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抗措施是否有效?百年前伍先生已经用事实告诉我们,“行”

发布一下 0 0

新冠疫情再次反复,全上海都在不停地隔离做核酸,不过总有一小拨人在社区群里“大喊大叫”,质疑防疫措施,认为是在做无用功,本文就用历史事实来堵一些人的嘴。

鼠疫,致死率30%~60%,是一种高传染率、高病死率的流行病,十四世纪,在欧洲大范围肆虐近百年,死亡人数超过5000万,当时被称为“黑死病”,而1910年在我国东三省,也爆发了鼠疫,但是我们只用4个月就把疫情控制住了,这都得归功于一人,他叫伍连德。

疫情防抗措施是否有效?百年前伍先生已经用事实告诉我们,“行”

欧洲黑死病


1910年12月,腊月寒冬,东三省爆发鼠疫,光吉林、黑龙江两省上报的死亡人数就达到了3.9万人,这个数字已经占到两省总人口的1.7%,一场鼠疫大流行似乎不可避免,若是疫情传到人口更为密集的华北、中原地区,后果不堪设想。

1910年,据溥仪退位还有2年,此时的清政府已经是内外交困,根本无法组织有效的防疫措施,在此情况下沙俄和日本都向清政府要求把“抗疫权”交给他们,帝国主义当然不可能这么大公无私,来帮助中国人民抗疫,他们是想借“抗疫权”来取得东三省地区的“治理权”,在“抗疫”的大旗下,他们想在东三省怎么管理就怎么管理。

疫情防抗措施是否有效?百年前伍先生已经用事实告诉我们,“行”

疫情之下,犹如人间地狱


清政府也不傻,拼着最后的尊严拒绝了,随后委任谢天宝前往哈尔滨主持抗疫工作。谢天宝,丹佛大学医学博士,时任京师大学堂卫生学教员,他接受了清政府的安排,不过提了个要求,要清廷给他一笔安家费,他已经做好回不来的准备,要给家里老小一个衣食无忧。他向清廷报了个数目,数目过大,清廷无法承受,任命也就解除了,但是东三省的人民正在水深火热,经外务部左丞施肇基推荐,清廷随即任命伍连德为防疫总医官,前往哈尔滨。

疫情防抗措施是否有效?百年前伍先生已经用事实告诉我们,“行”

伍连德


伍连德,祖籍广州,出生在马来西亚,剑桥大学医学博士,首位华人诺贝尔奖候选者,彼时正担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相当于副校长,来到哈尔滨后,他的一系列防疫措施让现在的我们“似曾相识”,就连“健康码”都能找到出处。

01明确提出人传人

依稀记得武汉疫情刚爆发时,当地政府遮遮掩掩,是钟南山院士亲赴前线,明确向中央报告新冠疫情存在“人传人”的情况,这才引起全国重视。

疫情防抗措施是否有效?百年前伍先生已经用事实告诉我们,“行”


伍连德就是那个时代的钟南山。他马不停蹄赶到疫区,通过对死亡病例的切片观察,发现了鼠疫杆菌,确定这场瘟疫就是鼠疫。但是有一位日本医官提出了异议,他是北里柴三郎的学生,北里柴三郎是鼠疫杆菌的发现者,他告诉伍连德,自己在哈尔滨解剖的几百只老鼠中没有发现一例鼠疫杆菌,这就意味着没有传播媒介,根本不可能是鼠疫!

疫情防抗措施是否有效?百年前伍先生已经用事实告诉我们,“行”

傅家甸的病例让伍连德坚信“人传人”


伍连德大胆提出此次流行的鼠疫不是通过动物媒介传播的,而是通过人呼吸之间的飞沫传染,并将此命名为“肺鼠疫”,伍连德的发声没有得到同行的重视,这时有一位叫梅斯尼的法国医官,也在疫区组织抗疫,他就对“肺鼠疫”的说法嗤之以鼻,不作任何防护地为患者诊断,结果感染了,3天后去世,这才让所有人“惊醒”,接受了“人传人”的判断。

02隔离、排查、口罩、健康码、分餐制

确定了可以人传人,那么想要阻断疫情传播,就必须对人员做隔离。伍连德赶紧向施肇基和东三省总督锡良报告,要求清廷加派人手,安排隔离措施。

伍连德把哈尔滨分为1、2、3、4个区,每个区内的人都得佩戴不同颜色的臂章,1区佩戴白色,2区佩戴红色,3区佩戴黄色,4区佩戴蓝色,他规定市民只能在各区内活动,如需要前往其他区,需要政府开具的特别通行证。政府加派警力,在各区交通要道处设卡,通过臂章颜色严防人员跨区流动,很好地阻止了鼠疫的流行,这不同颜色的臂章不就是健康码?

