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聂丽娟
通讯员 姚韦伟
他们穿着白色大褂,穿梭在病房里、奔跑在患者间,为患者提供帮助,传递着社会的温暖……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医务社工。
湖北省肿瘤医院有这么一群医务社工,他们在患者弥留之际,为他们提供医学诊疗专业服务之外的心理、生活以及经济上的援助。近日,极目新闻记者走进这个群体,了解他们与患者之间的感人故事。
帮助18岁男孩实现临终幸福心愿
被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评为2020年度“十大医务社工”的胡建华,职业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患者,是一个叫小亮(化名)的男孩。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胡建华在湖北省肿瘤医院内科进行医务社工查房,病床上一位年轻男孩显得格外与众不同,他蜷着双腿低着头,捧着一本红色封皮的书在看,床头卡片清晰地写着:小亮,18岁。
“你为什么喜欢阿德勒的《幸福的勇气》?”胡建华看到书的封面,试探着跟小亮套近乎。
“我非常喜欢这个书名,因为幸福有时简单,有时又很复杂。有时来自追求的勇气,有时候又来自放下的勇气。”小亮回答。
小亮得知胡建华是一名医务社工,放下书,主动跟他聊了起来:“叔叔,你能帮助我吗?”
原来,小亮知道自己是癌症晚期,时日不多了,想在离世后捐献自己的遗体,但是他的爸爸妈妈都不同意,于是想让胡建华帮自己劝劝家人。
3月23日,胡建华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回忆,当时小亮写在摘抄本上的一段话,让他内心震撼:“也许人生只是一场旅行,我下了这艘船,会到另一艘新船上,而我的身体就是这艘旧船,虽然我下船了,但是这艘船还可以留在这片湖里摆渡更多的人。”
医务社工组织活动为患者捐赠假发
随后,胡建华与小亮的主治医师联系,了解到小亮的癌细胞已经扩散到全身,治愈的可能渺茫。于是胡建华决定与小亮的父母进行面谈,说出小亮的心愿。会谈室被沉默包围,小亮的父亲一言不发,小亮母亲艰难地开口:“孩子很早跟我们提过这个想法,但是我们没有办法说服自己,也很害怕周围的人对我们做父母的说三道四。”
当晚,胡建华再次来到病房,鼓励小亮的父母应尊重孩子的想法。一番耐心沟通后,小亮的父母终于如释重负,同意了儿子捐献遗体的想法。
当晚,小亮的病房里,父子俩小声地念起了小亮摘抄的诗句:“从明天开始,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第二天上午,胡建华联系湖北省红十字会,协助小亮办理完成遗体捐献手续。不久,小亮在一个飘着鹅毛大雪的日子安然离去。
“作为一名医务社工,在帮助他人的路上,也在治愈着我们,涤荡着自己的心灵。”胡建华说。
为乳腺癌晚期患者的孩子找“家”
11岁,原本应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的年纪,却因为要照顾乳腺癌晚期的妈妈,小小男子汉小宇(化名)挑起家庭的重担,寸步不离地陪着母亲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湖北省肿瘤医院医务社工处贺霄和舒红娟,提起曾帮助过的男孩小宇,感慨不已。 2021年7月,医务社工部接到住院护士的求助电话:有一个乳腺癌患者,带着一个11岁的小男孩住在病房。
贺霄和舒红娟立即赶到病房看到,一个小孩子坐在凳子上,聚精会神地看着手里的作文书。经了解,小男孩叫小宇,他的母亲是乳腺癌晚期,父亲处于失联状态,目前只有孩子在身边照顾妈妈。当时去的时候是下午3点,小宇为了照顾妈妈配合治疗,还没有吃中饭,只能看看书陪陪妈妈。随即,贺霄立即联系医院的营养食堂,为母子俩送去了爱心餐。
为患者现场化妆
小宇即将步入初中,为了让他不掉队,贺霄和舒红娟联系大学生志愿者团队,每天安排一名大学生来到病房为小宇辅导功课,并且协助小宇制定暑期学习计划。
“小宇妈妈走了,他老家的舅舅还在路上,我们人手不够,能不能过来一个人照顾下孩子。”医务社工介入一周后的一个晚上,小宇的妈妈走了,贺霄和舒红娟收到到护士发过来的短信后,俩人立即赶往医院,将小宇带离他妈妈身前所在的病房。
“当时他在休息室,一言不发,只是不停地刷着手机,看到一条世上只有妈妈好的视频,彻底地崩溃了,嚎啕大哭。”舒红娟记得,自己当时一边为小宇擦拭眼泪,一边扶着孩子的肩膀说,“小宇,你是男子汉,要坚强,你还有我们。”当时,小宇立即将她抱得紧紧的。
“孩子看着母亲去世,我们及时地介入,给予孩子人文关怀,可以大大消除他以后的心理阴影。”贺霄和舒红娟陪着小宇聊了很多,孩子想说的一切,从童年到校园再到未来,就这样度过了他人生中难熬的晚上。
患者家属为患者试戴假发
第二天凌晨3点,小宇的舅舅接走了他,但是贺霄和舒红娟作为医务社工,他们的工作并没有结束,帮助小宇联系了他户籍地的派出所、村委会和妇联,尽力为他提供援助资源。
“姐姐,你们放心,小宇很坚强!”上个月,小宇分别给贺霄和舒红娟打来问候电话说,现在已经就读于当地的一所寄宿初中,每两周回来一次,跟大舅舅生活在一起,社区社工还为他在当地安排了一名“童伴妈妈”。
和时间赛跑,点燃患者生命的希望
1993年的施茂源,是湖北省肿瘤医院年龄最小的医务社工,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可谓是科班出身的医务社工。
2020年11月,施茂源正在进行医务社工查房,一名患者妻子张女士将它拉到走廊上,小声却又焦虑地说道:“老师,我在老公的枕头下发现了一把水果刀。”
肿瘤患者,容易产生轻生念头,只要扼制自杀苗头,就能提前预防。重点是要与时间赛跑,果断迅速化解危机。职业敏感让施茂源顿时警觉起来。于是,他赶紧找到张女士的老公王先生。王先生面色暗沉、紧缩眉头,他斩钉截铁地对施茂源说:“你不用过来劝我,我是铁了心要自杀,就算这次没有成功,我还有其他办法。”
施茂源经过评估觉得,王先生虽然有较高的自杀风险,但是不会立即实施自杀计划。他立即定下两个目标:短期目标是和家属一起排查王先生身边的危险因素,避免他再次找到机会自杀,另外一个远期目标就是,真正打开王先生的心结,让他彻底打消自杀的念头。
“在我的提醒下,王先生的妻子将所有锐器都收起来,家属轮流照顾王先生确保他不会自杀。”施茂源说,那几日,他每天第一个查房的就是王先生病房,主动找王先生聊天。
“我现在太痛苦了,肚子胀气难忍,浑身刺骨的疼,一天都不能忍受,而且这个病也治不好,不如早点死了算了。”交谈间,王先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如果身体痛苦有了明显改善,愿意再坚持一下吗?”随后,施茂源与王先生达成共识,“如果缓解疼痛,愿意试一下。”
在施茂源的倡议下,医疗团队黎医生、护理团队刘护士和他,三人组成了小型的跨学科团队,为王先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制定了完善的对症治疗方案。三天后,王先生说,自己的身体痛苦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上个月,施茂源再去探望王先生时,他主动跟施茂源打招呼说:“要坚持到底!”王先生的妻子张女士对施茂源感激不已。“谢谢医务社工,帮了我们家老王,让他鼓起了重新活下去的勇气!”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