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奸汪精卫老婆陈璧君:枯萎的革命,流失的爱情

发布啦 0 0


大汉奸汪精卫老婆陈璧君:枯萎的革命,流失的爱情

汪精卫与陈璧君的婚礼曾令世人瞩目。广东都督胡汉民亲自主持婚礼,李晓生担任介绍人,廖仲恺的夫人何香凝做女傧相。除了亲朋好友,大批同盟会的朋友们也济济一堂。



那是1912年5月,他们齐聚广州,本是为了公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罹难一周年,却又同时见证了这两位同盟会义士的结合。


在死与生之间,汪精卫与陈璧君的婚礼,让人们隐隐以为,多年以来的流血牺牲已该告一段落,新的生活,正如这场人们期待已久的婚礼一样,理应受到整个中国的祝福。



大汉奸汪精卫老婆陈璧君:枯萎的革命,流失的爱情

所有人都期待着他们结婚之后,可以为国家多做些事情。然而,袁世凯高等顾问的聘书被汪精卫婉拒,广东方面几次推举汪精卫为都督,他也不肯接受。


婚后的汪精卫似乎变得意志消沉,他和陈璧君执意决定退隐,结伴前往法国留学。


孙中山原本以为,这只不过是年轻人一时冲动,不料那个血性的书生,那两个曾经蹈死不顾的侠侣,如今已经沉溺于温柔乡,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遥远的中国烽烟频仍,法国的乡下却风和日丽。一场婚姻能够如此残酷地改变两个人,令人既艳羡,又惋惜。没有人知道,究竟是年华催老了英雄,还是英雄辜负了年华。




风萧易水今犹昨

大汉奸汪精卫老婆陈璧君:枯萎的革命,流失的爱情

“民国八大丑女”之一,为爱“献身”

1907年,在马来亚槟城华侨俱乐部小兰亭,16岁的陈璧君第一次见到比自己大8岁的汪精卫。她早就对这个频繁在报纸上出现的名字深为仰慕,及至在人群中远远看到台上慷慨陈词的英俊小生,陈璧君更加难以自持。



为了懵懂的爱情,16岁的陈璧君作出了一个冲动的决定,她秘密成为同盟会最年轻的成员,尽管她甚至仍未理解“革命”二字的真切涵义。为了爱情,她与父亲反目,背井离乡;为了爱情,她不惜铤而走险,以生命为代价,踏上不归路。



对于陈璧君的主动示爱,汪精卫没有答应,他用了些“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古老逻辑来搪塞陈璧君。拒绝陈璧君之后,他就离开槟城,继续流亡革命。



陈璧君与汪精卫的关系,在1909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她变成了他的妻子,尽管只是假扮,只是为了掩人耳目。



这一年,汪精卫抱定了必死的决心。对于来自党内的争执以及党外的嘲讽 ,他愤慨而无能为力,这个一向以条理和理智说服公众的年轻人,却决定选择吴樾们曾经走过的路——暗杀。在写给南洋革命党人的绝笔信中,他写道:“弟虽流血于菜市街头,犹张目以望革命军之入都门。”

他希望以刺杀行动震动中国,以自己的一死唤醒民众,促成团结。

大汉奸汪精卫老婆陈璧君:枯萎的革命,流失的爱情

陈璧君当仁不让地跻身七人暗杀团,她甚至计划学习柔道 ,以便暗杀时能派上用场。最终,她学了剑术。

当有人说她有英国护照,一旦出事英国人也会保护她时,她便撕碎了护照。她试图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向汪精卫表达她的决心——她与他生死与共的决心,显然超过了革命的决心。

大汉奸汪精卫老婆陈璧君:枯萎的革命,流失的爱情

1910年元旦,守真照相馆在北京琉璃厂马神庙胡同开张,汪精卫、陈璧君假扮夫妇,与黄复生、罗世勋等人以照相馆为掩护,筹备炸药,策划暗杀行动。



行动之前,汪精卫劝说陈璧君认真考虑后果,陈璧君再次直言不讳:

“我不是为刺杀摄政王来的,而是因为爱你才来的。当然,这件事我们一起干。不过,万一我们两人都能活下来,我愿意把一切都献给你,做你的妻子。希望你能够答应我。”


生离死别之际,汪精卫已没有继续拒绝的勇气。或者,他也未曾想过,两人还能生还并且重聚。



然而,暗杀计划却频繁出现漏洞,最终流产,埋藏在甘水桥下的炸弹莫名失踪。七人商议决定分头行动,汪精卫和黄复生留在北京静观其变,陈璧君则与喻培伦一起去日本重新购买炸药和器材。不料,陈璧君 离开没多久,就得到了汪精卫和黄复生被捕的消息。



陈璧君对同行的喻培伦乱发了一通脾气,回到北京,希望设法营救汪精卫。所幸,对于这两个叛逆者,清廷最终态度缓和,没有判处死刑,改为终身监禁。



不久,陈璧君就买通狱卒,给汪精卫送了一篮鸡蛋,鸡蛋里藏着她的书信。


她相继换回了汪精卫对她遥寄思念的诗作《秋夜》以及一曲《金缕曲》,还留给她五字血书,劝她“勿留京贾祸”。她还得知,为了避免引起麻烦,汪精卫含泪吞咽下她的书信。陈璧君意识到,向汪精卫继续示爱的机会,或许到了。



她在随后的信中告诉汪精卫:

“我们两人虽被牢狱的高墙阻挡无法见面,但我感到我们的真心却能穿过厚厚的高墙。我将遵从你的忠告立即离开北京,不过在此之前有一件事想和你商谈。你我两人已不可能举行形式上的结婚仪式,但你我两人从现在起,在心中宣誓结为夫妇,你看好吗?”


不出意料,她收到了汪精卫的血书——“诺”。

大汉奸汪精卫老婆陈璧君:枯萎的革命,流失的爱情

1907年,同盟会成员合影,左一汪精卫,右二陈璧君

为了这个梦寐以求的“诺”字,陈璧君违背了对汪精卫的誓言,执意留在北京,直到武昌起义爆发后,根据孙中山要求同盟会会员南下的指令,她才被迫离开北京。

她一向善于突发奇想,甚至打算挖掘地道,一直通到牢房里,神不知鬼不觉救出汪精卫。

武昌起义后,清廷宣布开放党禁,并于11月6日释放汪精卫。

然而此刻,汪精卫的观念早已发生转变,在饶他一命的肃亲王善耆的礼遇与规劝之下,汪精卫意识到暴力革命的症结所在,这个曾经异常激进的青年,开始以温和的态度看待当局。

出狱后,他很快成为京津一带同盟会的领袖,极力劝说南方革命党放弃武装起义,主张和谈。他的建议最终被采纳。这次以“和”为准的转向,影响了汪精卫的一生,尤其是日本侵华期间他所作出的种种汉奸行径。

一个多月后,汪精卫抵达上海,与陈璧君重逢,并决定兑现婚姻的誓言。

次年5月,汪精卫与陈璧君回到他广州的家中,正式举行婚礼,女傧相为何香凝。对于曾有婚约的刘文贞,汪精卫则寄出一笔生活费,以期弥补良心的不安。




从幕后走向前台

大汉奸汪精卫老婆陈璧君:枯萎的革命,流失的爱情

1917年,汪精卫禁不住孙中山的再三邀请,启程回国。


他被迫开始面对扑朔迷离的人生,或者继续留在法国,过不食人间烟火的田园诗人生活;或者他接受蔡元培的聘书,到北京大学任教,做“中国今日之菲希特”,或许,他和这个国家的未来都会大为不同。


然而,政治终究还是改变了他。



1925年3月11日,何香凝一大早前去探望孙中山,却发现他的眼睛开始散光。何香凝匆忙去见汪精卫,希望他把孙中山的遗嘱拿出来给孙中山签字。汪精卫尚未表态,一旁的陈璧君早已暴怒:“还说签?就是因为汪先生写了 遗嘱,人人都 骂汪先生,现 在又叫汪先生叫他签遗嘱, 将来不是别人 更骂汪先生 吗?”