疫情防抗措施是否有效?百年前伍先生已经用事实告诉我们,“行”

卫兵监控人员流动


他还设立疫区负责制,由负责人定期对各区人员排查,一旦发现病例,立即送到指定医院,接触者要送到隔离营观察,当时哈尔滨市内的学校、车站,甚至是火车都被改装成隔离营,这不就是方舱医院吗?

疫情防抗措施是否有效?百年前伍先生已经用事实告诉我们,“行”

火车改装的隔离营


除此之外,伍连德还要求所有人都要戴口罩,警察如果在街上看到不戴口罩的,以违警论处。不过以往的口罩都是简单的布条,效果有限也不太舒服,伍连德做了改进,他用内外两层纱布,再内置一块吸水药棉,就做成了一个和现代口罩相似的“伍式口罩”,要求政府源源不断地提供给市民。

疫情防抗措施是否有效?百年前伍先生已经用事实告诉我们,“行”

伍式口罩


由于此次疫情通过呼吸传播,吃饭的时候尤其危险,因此伍连德倡导分餐制,最好是分开坐自己吃自己的,是不是和我们疫情期间的食堂一样?实在不行要聚在一起,他发明了旋转餐台,就是现在普遍看到的那种,有效避免了人员的接触。

03冒天下之大不韪而焚尸

由于短期之内死亡人数激增,棺材根本不够用,而且当时正是东北最冷的时候,泥土冻得硬邦邦的,根本挖不动,无法下葬,于是医院等地堆积了很多尸体无法处理,这些尸体都有可能是传染源,必须要赶紧处理。

疫情防抗措施是否有效?百年前伍先生已经用事实告诉我们,“行”

来不及处理的尸体


伍连德提出焚尸,遭到了很大的阻力,因为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几千年来都是土葬,只有出家人才火葬,这已经不是迷信,而是一种文化信仰,刻在骨子里的,现在伍连德提出“火葬”,不仅家属激烈反对,就连政府很多官员也不同意。但是伍连德据理力争,说服了施肇基,由施肇基游说朝廷,终于同意“火葬”。1911年1月31日,正是大年初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集体“焚尸”开始了,伍连德到现场监督,亲自把好每一关,“焚尸”足足进行了三天!

伍连德承受了巨大压力,甚至顶着身败名裂的风险作出这个决定,他的担当是值得的,自此之后哈尔滨新增感染人数急剧下降,1911年3月1日,仅仅过去2个月,哈尔滨宣布“清零”!夺走5000万欧洲人生命的“黑死病”,短短4个月,就被伍连德扼杀在黑土地上,不可谓不是奇迹!

伍连德“一战成名”,辛亥革命后受聘于国民政府,先后担任东三省防疫处长、中央防疫处长。1919年哈尔滨霍乱,短时间内死亡4000余人,当时哈尔滨全市才13.5万人,1926年全国性的霍乱流行,1932年上海霍乱等疫情,都得益于伍连德的有效管控措施,很快被控制住,他提升了近代中国的整体防疫水平,直接促使了1929年我国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失去近半个世纪的中国海港检疫权。

疫情防抗措施是否有效?百年前伍先生已经用事实告诉我们,“行”


1960年伍连德先生在马来西亚病逝,享年82岁,2019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联合《柳叶刀》杂志社以杂志创始人Thomas Wakley(托马斯·威克利)和伍连德先生的名字设立了威克利·伍连德奖,以纪念他的巨大贡献。

最后,缅怀伍先生,同时坚信抗疫必胜。

疫情防抗措施是否有效?百年前伍先生已经用事实告诉我们,“行”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76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