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策∣巴奴、锅圈外迁,郑州靠什么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发布一下 0 0

顶端新闻特约专家 周健

看了《郑州市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我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

想起若干年前,我们这里曾经喊出“打造东方芝加哥”“把郑州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商贸城市”如此等等的口号,禁不住满嘴苦涩。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不就是让全世界的商品都来这里交易吗?不就是让全世界的人都来这里消费吗?不就是能把全世界的钱划拉到这里一部分吗?但是,举头望明月,我们不得不弱弱地问一问:郑州,现在,你凭什么?以及,未来,你靠什么?

中原策∣巴奴、锅圈外迁,郑州靠什么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杨桂芳/图)

并非偶然

去年6月3日,我们曾写过一篇文章《得郑州,即得半个中国》,历数郑州的发展优势。但文后读者诸君的留言,却让人在倍感振奋的同时,又汗流浃背:产业支撑是什么?经济结构高度依赖地产化,可持续吗?教育是死结,高净值家庭纷纷出走怎么办?天天搞未来产业和高端创新平台,现有的民生产业、存量产业升级之路又在哪里?

这些问题,其实都是老问题。

多少年都存在着。

这两天,有个事件在我们身边引爆:巴奴火锅将总部搬到了北京。

除此之外,锅圈食汇将大本营扎在上海,新成立的河南省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注册于洛阳,蜜雪冰城将“亚洲总部”放置在成都主打“一带一路”……这些品牌企业、实力企业或独角兽企业纷纷外迁,并非偶然。

不仅如此,在近期疫情和大水的双重打击下,我们这座城市的轻纺服装、物流、地产、文旅等行业也受到了程度不同的影响,如何重振雄风,面临的挑战实在不小。

这些问题,关涉郑州作为一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具体定位和发展前景。过去,我们曾经多次以食品产业为例,探讨过其中的利害关系。

蜜雪冰城、巴奴火锅、锅圈食汇等企业踏上的,是河南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赛道。

这就说到我们对这些企业、产业所持的真实态度和所提供的支持条件了——现实情况是,前些年我们的注意力过多集中在高新技术、大数据、新基建等高大上的新兴产业上,而将传统产业、低端产业视为落后产能,政策扶持、产业引导力度,因而出现了“上不上、下不下”的产业空心化局面。

中原策∣巴奴、锅圈外迁,郑州靠什么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图源:蜜雪冰城官网)

无可厚非

巴奴、锅圈走了,就个体而言,哪里发展更适合,就去哪里,这无可厚非。

因为,就商业运营而言,这样做,更有利于其揽聚高端运营管理人才,有利于其与资本共舞,有利于它在全国层面推广品牌形象。

具体而言,“支撑一个企业发展的核心生产要素在哪里,它就应该将触角伸向哪里。所谓总部搬迁的说法是旧经济模式下的乡愁,网络时代只有闪烁与变幻的大节点与小节点,不再有恒定的中心点。云办公时代,多业务总部模式正成为主流,资本、供应链、人才等资源的不均匀分布,决定了去中心化可能更为高效,谓之狡兔三窟。”(知名餐饮人、《餐饮老板内参》创始人谭野语)。

但是,正是站在乡愁或乡愿的角度,我们的忧虑恰恰在于,一些产业在本土发展到足够规模,为何离登顶总是差那么一步?

这也许很狭隘,可追问的意义恰恰就在于不断产生切肤之痛的追问。正如一位朋友所说:“这个现象奇特吗?我们这里花不少钱招商了一堆名牌企业(机构)的销售部。总部哪怕是研发总部,落地的到底有多少家?但,本地名牌企业的总部却纷纷跑了。”

巴奴、锅圈总部外迁,遗憾吗?答案是肯定的。但细想想,现实却在那里明摆着:河南农产品加工和食品供应链发达,但在离市场的最后一米的餐饮端,常常都是短板。缺乏特色明显的菜系,缺乏大的餐饮品牌,缺乏资本、人才等要素在这个行业的生态性聚集,虽有,但不成体系。

具体到我们这座城市,还未形成有利于餐饮行业发展的创新生态圈,整体上还不擅长通过食尚IP打造城市形象,增加对全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吸引力,还未全面着手开辟轻奢产业新赛道。

贴地的“飞行”,还是缺乏,但我们早就想着振翅高飞了。

中原策∣巴奴、锅圈外迁,郑州靠什么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巴奴位于原阳的中央厨房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宋红胜/图)