此时的陈璧君,早已不是几年前那个相夫教子的贤 妻良母,已从幕后走向前台。



一年前,她与弟弟陈耀祖以筹备执信学校的名义向海外华侨募捐,在大半年的时间里,横跨太平洋,直达美洲,每日亲临台前演讲,为黄埔军校筹得30多万元款项,解决了国民党的财政危机。


回国后,陈璧君威信大增,没过多久,就在国民党一大上被选举为中央监察委员,与担任中央执行委员的汪精卫一起,成为国民党内又一对权力夫妇。



孙中山去世后,汪精卫被推向权力的巅峰,成为国民政府主席 、军事委员会主席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


对于这一系列任命,汪精卫低调地力辞,陈璧君则逢人就说,不赞成丈夫担当这样的重任。然而,政治会议上收回的11张选票,全都写着汪精卫的名字,显然,汪精卫极不自信地选了自己。



汪精卫上任后,演讲才华曾暂时令人们对他产生幻觉,他公开告诉广州军民:“国民政府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挥师北伐,统一中国。”


然而,统一中国需要的是武夫,而不是他这样的书生。



1926年蒋介石导演的“中山舰事件”,成为汪精卫与蒋介石命运的转折点。蒋介石很快夺取了党政军大权,避居法国的汪精卫反而失去合法性。



汪精卫和陈璧君又一次选择远走法国。


对此,陈公博颇不以为然:“我总是不明白汪先生遇事便出国。中山舰事件发生时,先生本可不必走的,却走了。四中全会快召开了,李宗仁、胡汉民都离开了,拥护汪先生的人不是没有。凭汪先生的资历和威望,还担心选不上国民政府主席?”


汪精卫的回答仍然颇有书生的负气,而缺乏政客的变通,他说:“蒋介石既然容我不得,我又何必留在他身边合作?合则留,不合则去,这是我的办事原则。与其受人之羁縻,不如离去。”



“西安事变”蒋介石被监禁后,陈璧君再次策划汪精卫的复出 ,却很快因为蒋介石被释放而宣告破产。


在陈璧君的协助下,汪精卫一次次伺机反扑,又一次次无功而返。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终于将汪精卫与陈璧君引向不归路。

大汉奸汪精卫老婆陈璧君:枯萎的革命,流失的爱情

1935年,汪精卫(后排左二),陈璧君(左一)游览衡山

1935年11月1日,汪精卫险些等来了他理想中的死亡。



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开幕式后,中央委员照例要合影,蒋介石却迟迟未至。此时,记者中突然冲出一名男子,高呼打倒卖国贼,向汪精卫连开三枪。



死亡终究没有来临。汪精卫被抢救成功,但是嵌在背部的子弹始终无人敢取出 来,这成为多年后夺命的隐患。



陈璧君认定,蒋介石不参加摄影,事出蹊跷,径直冲进蒋介石的办公室,怒斥:“你不要汪先生干,汪先生就不干,为什么要派人下此毒手?”


蒋介石一向对陈璧君的骄横退避三舍,这次虽然同样深感迷惑,也只有赔笑道歉。



调查最终发现,行刺者孙凤鸣是曾经的十九路军排长,福建第十二师混成团机枪连连长,因政府消极抗日,决心铤而走险。


然而,陈璧君还是感到不安,已经开始迷恋权力的陈璧君,劝说汪精卫辞去一切职务出国,远离这片是非之地。

大汉奸汪精卫老婆陈璧君:枯萎的革命,流失的爱情

与此同时,陈璧君与汪精卫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对调。


从前,她只是汪精卫的拍档,填补着汪精卫的性格缺陷。汪精卫可以爱惜羽毛,陈璧君则不必;汪精卫在公开场合做君子,陈璧君则负责在私下“做小人”,像一个饶舌的怨妇一样频繁地为丈夫叫屈,或者以汪夫人的身份暗示对手,汪精卫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然而,渐渐地,陈璧君从被动变成主导者,从幕后走向前台



