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一则有关融创债务展期的传言在业内不胫而走。
其实在更早的23日,一则来自REDD的分析,直接传遍了地产资管圈。
消息显示,面对即将于4月1日愚人节到期的本金40亿元的“20融创01”公募债和境外28亿美元私募债,融创准备与债券持有人召开讨论会,就债券展期商讨方案。
根据澎湃的报道,目前的展期方案是这样的:拟展期24个月,每季度偿还本金。2022年7月1日开始先偿还本金5%,10月1日偿还本金10%;2023年1月偿还本金10%,4月偿还10%,7月偿还15%,10月偿还15%;2024年1月份偿还15%,4月份偿还20%。利息方面,融创计划在回售日后的20日内支付利息。
另外,融创中国董事长孙宏斌将为这笔债券提供无限连带责任担保。该笔债券于2020年4月1日完成发行,发行规模40亿元,票面利率4.78%,债券期限为4年期。
其实回顾融创过去一段时间的努力,确实是可圈可点。为应对2季度到期的公开债务,融创在孙宏斌的带领下积极极推动资产处置、专项融资、催收欠款等各种资金筹措方案,但因政策、市场面的影响,方案滞缓,展期对于融创叶然,实属是“不得已”选择。毕竟作为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融创的标杆意义实在是太强了。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融创的债务展期,仅针对4月到期的刚性债务,并非全面展期。另外更为重要的是,孙宏斌个人提供担保。这其中体现了实控人的担当、对公司未来发展的看好,确实也给市场一些信心和兜底。同样也带有几份悲壮的色彩在里面,有媒体号评论称“弹尽粮绝”。
来自记者的统计显示,包括恒大等头部企业在内,遭遇信用危机的民营房企数量已扩大到24家,展期更成为企业应对债务压力的一种普遍选择。在这种情况下,融创通过坚决处置资产、股权融资,大股东无息借款等自救举措,回血超300亿元,竭尽全力保证现金流安全。
融创虽然展期,但是不躺平确实值得称赞。
在房企长达半年的自救同时,相关部委对房地产行业有着近10次的正向吹风,央行在今年初表态“房地产销售、购地、融资等行为已逐步回归常态”;2月,市场传言住建部制定预售资金监督管理办法并发往各省细化;3月2日,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称“房地产泡沫化金融化势头得到根本扭转”;
虽然前期有各部门的密集发声,但房地产市场回暖并未如期而至。尤其春节后一些企业的暴雷,更是进一步挫伤了行业信心,形成沉重打击;加上评级机构不断降级,严重影响了不少民营房企后续的资金安排,从而也加剧了民营房企整体流动性的紧张局面。
直到3月16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专题会议指出,关于房地产企业,要及时研究和提出有力有效的防范化解风险应对方案。才真的给了行业一些信心,但是政策效力的反应需要时间,存在时滞。股市和债市上虽然出现了一波上涨,但是具体到销售层面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包括融创在内的很多民营房企,短期经营现金流正面临较大压力。
“融创现在的选择,是在到期债务处理和稳定经营中间,找到一种平衡”。
如果当下这笔债务展期顺利,前期受到挤压的经营资金压力将得到缓解,并支持到全面复工复产、高质量的产品施工和交付,公司也将获得长期稳定的运营现金流,进入到相对良性的债务清偿和发展循环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此次展期顺利,对于融创包括整个民营地产而言,也许是一个信心和基本面筑底的过程。
正如一位融资总监而言:行业艰难的时间持续了太长的时间。预售监管资金的严管导致项目资金池无法打通,最后导致集团可动用资金越来越少;另一方面融资太难了,政策虽然利好,但金融机构实质上还在挤兑,民营房企几乎拿不到钱。谁家的家底厚,坚持的时间就久一点,但是如果还是现在的局面,再过一段时间估计谁也坚持不下去了。
相信事情不会到那一步,否则就与金融委的精神相违背。
来自克尔瑞的数据显示,百强房企2022年1-2销售额同比下降约47%,融创销售额实现503亿元排名行业第三,同比下滑仅27%,得益于良好的品牌和产品品质、较强的销售能力,融创在惨淡的市场中表现已经是不错了。
据知情人士透露,融创未售的土地储备仍有2万亿平方米,近80%位于核心一二线城市,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今年共计约7000亿元的可售资源将保证公司维持正常的销售规模。
总之希望融创能够顺利展期,挺过这一刻。虽然龙光也成功展期,但是龙光和融创情况不一样。至少孙提供个人担保,大有与公司同进退的感觉。而龙光集团,从之前投资人的沟通会来看是没有担当,但就这一点就可以立见高下。
更重要的,围绕融创还有大大小小那么多供应商、民工以及理财产品客户。看过了几家地产财富公司的遭遇之后,实在不希望继续出事了。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