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进哈佛的科莱特拒绝了要创业的比尔盖茨。
因为他好不容易到哈佛求学,怎么能轻易避名更何况那项系统的研发才刚刚起步。科莱特认为,开发Bir财务软件,须要读完大学的全部课程才行。
10年后,科莱特成为哈佛大学 Bit领域的高手,而那位选择退学的小伙子则在这一年进入到美国亿万富翁的队列中。
在科莱特拿到博士学位时,那个曾经的同窗,已有了一份自己的事业,成为美国数一数二的大富豪。
1995年,当科莱特认为自己具备了足够的学识,能够开发Bit财务软件时,那位小伙子已超越Bit系统,开发出了Eip财务软件,速度比Bi系统快1500倍,并在两周之内迅速占领了全球市场。也正是在这一年,他成为了世界首富。
这个小伙子就是微软公司的创始人比尔·盖茨。
其实,我们几乎每天都能够听到这样的声音:“如果当年我就开始做那笔生意,现在早就发达啦!”、“如果当时我勇敢地说出这个创意,那我早就成名了!”、“如果我当初……”而事实又如何呢?说这些话的人,只不过是事后诸葛亮。他们在有想法时,并没有采取相应的行动,因此,最后也只能用“如果”来安慰自己了。
的确,时间总是在不停地向前走,世界上也没有后悔药。因此,对于我们而言,最好的选择就是将自己的想法立即付诸行动。
就如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累利所说的那样,虽然行动不见得能够带来让人满意的效果,但不采取行动就一定无满意的结果可言。只有马上采取行动,我们才能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
哈佛毕业生、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曾说:“生活好比微被球比赛,原则就是奋力冲向底线。”因此,当你确定一个目标之后,就不要再摇延,应该马上向目标进发,这样你遇到的阻力就会越变越小,也会越来越积极,实现目标的可能性也就会越来越大。
原说这个方案吸引了在场所有的人,但试想一下,如果他们我是新动,方案康极可能在小心翼翼地漫谈中流产。然面皮特金迅速付有?动,并且可以说,因为他的行动,那个方案获得了更多人的认可。
看完上面的事例,也许有人会说:“我也知道立即行动很重要,是,如果条件不成熟,行动就会失败。我的拖延,只是为了等待要序的机会出现。”
这话看似很有道理,但事实上,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它表示的是一种逃避和拖延的态度,这种人总是怀有这样的念头:希望事情很顺利,但愿情况能够好转,也许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到时候总会有办法的,等等。于是,他们总是能够找到让自己拖延下去的借口,只要说出“也许”、“希望”、“但愿”、“可能”这些词,就能心安理得地给自己找到不用马上行动的最好借口。
但是,我们需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所有的“希望”和“但愿”只是浪费时间,都是一厢情愿的妄想。依靠“希望”、“但愿”或“可能”,永远都无法获得成功。况且,世上永远没有绝对完美的事情,更没有人能够真的做到万事俱备。
假如你只是坐在那里等待最好机会的到来,可能一辈子都会在等待中度过。很多成功人士在总结经验时都说,问题的解决办法往往会在实践的过程中找到。
但是一味地拖延、愚蠢地去满足“万事俱备”这一条件,不仅辛苦万分,还会让灵感失去应有的乐趣。古罗马的一位大哲学家曾说过:“想要到达最高处,一定要从最低处开始,想要实现目标,必须从行动开始。”因此,不要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未来,而是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努力实现。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立即行动呢?大致说来,要想立即行动不拖延,就需要拥有以下两点意识。
第一,切实执行自己的创意,以实现创意的价值。假如不能立即实施,不管创意有多好,都无法有很好的收获。
第二,行动的时候不要瞻前顾后。有这样一句话“船到桥头自然直”,先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遇到问题时再一步步地来解决。虽然“万事开头难”,但是只要你勇敢地开头了,后面的事情就好办得多了。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