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上热搜的白象,可惜了

发布一下 0 0

还记得自身亏损仍低调捐款1000万,被网友顶上热搜而被买断货的鸿星尔克吗?


没想到,
白象方便面也复刻了鸿星尔克的路子。


#多款商品卖断货#、#白象暴涨30万粉#等话题,纷纷冲上了热搜。


电商APP的页面,都是下面这样的画风:


冲上热搜的白象,可惜了


这一切,还要从一个有味道的打假说起。


上周,央视的315晚会,曝光了“脚气味十足”的劣质酸菜:


横扫泡面界多年的老坛酸菜,加工的过程竟是在土坑中进行,还混杂着树枝、羽毛甚至烟头……


冲上热搜的白象,可惜了


yue了yue了……


而康师傅、统一这些“大品牌”,果然又让我们失望了。


被曝光用土坑加工酸菜的插旗菜业,正是他们的原材料长期供应商。


网友们瞬间炸了,手里的泡面不仅不香了,还恨不得倒扣到这些资本家的头上。


在康师傅们忙着道歉,试图转移话题时,有人跑到白象的微博下边留言询问。


白象男友力MAX,霸气回复:


“没合作,放心吃,身正不怕影子斜。”


冲上热搜的白象,可惜了


低调做事的白象,就这样被网友顶上了热搜。


其实,白象方便面背后的故事,真的不简单。


冲上热搜的白象,可惜了


白象是一家伟大企业


事实上这并不是白象第一次出圈。


2016年,一篇《白象食品公司有一个幸福群体叫“自强员工”》的文章,就被多家媒体报道。


白象食品集团湖南分公司成立之初,485名员工中,就有残疾员工多达117人。


一段白象厂里工人下班的视频,更是让很多网友破防:


冲上热搜的白象,可惜了


而今年3月4号,北京冬残奥会开幕,


“白象三分之一员工是残疾人”的消息,也感动了无数网友,一路登上了热搜。


除此之外,在重大自然灾害的前线,也屡屡有白象的身影。


郑州暴雨时,白象直接将仓库的方便面,全都捐了出去。


还自发组织了“到白象办公室避雨”“到街头给受困市民发泡面、发水”活动,亲自上阵援助工作。


可即使做了这么多,低调做事的白象,反而在公司内部统一口径:


“捐款和救灾,不是为了宣传和售卖产品。咱们只要脚踏实地的做好方便面,就可以了。”


冲上热搜的白象,可惜了


关注弱势群体,肩负社会责任,白象你还有什么秘密,是我们不知道的?


还真有!


白象还是方便面行业里,少数没有注入日资的企业。


当年的泡面四巨头:康师傅、统一和今麦郎,都接受了日资入股与合作,却唯独白象拒绝!


统一企业,自1968年以来,就与日资绑定颇深。


他的合作伙伴,包括日清(日本方便面巨头)、龟甲万、明治乳业、麒麟啤酒、日本7-11等,三菱重工,也是持股比例达到1.54%的前十大股东。


冲上热搜的白象,可惜了


而今麦郎,曾与日清公司合作10年。


2004年,日本日清公司就曾出资15.54亿元,与今麦郎前身河北华龙面业,合资成立了世界最大制面企业——中日合资华龙日清食品有限公司。


后来,日清公司于2015年退出。


最离谱的是康师傅。


它的主要股东中,日本三洋食品株式会社和中国台湾顶新,持股比例均为33%左右。


冲上热搜的白象,可惜了


也就是说,康师傅在国内每卖出一包泡面,就有三分之一的利润,落入日资的口袋里。


以上种种,让我不得不对白象这家企业,肃然起敬。


社会责任、创造价值的角度,白象这么多年的成就,完全值得打上100分。


但这也引发了我的思考:


一家令人尊敬、没有黑点的企业,是怎么从当年的行业老二,沦为如今线下商超罕有身影、在7%的市占率下苦苦挣扎的?