一点思路

不久前,协助一位朋友做了一份规划《打造京广食品产业隆起带,推动河南农产品加工业“一体两翼”高质量发展》,其中着重强调了郑州作为京广食品产业隆起带中心城市可以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体”,是把安阳、鹤壁、新乡、郑州、许昌、漯河、驻马店、信阳等京广线沿线城市的食品产业集群连成一线,看作一个生态性整体,但同时又作出精确的产业特色和功能定位,实现整体联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如郑州可发挥中心城市的巨大带动作用,以消费促生产,在餐饮、物流、农产品集散等方面发挥优势,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企业和业态平台;其他城市,则可以在预制菜、面制品、肉制品、油脂制品、乳制品、休闲食品、中药材、渔业等领域构筑优势特色产业链,挖掘食品原料生产及加工方面的发展潜力。

此“一体”,贯通南北,北连北京,南接武汉、长沙,将黄河生态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长江经济带有机连在一起,发挥食品安全“主动脉”作用,一体化实现数字经济、生态经济。同时,又能调动其他社会资源要素向这个产业带聚集,补足食品产业的发展短板。

“两翼”,指京广线以东的传统农业产区和京广线以西的特色农业产区。河南省的粮食主产区、畜禽产品主产区一般集中于京广铁路线以东的各地平原地区;而果蔬菌茶、中药材、饮料等特色农产品和食品则主要集中于京广线以西的部分山区。二者共同组成了河南农产品及其加工业的产区。

目前,随着郑州都市圈由原来的“1+4”拓展为“1+8”,随着洛阳、南阳作为副中心城市持续发力,在产城融合深入推进,城市与城市之间将在创新、产业、交通、市场、生态、民生等发面持续聚焦的背景下,河南的“两翼”产业将越来越围绕着“一体”空间布局(京广食品产业隆起带)而实现资源集聚、业态融合、协同发展,承载起河南绿色食品业强省的梦想。

一个食品产业如此,其他产业呢,其实都可以在郑州形成“热岛效应”。问题的关键,在于郑州能不能在产业上抓住升级转型的机遇,形成有利于头雁型、总部型企业发展壮大的生态环境。

中原策∣巴奴、锅圈外迁,郑州靠什么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郑州CBD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宋亚猛/图)

市场用脚投票

但,郑州,毕竟还是郑州。

这里是省会城市。这里是全国9大中心城市之一。这里是中原城市群的主中心城市。这里是连接南北经济、贯穿东西经济的枢纽城市。这里产出全球1/7总量的手机。这里有全亚洲最大的医院。这里的人口,已达1200万,力压武汉……

有些事,只要你着力去做,改观的空间其实还是蛮大的。与餐饮企业纷纷外迁不同,去年9月,知名的同城快递企业UU跑腿通过“换股”的方式,将全国总部由深圳回迁到了郑州,注册资本金也相应增加,其筹备上市的主体,自然确由后者担任。

为何如此?一与河南市场所占业务量排名靠前有关,二与本地加大智慧城市建设、鼓励UU这种新兴大数据公司的发展有关,三在于快递、物流业人才在郑州形成聚集效应有关,四在于资本市场支持,地方金融机构、政府部门为其经营提供了相对宽松的营商环境。可以说,你筑下什么样的巢,就会引来什么样的鸟儿,有什么因,就会有什么样的果,市场从来用脚投票。

检视郑州未来建设国际消费中心的产业支撑点,我们还有哪些方面存在薄弱点?国际会展中心、国际体育赛事、国际跨境电商、国际速冻食品产供中心、国际文旅消费新高地,这些都很显得高大上,有的甚至已经形成突破,但是,当我们提到这个城市经济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当我们考虑到这个城市产业支撑尚显薄弱、城镇化建设质量有待提高、城市管理水平需要提升的现实,就会明白,许多工作必须扎扎实实去做。

面对“国际化”,现在确实存在许多机遇;对标“国际化”,“罗马不是一日建成”。

一座城市和一个区域的发展,一定要有制胜于未来的多种硬核产业做支撑——居民的收入、人口的聚集度、消费的水平,等等,全以此为核心——它们带着“国际”,自然也属于“国际”,最起码是向“国际”看齐。

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考虑以下一些“软指标”和配套的人文要素:这座城市,让人敬仰或向往吗?会让全国各地的年轻人千里迢迢前来赶赴一场约会吗?会让那么多进城的“下里巴人”安居乐业吗?会让更多的“阳春白雪”在此买一套房吗?会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到愉悦和幸福吗?会有更多舌尖上的美味、旅途上的美景、商场中的美服和街道上的美尚吗?

这样说,也许太苛刻了。但作为土生土长的郑州人,我们完全有资格提出问题并展现梦想。

作者:周健∣河南省改革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上海财经大学500强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原策∣巴奴、锅圈外迁,郑州靠什么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76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