史王彬本想抵抗, 不料属下反叛,在他洗澡时将其捆绑。五月十八日,扬州不战而降。随后高邮归降。
六月初一日,燕军准备从浦子口渡江,但遇到了盛庸最后的抵抗。此时朱高煦引兵来援,率众殊死战,击败盛庸。随后朝廷的一支水军降燕,燕军于六月初三日自瓜洲渡江,六月初六,燕军至镇江,守将率城投降。
六月初八,燕军驻扎在龙潭(距京师金陵东约30公里),朝廷大震。朱允炆在大殿徘徊,召方孝孺问他有没有对策。有人提议逃往内地以图兴复,方孝孺说;‘‘城中还有二十万大军,应坚守待援;即使真战败,国君为社稷而死,是理所应当的,可以先派大臣前往谈判以拖延时间。’’于是六月初九,派李景隆、茹瑺等见朱棣谈判;朱棣表示割地无名,只要奸臣。
六月初十,遣谷王朱橞(建文元年逃回京城)、安王朱楹等前往谈判未成。六月十二日,外出募兵的大臣们仍未返回,朱允炆只能派在京城的诸王和武臣们守卫各门。时左都督徐增寿(徐达子,辉祖弟)谋内应,被一群文官围殴。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燕军抵金陵。徐增寿作内应,事败,被朱允炆亲自诛杀在左顺门。守卫金川门(位于南京城西北面)的朱橞和李景隆望见朱棣麾盖,开门迎降,是为金川门之变。燕王朱棣进入京城,文武百官纷纷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拥戴下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