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是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封韩国公,曾任左丞相,朱元璋曾经亲口评价他“功比萧何”,还被赏赐“免死铁券”,免其二死,免其子一死。但是洪武二十三年,仍被朱元璋将其全家七十余口一并处死(仅有娶了朱元璋女儿的李祺一家幸免)。
这样一个对大明王朝,对朱元璋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为什么会在暮年的时候被朱元璋杀死?
首先,是朱元璋本身的原因。“飞鸟尽良弓藏”就是李善长的取死之道。历代开国君主统一天下之后,几乎都会对跟随打天下的功臣进行一番诛戮,既是为了自己本身统治的稳固,同时也为了子孙能顺利接班。
这一点是所有帝王的通病,杀死功高震主的权臣,以防后面的继任者驾驭不了。
其次,是李善长自身的原因。在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前,李善长是朱元璋倚重的文臣之首,在朱元璋忙于争霸天下的时候,李善长既是为朱元璋筹谋定计的左膀右臂,又是为朱元璋守备后方,保障后勤的坚强后盾。但是在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后,这一情况就发生了转变。要知道朱元璋一开始从军并不是起义军的首领,而是郭子兴的将领。是从一个普通的将领一步一步地成长成一代帝王的。这种经历让朱元璋对手下能力卓著的文臣武将充满了警惕心理。而作为朱元璋手下淮西功臣集团的头号人物,李善长偏偏不知道回避,长期以来养成的交结淮西勋贵,党同伐异以及擅权等等的不良习惯。就越来越刺激到朱元璋敏感的神经。
世人都说朱元璋残暴,屠杀功臣,殊不知,如果不是李善长自己作死,他绝对会得以善终。朱元璋给予他足够的包容。
洪武四年,李善长因为党同伐异,擅权的行为使朱元璋深感不满,李善长察觉到了朱元璋的不满,借口有病,向朱元璋辞官,满以为皇帝会挽留自己的李善长没想到朱元璋顺势就批准了他辞官的请求。但是,朱元璋赏赐了李善长大量的良田和奴仆,给足了这位丞相的面子。
如果李善长也借此机会顺势回家归隐的话,或许朱元璋真的能放过这个为自己立下汗马功劳的老部下。
可惜李善长似乎没有从这次“辞官事件”中得到教训,一年后李善长一病愈,就急不可耐地给皇帝写信,暗示皇帝想重新出仕。无奈的朱元璋还是满足了李善长的要求,命他负责修建临濠宫殿,将江南富民十四万迁徙濠州耕种,让李善长管理他们,留在濠州数年。
这种很明显的政治暗示,李善长并没有理会。反而因为没有回到政治中枢而心怀不满,更加恃宠自纵,洪武七年,皇帝生病十几日也不问候,召他问话也不认罪。朱元璋终于惩戒了李善长,但也只是削减了李善长的俸禄。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发,作为胡惟庸的推荐人,李善长也受到牵连,但是朱元璋依旧没有惩处李善长。甚至后来,当有证据证明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和胡惟庸有牵连时,朱元璋仍看在李善长的面子上,下诏免其死罪,只是流放崇明。但是这一切李善长却对此感到满足。由此,朱元璋对李善长的容忍已接近底线。
洪武二十三年,汤和告发李善长私自借兵去修缮自己的府邸,同时李善长也被查出牵连进胡惟庸案。再加上多次向朱元璋请求赦免其外甥丁斌的流放之罪。终于让朱元璋爆发了,下令诛李善长三族。
每个人的成功或者失败都有各自的道理所在,李善长的死,果然有朱元璋好杀的原因,但他本身也确有取死之道。
一代人杰就此而亡!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