陈璧君的富家女性格,因为掺杂着政治的欲望,而愈发扩大,她像婚前一样冲动、果断、雷厉风行,与此同时,也变得更加敏感、猜忌、暴虐。她时常喜怒不定,动辄冷眼大怒,富家小姐的乖张与飞扬跋扈,被权力扭曲之后,愈发难以遏制。



人们开始这样记录这位“第一夫人”:

“她对居所开始讲究富丽堂皇,穿戴追求奇异超群,口胃刁钻,花样百出,光是随身厨师便有六名之多,有时想吃什么东西了,张口说出,必须马上做得。就连宋美龄她也不放在眼里,总以为自己应该高她一筹。有时宋美龄在抛头露面的场合中有上佳表现,她免不了要打着鼻哼,讥讽地说道:她是什么东西,早年……”




随汪投敌,总揽全局

大汉奸汪精卫老婆陈璧君:枯萎的革命,流失的爱情

1938年,面对抗战的溃败,国民政府的两位领袖,再次选择了截然相反的论调。


蒋介石要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汪精卫则宣称:“三年前,我主张和平,被打三枪。我在今天,还是主张和平。”



尽管蒋汪两人看似和谐地分坐着国家的前两把交椅,但11月16日,汪精卫在吃饭时突然向蒋介石叫板,两人应联袂辞职:

“自从国父逝世十二余年,党国重任一直落在你我二人肩上。开始是由我主政,但我很惭愧,没有把党国治理好。后来由蒋先生主政,你同样没有把党国治理好。因此,我提议:我俩联袂辞职,以谢天下!”

据说,蒋介石大怒,扔掉筷子:“我们如果辞职,到底由谁负起政治的责任?”

大汉奸汪精卫老婆陈璧君:枯萎的革命,流失的爱情

抗战期间,温州人民广场的汪精卫夫妇跪像

一个月后,汪精卫与陈璧君飞离重庆。


几天后,陈璧君在上海听人解释即将签订的《日华新关系调整要纲》,对于这份“卖身契”,她代汪精卫作了回答:

“我一面说,汪先生一面流泪,他听完之后,对我说日本如能征服中国,就来征服好了。他们征服中国不了,要我签一个字在他们的计划上面。这种文件说不上什么卖国契。中国不是我卖得了的。我若签字,就不过是我的卖身契罢。”



这份卖身契并没有改变汪精卫的生活,他不过变得更加阴郁,更加不自由。这份卖身契真正改变的,却是陈璧君的生活。


大汉奸汪精卫老婆陈璧君:枯萎的革命,流失的爱情

1944年11月10日(53岁),汪精卫病死日本。看到丈夫遗体的那一刻,陈璧君忍不住放声大哭

她的家族成员很快占据了各种重要的岗位,从广东省主席到建设部、组织部、宣传部部长,从财政厅长到警备处长,她更亲临广东,以“广东政治指导员”的名义控制时局,她终于从独当一面的“汪夫人”,变成了总揽全局的“陈指导员”。



与此同时,陈璧君更加严密地监控着远在上海的汪精卫,她将侄子和五弟任命为汪精卫的机要秘书,追踪他的动向。


当彼此间的信任已经荡然无存,爱情其实已然名存实亡,就像陈璧君手中昙花一现的权力,看似牢不可破,实则不堪一击。



1944年,汪精卫枪伤复发,抢救无效去世。


一年后,抗战胜利,陈璧君被蒋介石诱捕,开始了后半生的铁窗生涯。


大汉奸汪精卫老婆陈璧君:枯萎的革命,流失的爱情

1959年6月17日,陈璧君死于上海提篮桥监狱医院,时年68岁,骨灰被子女撒入大海



资料来源:《看历史》等

原文作者:张泉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76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