冲上热搜的白象,可惜了

相比用人成本

日资才是几乎“杀死”白象的主因


有人说,白象在商业上跑输康师傅、统一,甚至今麦郎,是因为雇佣了大量的残疾人。


理由看起来很有道理:他们行动不便,拖累了生产效率,可用人成本却一点也不低,拉低了白象的产品竞争力。


这种说法,完全是不负责任。


确实,白象雇佣残障人士,花了很大力气:


对生产线进行无障碍改造、在公共区域设置无障碍通道及减速带、在食堂设置特殊窗口,方便个子较低的残疾员工打饭,洗碗的地方还专门设置了防滑垫......


冲上热搜的白象,可惜了


这种成本,是一次性的开支。


但带给白象的,是一笔长期财富:在社会愈加高流动性、996风气大行其道之时,白象用刻在DNA里的企业文化和人性化管理,保持了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在这里,处于社会边缘的残障人士,找到了家的感觉。


他们不是给资本家打工,而是在为自己的个人幸福奋斗,是为社会创造价值。


行动不便的他们,还有什么理由离开带给他们自尊、集体荣誉感和第二生命的集体呢?


冲上热搜的白象,可惜了


在这种工作环境下,从事包装、码箱等相对简单工作的他们,干劲满满;甚至比那些心猿意马的正常人,做得还要多。


拉长了看,“白象模式”其实为企业,节省下了大量内部管理和每年招人的费用。


所以,我们也才能看到,市场上卖的白象方便面,比康师傅们,还要更便宜一些。


白象落在竞争对手身后,其实是输在了资本运作上。


前面提到,白象是方便面巨头中,唯一拒绝日资入股的。


这让白象成为民族品牌之余,也让白象在资金上捉襟见肘。


做生意的人一定知道,“外行才看毛利,内行更看销量”。


尤其是对于方便面这种,同质化比较严重的产品,稳定的高销量,才是企业的生命线。


这就涉及到,品牌的渠道建设和营销打法了。


而要想把这两点做好,离不开两点——资金支持和实战经验


作为方便面的发明地,相关产业最成熟的日本,自然在这方面最拿手。


于是2000年后,国内方便面竞争进入白热化的时候,日资们便纷纷入场,想要一战定乾坤,吃下中国方便面行业,这块巨大的蛋糕。


为了占领大型商超和菜场小店,企业们使尽浑身解数:送火腿肠、送卤蛋,送碗……


13-14年的火腿肠战争里,康师傅和统一,硬是送出了40亿根火腿肠。


冲上热搜的白象,可惜了


方便面企业烧起钱来,比后来的美团拼多多们,还要不心疼。


现实不是小说,没有那么多逆袭的戏码。


拒绝日资的白象,自然在这场烧钱竞争中,逐渐掉队了。


2014年IPO折戟,更是让白象错失了绝地翻盘的最好机会。


连带效应下,原本搬至北京的总部,又再度撤回河南大本营。


从搬进北京再到搬出北京,看似什么都没变。


但两次搬迁,也让白象最核心的竞争力——人才,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流失。


20多年恍然如梦。


这次的出圈爆火,好像和以往的每一次有点不一样。


但白象的复兴之路,我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冲上热搜的白象,可惜了


冲上热搜的白象,可惜了

写在最后


依靠网友们的朴素情感,白象此次破圈成功。


但要想真正“破局”,我想还差得很远。


毕竟方便面这个赛道,已经碰到天花板了:


冲上热搜的白象,可惜了


疫情之后,在螺蛳粉等新的即食产品的冲击下,方便面更是逐渐让位于新宠。


理性来看,抛开企业价值观的东西,白象过去的成绩,也离不开方便面在中国的普及。


接下来,找到新的时代趋势,才是白象重新崛起的关键。


我想到了之前百度发布的《2021国潮骄傲搜索大数据》:


近5年国货品牌搜索热度,从45%提升到了75%,是同期国外品牌搜索热度的3倍。


近10年,消费者对于国潮的关注度,更是上升了5.28倍


我想,国潮品牌的崛起,或许是这个时代,给予白象的新机会。


所以,请带着我们的情感和期待,重新出发吧!


发吧!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75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