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举人”在今天是什么职务吗?范进职位给你,或许你更疯狂
现代人在看到“秀才”,“进士”,“举人”这三个称呼时总会傻傻搞不清楚,到底啥是秀才,啥是进士,啥是举人。
我国最早的科举制度可以追溯到周代,但当时的“科举制度”并不完善,仅由乡里的族长来选拔本土的贤士,然后经过一级一级的长官推选,直达中央。到汉朝时期就有察举制和征辟制,公元前197元,汉高祖11年,刘邦就在这一年下令各级官员推选贤才。三国时期,魏国的陈群创立了九品中正制,由制定官员,按出身和品德考核民间人才。但此规矩会导致士族控制“科举”,导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此后科举制度一直在随着朝代的推移进行发展,有历史学家认为科举制度是起于汉朝,但大多数历史学家普遍认为科举制度完善于隋唐。
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规定每年定期举行考试制度,同时也保留了临时下诏考试的办法。
回到正题,我们先来介绍“童生”,这是读书人的标签,也就是说你必须贴上这个标签才有资格考试,不管你多大的年龄,职业。只要你是准备进行科举考试的都称之为童生。如果你想摆脱童生的标签,晋升为秀才。那你需要经过以下三道门槛,分别是县试、府试、院式。县试由知县主持,府试由知府主持,院式则由各省的学政主持。
如果你拥有足够的能力通过了以上三道门槛,恭喜你,已经摆脱了童生的标签,成为了一名潜力满满的秀才,如果你在这三道考试中均获第一,那你就得到了“小三元”的殊荣。
那么成为了秀才以后,你有什么特权呢?第一就是你见到了县大爷无需下跪,我们经常在影视剧里看到百姓见官是下跪的,当你拥有了秀才的标签,你从那一刻起就不是普通的读书人了,而是有了“功名”,你可以免除徭役,可以直接去找知县投诉公事,见到知县无需下跪,打官司时不能随便对你用刑等特权。
当然了秀才也是分为三等的,分别是廪膳生、增广生、附生,第一类是妥妥的“公务员”,由国家发放粮食,增广生相当于替补队员,不享受第一类待遇。附生是指刚入学的秀才。
很多读书人一辈子都贴不上秀才的标签,更别提举人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每三年会举行一次乡试,只有秀才才有资格去考试。而乡试的主考官不是各省的学政,而是由皇帝亲自挑选的官员。秀才只有通过了乡试以后才能贴上举人的标签。举人和秀才的区别很大。
秀才只能享受一些免除徭役或者见知县不跪的特权,但举人才是实打实的官员。举人就算在后来的会试中落榜也是可以替补成为知县或者学政的。
再往后就是通过了会试的举人可以被称为“贡士”,明清时期,每三年会举行一次会试,乡试是在省里举行,会试就是在京城举行了,一般会试的主考官都是殿阁大学士或者六部尚书等。由此可见会试的规格有多高了。
会试汇集了全国各地的优秀举人,据相关数据统计,清朝最多一次录取了406名贡士,最少96名。
会试以后还有最后一场考试,就是殿试。通过了殿试才能被称为进士。进士是极其高的荣誉。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由此进士也被称为天子门生。
明清时期殿试的通过率都很高,几乎是100%,所以也有人将贡士称为进士,但实际上他们是有较大区别的。殿试会分出一甲,即一二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称为进士出身。三甲称为同进士出身。
回到正题,范进中举是清朝吴敬梓写的小说,里面的主角范进曾经历了34年的乡试,直到54岁才通过了广东乡试,以第七名的成绩成为举人。在未成为举人之前,范进受尽了委屈,在家苦读了34年,每一天都是忍辱负重,每一天都遭受着家人的辱骂,自己的岳父更是看不起自己。但等范进中了举人之后,大家对他的态度却一改从前,纷纷开始夸赞。此前范进为读书借下的钱都不需要还了,成为进士的范进走到哪都是高人一等。
诸多乡绅想过来巴结范进,原来八竿子打不着,现在却出手阔绰,一次性拿出50两白银送给范进,和范进结成了世交兄弟。范进的母亲死后,若是往常,可能都拿不出钱来安葬母亲,但有了进士标签以后,范进母亲的葬礼办得风风光光,连知县都来治丧,丧事居然花了300两白银。
但该小说并没有按照预定的方向发展,成为了进士以后,范进因为“过度开心”,反而疯了。这么多年的努力实现以后,范进却疯了。作者吴敬梓以此来讽刺当时的科举制度。
总体来说,通过了乡试的秀才就能成为举人了,举人是官员“预备役”,随时准备接替知县这一级的官职。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